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疗投资遇冷时,互联网医疗创业者与投资人如何突围?

作者:罗美 2019-03-12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从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初,有关我国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越来越谨慎了。


先来看资本供给端,从2014年开始,虽然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资金供给渠道,比如说政府引导基金、TMT基金、地产基金纷纷都投入到医疗行业,但是到2018年下半年,这些机构投项目变得很谨慎。


在2019年初,北京一位投资经理告诉动脉网,从她接触的项目看,2018年年底以来,即使某些头部项目后面跟着的投资人也比较少,对价格也比较敏感。


在企业端,也有很多企业都纷纷传出裁员、融资困难等消息。那么具体这几年投融资情况如何、企业如何破局?动脉网(微信:vcbeat)采访了这些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观点。


五年变革,商业模式不断证伪


中电健康产业基金合伙人王晓岑对过去五年医疗行业的投资数字简史进行了一个回顾:


硅谷银行曾经有一个统计数据,医疗领域VC募集额度在逐年增加,这是一个行业资金供给量的数据。2017年达到了91亿美金,国内,除了传统在医疗领域深耕的投资机构外,资金的供给途径也逐渐的多元化,政府引导基金、地产、TMT的投资人和平台也都纷纷将医疗作为投资版图中最重要的一环。


2014年到2018年五年的投资数据,2014年到2018年(1-11月)这五年里,医疗健康行业的总融资额度逐年攀升,从163.6亿大幅度上升至659亿人民币,CAGR为41.7%,增长速度非常快。


我们将这过去5年按照投资梳理做了一个排序,可以看到包括经纬、君联资本、红杉等这样的白马机构持续投入,也涌现除了很多黑马基金,如分享、普华、中电健康产业基金,而产业资本则更为凶猛,腾讯、礼来、通和都有数十起投资。


而具体到每个年份,2014年开始的投资元年,全行业388起的投资,总融资金额163.3亿,70%的项目是天使轮和A轮,那一年其实有几个关键词值得回忆。第一个是社交因素,这源于当时的投资大家copy to China的从美国找到了很多对标,而社交是很重要的切入点,由此衍生了各种带有社交因素的项目,当然现在已经衰退殆尽;第二是电商,第三是BAT也是在那一年分道扬镳的,百度、阿里、腾讯在医疗健康行业进行了不同的布局。


先来看“社交因素”的项目,比如肿瘤社交、科室社交、女性社交、患者社交、医生社交。因为2014年是互联网医疗萌芽的一年,创业者和投资人都不知道这个行业会发展成什么样,于是就从美国找到了大量的案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社交的因素。所以2014年有很多项目都带有这样的属性。


其次是“电商”。当年的预期是打开网售处方药市场,然而到今天为止,这一点还没有实现。


2015年是边界扩张,百花齐放的一年。井喷式的764个投资案例,334.5亿的融资额。大量的跨行业参与者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理念,还有资本。但这也为2016年和2017年泡沫破裂进入寒冬埋下了雷区,那一年的关键词特别多,百糖大战、医生集团、大数据、B2B……太多的形态和企业都诞生在那一年。


2016年是模式证伪追求本真的一年,略有下降的投资笔数,749个,融资额再创新高达到了391亿,传统的投资人开始涉足创新投资,但还不敢迈步到高风险的模式创新领域,而选择了一个相对有技术要素的基因测序领域,造出了一个泡沫。


2017年是寒冬更甚,强者恒强的一年。再创新高的融资额525亿,对应的项目数量却只有536个,大量的资本向头部企业集中,单笔的融资额不断地攀升。行业内部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参与者,且存量市场的产品模式大同小异,新创项目拿到融资可能性越来越小,服务创新领域区域成熟。


 这五年的投资总金额达千亿级,那这千亿的资金到底去了哪里?具体有七个成本通道,分别是:获客成本、市场教育成本、政府公关成本、基础设施间的成本、政策预判的成本,行业整合的成本及模式的证伪。


在模式证伪方面有三个共性。第一是难懂的新生概念,容易破产;第二是中间态产品,存活难;第三是对政策预判不够,死于监管。


首先要强调的点是对入口过分的迷恋,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虽然入口获得的流量要素在后续所有的变现模式中确实非常重要,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既得利益者非常多的医药行业和诊断领域,如果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其实流量要素的作用微乎其微。应该在医疗服务行业找盈利模式,但是不论是市场规模,用户付费意愿,还是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实都是不足的。


其次还是社交因素。2014年从美国找回来的大部分案例中,很多项目都有社交因素。当时有一个核心的逻辑链,即先培养用户习惯,沉淀用户,再做数据采集、挖掘,最后做潜在需求的挖掘以及变现。但实际上大部分项目在走完前两步以后就消亡了。


