互联网医疗何时跑赢时间?

作者:张楠 2015-10-16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一年一度的网易未来科技峰会于10月15日,在北京如约举行,移动医疗分会论坛也邀请到各位重量级嘉宾,对互联网医疗以及医疗大数据展开精彩演说与讨论。虽然整个行业依然出于前期摸索阶段,但是未来的机遇要大于风险,成功的医疗项目确实在撬动着传统医疗格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这想必就是科技的力量,也是创新带给我们的福音。以下是动脉网整理的精彩内容,以供分享:

B5V75GT90AI20009

主题一:互联网医疗在改变什么?


阿里健康副总裁 倪剑文

他首先表达了对互联网医疗的三点认识:
1 公立的大型医疗机构很难开放他们的核心系统HIS系统,如果这些医院不能共享医疗数据,那“移动医疗”真的很难移动,没有这样的数据,很难真正地改变整个医疗流程;
2 如果医药的壁垒没有破除,远程医疗不能把医药纳入闭环,“移动医疗”还是很难移动
3 互联网医疗的报销问题何时解决?现在中国已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但互联网医疗行业仍处于初期。

他认为国家取消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资格审查,是业内利好消息,因为任何医疗服务的APP不用在政府报备了,在这么好的背景和时机下,阿里健康于10月15日正式推出嘀嘀医生上门的服务,专业术语是“三医联动”,力求努力改变现状。

倪剑文还表示阿里已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处方药网售的到来,阿里坚信处方药网售的春天正悄然临近。

平安好医生首席产品官 吴宗逊

就在一周前,平安好医生的注册用户已突破1800万。而吴宗逊感受最深的是每个用户情况都不同,医疗方式千差万别,不是挂号或者在线咨询就可以一招吃遍天下。移动医疗现状仍是资金投入阶段,他认为保险依然是最后的支付方式。

平安好医生10月份刚上线了家庭医生服务,现在针对夜间急诊推出了7X24小时的服务品种,推出后发现尤其是在晚上的11点、12点和1点三个时间段广受用户的好评。8月份推出了第一款面向市场收费的个人健康管理的产品,称为平安好医生健康卡,至今销售额已突破10亿,证明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北京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王韬

王韬从医院角度谈医院怎么看待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公司到底是办一个医院还是协助医院来做这个医疗保险?他觉得应该是协助医院来开展社区,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不是自己办一个医院。
2 北京医保一年得花超过100个亿,而现在医保的办法很简单,如天坛医院一年就给4个亿的额度,超了就赔,而众多的医疗活动哪些该赔或报销,如何筛选界定?是一个问题。
3 从医院的角度,希望互联网的技术能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充分发挥基层医生的作用,通过疾病引导病人先社区就诊,再到大医院去就诊。

天坛医院做了关于脑卒中的慢病管理系统,从正常评估到康复是完整的一条链,也形成了云医院的平台,抽取所有数据,包括社区,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再形成标准,其中建立有专门的质控体系,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目前天坛医院还和卫生部、卫计委合作,建设国家脑血管病的国家数据中心,因为天坛医院在脑血管疾病方面领先全国,所以能提出国家级的诊疗标准,形成标准化的数据中心。

蓝驰创投合伙人 陈维广

陈维广认为如果单纯从医疗体系出来的人,对互联网医疗的机遇往往是越看越怕,以为满目皆兵,全是风险,但他认为一定要以不同的视角来看,需要打破假设。比如四年前投春雨医生的时候,当时很多朋友,包括医疗体系的人都说,做线上问诊太不靠谱了,看病就得当面看医生,线上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可是后来发现有一部分的患者是不需要专门面诊医生的,
可以通过手机获取照片,快速得到医生的反馈。而且医院毕竟人满为患的,如果通过医院可以解决一部分的患者的需求,那证明在线问诊确实是有价值的。

这个例子就说明四年前大家在看这个事的时候,都是以假设来做判断的,这样就总是看到风险,没有机会,所以要打破假设才能创造价值,才能找到风口。包括投资的杏树林也还在慢慢地发展,在投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质疑说医生需要工具吗?医生需要病历吗?但其实是有一定需求的,他不一定在第一时间满足每个医生的需求,但一定有一部分的医生是需要用的。

主题二 移动医疗大数据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 国家卫生信息共享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执行副主任 冯东雷