最后是对交易平台的误判。在医疗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一些交易即使聚合在一起,它的规模性价值到底在哪里,很多人对此是有误判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上网,而且还有很多线下的隐蔽因素需要考虑。


知贝儿科CEO赵强:面对寒冬,企业需尽快做到自给自足


对于医疗健康行业的“资本寒冬”,企业高管们如何看待?又准备了怎样的“过冬”措施?知贝儿科CEO赵强对此有以下观点:


资本寒冬与知贝在2019年的战略规划是相关的。2019年,知贝在两个赛道上进行进一步的突破。第一个赛道是门诊,主要是专科门诊。大家现在对于私立医疗的认知还处于私立医疗能够去看一些基本的临床疾病,跟社区医院相同这个阶段。但其实,按照知贝的整个医护团队的力量来说,其实知贝完全有能力去开展一些临床上需要解决的专科疾病。


首先,比如呼吸道专科。2018年3月份,知贝会上线专门针对哮喘病人的呼吸道专科服务,进行慢性病管理。知贝今年也会在这个生长发育专科下一定的功夫,相关服务预计在今年四月份上线。此外,知贝今年还有几项大的专科要打造,包括血液专科以及行为发育专科。


所以对知贝来说,2019年是它在寒冬期的开源之年。面对资本寒冬,知贝要开始开展更多的,适合知贝医护团队去开展的一些医疗内容,针对性地向客户提供专科服务,提升知贝能够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丰富产品线。


与此同时,知贝也会进行节流,包括在人力上面的优化,比如培养专科护士。知贝现在已经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投入,帮助护士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专科护士。这对于知贝来说也是一种节流,因为单个人力产能得到了提高。


知贝已经开业的私家门诊服务,目前也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市场反馈。赵强表示,在寒冬期当中,只要扎扎实实、坚定地做好诊疗服务,相信知贝在2019年能够活得比较“幸福”。


赵强认为,对于一个好项目来说,没有“寒冬”这个说法。哪怕是寒冬期,很多的投资方手里还是有钱的。所以只要企业的项目是优质的,运作效率高,方向正确,即使在寒冬期,投资者也愿意来投你。


2018年10月,知贝儿科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铱资本领投。赵强表示,从资金的角度来说,知贝还算比较充裕。既然寒冬已经来了,那么在2019年,如何尽可能地让资金高效运作起来,才是知贝目前关注的问题。


从诊所获客,再到整个诊疗模式的打造,包括医疗管理体系,以及互联网获客,如果都能高效地跑起来,并且能够自给自足的话,寒冬对知贝来说不会有任何影响,这点很重要。赵强强调,虽然医疗是一个高门槛的投资行业,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商业逻辑,无论做任何行业,企业都需要尽快做到自给自足。


大象医生创始人芶正猛:企业需要有效储备,更需要有前瞻性


在大象医生创始人芶正猛看来,资本寒冬涉及到两个方面:
 
一个是在总体的宏观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再加上我国总体的经济转型过程,会导致行业面对一些问题,包括固定投资的下降,银行流动性的收紧等。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资本的运行状况,最近行业内各自融资和投资的情况对此都有所反应。
 
另外一个方面,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创业企业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不再会有一个很好的概念就能够轻松融资;或者说资本方“大水漫灌”,什么样的项目只要符合投资的大方向都一拥而上快速占据“赛道”。这样的情况在资本寒冬时期基本不存在。这就考验了创业团队,能否尽快和投资方进行沟通,同时能够有效地推进、印证其商业模式,包括盈利能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
 
目前现实的问题是,投资机构在融资方向上,也在逐渐往头部机构聚拢。而中小型的投资机构,没有实际投资业绩的话,则会遇到融资困难。近期的美元基金比人民币基金更容易筹集也反映了这个事实。
 
当然资本的寒冬也是相对的,近期仍然有若干的企业,得到了资方的青睐而且融资金额不低,包括行业内近期完成的和即将完成的。芶正猛认为,企业需要有良好的运营机制,清晰的商业逻辑,在其所处的赛道和领域有足够的成长空间。这样的企业才会获得资本的持续加持,而且这种合作关系也是更紧密,更有效的。
 
芶正猛表示,我国的创投行业的发展和资本的互动关系,应该会更合乎理性,更能够围绕着价值创造的主脉络进行拓展。在过去三四年里面,因为货币超发引起的资本操纵或者创业冲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向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就目前的大环境来看,大象医生的实际运营对资本寒冬没有太大担心。大象医生现有投资方,已经确定在其下一轮融资中继续跟投。但同时,行业的调整变化也提醒大象医生,在资本低潮需要更有效地进行储备。
 
从总体的判断来说,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以及我国的经济转型,这次的资本低潮不会马上就过去。尤其是在货币供应端,对未来发展的信心需要时间来修复,可能还会持续半年左右的时间。所以企业在运营方面要有前瞻性,科学地进行人员控制、成本控制,有计划性地投入,该加的加,该减的必须减。芶正猛表示,这点很重要。


“感谢寒冬,因为这正是企业找准价值,打磨产品和服务的时机”


作为一个经历过寒冬的人,又是连续创业者的丛露露,她表示,她很感谢寒冬。因为,回顾过去会发现,在这个行业出现过的寒冬中,虽然每次都有大量的公司破产倒闭,但是也有很多公司熬过来了,并且现在发展得很好,甚至有很多巨头公司都是在寒冬中活过来的。


那是2015年,整个行业都在讲资本寒冬。这时的丛露露正在进行自主创业,可惜的是她的创业公司也没能逃过寒冬。


创业失败之后,丛露露也在反思这个问题。


在行业融资热潮的时候,很多企业都能融到钱,拿到钱之后,便将重点放在了市场竞争上,一味地去“烧钱”,而忽略了企业真正应该关注的事情:做出什么样的产品、面向什么样的用户,最终实现什么样的价值。


最终活下来的那些公司,能够沉下来“存粮过冬”,慢慢去打磨服务和产品,当寒冬过去,这类企业的价值自然就会浮现。


而投资机构也在寒冬中积累了大量资本储备。当资本寒冬过去,投资机构自然会选择好的项目去投。什么样的项目是好的?自然是那些挺过资本寒冬,还能留下一群忠实用户的企业。


丛露露表示,经历资本寒冬也许是件好事。换个角度来看,在资本寒冬中,企业周围就不会有太多嘈杂的声音,这个时候,企业更应该静下心来,保存实力,在保证自己“不死”的情况下去打磨产品和服务,等待资本寒冬过去。


很多企业畏惧资本寒冬的原因在于,它害怕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不被市场认可和接受,没有存在的价值。比如O2O,O2O最终消亡的原因不在于资本寒冬,而在于其本身服务价值。就算没有资本寒冬,很多互联网O2O项目也会消亡。对一些企业来说资本寒冬只是借口,它真正焦虑的,是自己的服务和产品到底有没有人买。


丛露露总结,当企业遭遇资本寒冬时,应避免随波逐流,沉淀下来。不管资本冷热与否,都要在这个基础上找准企业自身定位,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寒冬可能一直都存在,如何走出来更重要


卓健科技创始人建锋对于资本寒冬也有一番自己的见解。他表示,对于创业者来讲,寒冬可能一直都存在,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措施去走出这种危机。在资本寒冬下,卓健也在不断进行思考和布局。在资本层面开源节流,从业务的定位层面进行规模梳理。卓健目前已经拿到了政府优惠政策下的土地,卓健将利用这块地兴建自己的办公大楼。从管理角度上来讲,卓健目前也在不断进步。


而安翰医疗副总裁郇丹丹则表示,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投资机构都要做投资,只是说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会更谨慎一点。


即使是在寒冬情况下,优秀的企业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热度和追逐。安翰作为技术驱动型企业,去年8月份做了一轮融资,本身也有比较多的储备,所以不会太过在意资本寒冬这个问题。


资本寒冬不一定在每个企业中都存在


王晓岑表示,资本寒冬不一定在每个企业中都存在。一些企业在项目成型以后会不断地去迭代产品,不断地试错,在这个过程中用阶段性的成果不断进行融资,在融资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新的优势。有些项目甚至一口气拿到了所有赛道的融资,也就是说“自己在讲自己的故事”,但是让别人无钱可拿,这也是一种优势。企业又用拿到的钱不断地升级团队,慢慢地又会形成新的优势。


而非常不好的方面在于,现在很多互联网平台型的项目更像一个百货公司,创投行业将其称之为“百货公司化”。即一些企业所有的业务都在做,但其实这些业务之间的协调性并不强。如果把这些业务不停地去拆分成单个业务,跟单一个赛道里的龙头企业对比,龙头企业估值的叠加都不足以匹配这一个平台项目的估值。所以对于这类项目,未来它的泡沫和挑战都非常大。


王晓岑指出,很多企业在无法追求高增长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投资和并购,这一情况在未来可能会加剧。而并购以后,未来整合的效率和方式才是投资者观察这类企业下一步增长情况的最核心的考量因素。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