万达信息在上海的项目举例,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从06年开始建立,是区域医疗的第一个平台,成为了医联工程,到目前为止连了38家三级甲等医院,负责3900万就诊人口,截止到去年数据规模是150 T,而且从08年开始就抓数据质量,所以数据正确率超过了95%,应该说是国际上目前最大的医疗电子健康档案库,该项目也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如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万达还做了很多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包括大城市,如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南京、宁波等等,这些项目一方面是本身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同时也是优质医疗资源的聚集地,所以具有科研、临床、数据三个高地的工作基础。这为万达在全国范围内搞医疗健康大数据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移动互联网再加上健康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数据服务能延伸到患者个体和家庭中,也就能填补病人得病后,两次求诊之间的数据空白,为此,万达建立了上海健康管理云项目,实现了数据从密度角度的闭环。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传统的临床有一个研究是随机对照组的研究模式,如果讲求医疗大数据,收集全市所有就诊人群的就诊数据,实际上就是另外一种大数据。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另外技术角度说数据类型也会发生很多的变化,原来只是临床为中心的业务数据,现在会结合互联网、健康物联网包括气象环境,还有基因数据,这些数据来源的多元化,怎么样把它进行规范化处理,形成具有很高语义化的数据,以及与非结构化数据的结合,都是问题,但最主要的是从技术到业务还有一个很大的鸿沟。

另外就是医疗健康知识库的缺乏。如果建立起数据库,怎样去分析和利用大数据,最简单是把教科书导进去,最终机器处理,利用可以结合数据进行处理的技术库,包括分析挖掘以及基于分析挖掘的结果做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的应用,其实总体感觉就是研究先于应用,先做大数据的研究。

奇云科技创始人 罗奇斌

罗奇斌讲了对基因行业的认识,第一,大家都在说基因行业在不断地崛起,所有的投资界以及市场中,基因行业是在增长的,但是不是增长到足以让我们马上就跳进去的程度呢?显然做基因的人非常少,大家都不知道基因究竟是干吗的,但大家为什么都在提基因行业呢?因为基因检测成本的急剧下降,现在都在炒大数据。

公司的定位是互联网+ 基因,而不是基因+互联网,他认为目前瓶颈是基因产品化速度太慢,从信息出发到产品化是一个从红海切入到蓝海的过程,从一个技术上去切入的话,能形成所有的信息库变成知识库,提倡的大数据要变成小数据,也就是生物信息要开始知识化,要出现产品化,所以奇云科技就是把数据先收集变成信息,由信息开始重新定义场景化,重新定义多维化,每一个人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形成数据信息的产品化。奇云干的事情是帮助基因公司,帮助药企形成产品化的过程。

春雨医疗首席医疗官 范晶

9月6日春雨正式和国家卫计委的卫生发展中心启动了糖尿病的项目,同时在武汉、青岛和重庆渝北区启动了相关的项目。
既然已经有这么多的公司来做了,春雨为什么还要进来,春雨打算做什么?
为什么是糖尿病?宏观背景来说中国大约有11%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这样的人群有1亿,这部分人群的疾病的诊断率控制率和达标率是非常低的,仅仅不到10%的糖尿病患者有效地控制病情;第二是国家要求2017年建立基本诊疗的制度以及国务院也印发了关于互联网+的指导意见。

由于美国的保险公司是要对APP使用支付费用的,很多的中国公司都看到了这样的机遇,所以市场上产生了很多的糖尿病APP。春雨认为,移动医疗存在的价值其实在于通过互联网的手段降低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整体绩效。所以春雨做这个项目想证明两点,第一,移动医疗在疗效上有优势;第二,移动医疗在绩效上是有优势的。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移动医疗存在的价值在这个地方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春雨在糖尿病管理服务中起到信息传递和资源整合的作用,患者纳入到慢病管理项目中后,会为患者分配两名医生,第一是全科医生,一般是患者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能为患者进行全程的干预和指导,患者可以上传信息,全科医生可以监测他的运动和饮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会分配糖尿病专科医生,因为对全科医生来说干预有可能会失败,他需要技术和专业知识的时候,专科医生会提供相应的帮助。

同时春雨会搜集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相关的信息,包括患者的病情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患者就诊和医疗的花费。

除了糖尿病的项目以外,在10月15日上午春雨医生已经正式和梅奥旗下子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医疗机构,梅奥诊所的慢病管理的平台能够对27种慢性病进行全程的管控,春雨希望把一整套的全世界最先进的慢病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国,真正为中国的卫生体制改革和患者的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