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企业如何做出一款IT男都“上瘾”的智能体重秤?

作者:动脉网的小伙伴们 2019-03-05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为什么酷炫的可穿戴产品在我这里铩羽而归,而一款不可穿戴、不温不火的体脂秤,在没有任何外部激励的前提下,却意外的占领了我的心智?让我“上瘾”?看完这篇文章,你将找到答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体重的认知是这样的:


一是没啥好关注的。我觉得体重就是一个数字,没有太多意义。如果非要给体重找一个关联,也就是用来衡量是否肥胖和标准体重的BMI指数了。


图片1.png

图1:BMI指数


二是没啥好操心的。我虽然没有八块腹肌,但也没有大腹便便,自认为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让我的体重始终维持在稳定区间内, 波动不大。


微信图片_20190131033446.jpg

作者简介:李楠。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从业至今,历经基层医院信息科、卫生行政机关等岗位,先后从事卫生统计、HIS系统开发和运维等工作,现就职于原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医务部,从事医疗管理工作。


改变进行时


年初,妻子用即将过期的信用卡积分兑换了一个智能体脂秤,然后把商品链接发给了我。


看着商品标题中的“智能”二字,我不禁暗自发笑:这年头,啥东西都喜欢打着“智能”的名义蹭热点。


一台秤而已,从小时候药店门口的体重秤,到后来家用的电子秤,以及医院的体检秤等等,无论如何演化,万变不离其宗。这一次,智能在哪?


图片2.png 

图2:无处不见的“智慧”二字


几天后我收到快递,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一台看上去很普通的黑色体重秤呈现在眼前。


1551342348(1).png

图3:看似普通的智能体脂秤

 

我按要求装好手机应用,站上秤。随后,手机上生成一份让我有点意外的测量报告。


我以为上秤只是测量体重,没想到报告中展示了9项核心身体指标,每项指标还标注了所在区间位置和临界警告值,整个身体状态一目了然;我以为自己身体保持不错,看来这只是主观错觉。当身体状态从不同维度客观呈现出来时,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特别是报告中提到的3项警告和1项特别关注内容,不仅说到点子上了,还给出了科学解释和建议,让人心服口服。

 

1551342391(1).png 

图4:首次上秤得到的报告

 

思考


鉴于这不是一篇产品评测,对于产品介绍到此为止。接下来围绕这款产品和现象背后的思考,才是我想要表达的重点:

先来看一组数据:从2018年3月6日我第一次上秤,到2018年12月31日,刚好300天。期间我一共上秤117次,平均每2.5天上秤一次。(备注:数据源自官方手机应用生成的年度健康报告)


图片5.png 

图5:2018年度上秤情况

 

这个数据多少让我有点意外,没想到自己居然上秤这么多次。相信这个数据也是创业者希望看到的,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这款健康管理产品在用户手里保持了很好的开启率和保鲜度。


现在,问题来了:


我热爱运动,关注健康,又是一个喜欢尝鲜的数码爱好者,我这种人应该算是健康管理的优质目标用户吧。


在体脂秤之前,我尝试过很多跟健康有关的产品,它们顶着可穿戴、健康管理等高科技光环和时尚理念,一窝蜂地走进我的生活,在昙花一现后便迅速被我冷落。


如今,它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躺在抽屉里吃灰,唯一尚在使用的一款智能手表,其用途也只是电话和消息提醒。  


至于其中的心率、睡眠等健康管理功能,早已成为我视而不见、可有可无的鸡肋。手机应用也只是偶尔打开一下,看看有没有新固件可以升级。


究其原因,很多健康管理方案自顾自的设计,却忽略了平衡用户负担和获得:一方面给用户分配了很多任务,甚至是频繁的、手动记录任务。另一方面,给出的结论和建议千篇一律。

 

为什么酷炫的可穿戴产品在我这里铩羽而归,而一款不可穿戴、不温不火的体脂秤,在没有任何外部激励的前提下,却意外的占领了我的心智?让我“上瘾”?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是切入点选的好。


体重这个指标,是现阶段非常适合拿来做健康管理切入点的一个指标。


首先,体重自带好懂、好测、好解读的属性,非常接地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覆盖了最广阔的群众基础。


其次,体重这个指标,改变容易达标难,其反复性为健康管理预留了足够的发挥空间。


最后,体重是一个“不痛不痒”的健康指标。健康管理最初的爆发点, 一定是容错性更强的健康周边领域,而不是核心区域(比如心率)。


二是生态建的好。


我对产品生态有两点认识:


首先,生态不在乎大小。汪洋大海是生态,涓涓细流也是生态。


其次,无论生态如何演变,其共性是满足一群人,养活一批人。


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以体重为切入点的各品牌体脂秤,在生态建设上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
定位小而美


不求大而全,只做体重,深挖以我为代表的细分人群对于健康和身材的要求。


体脂秤围绕体重衍生出一套近30个指标构成的身体状态评价体系,每次上秤时得到的个人健康画像都是是非常立体的,每一次下秤后的努力或者懈怠,都会在上秤后得到不一样的反馈和建议,如此循环,乐此不疲。


图片6.png

图6:体脂秤可测指标

 

这样的设计,不仅很好的回答了用户“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该怎么办?”这三个健康管理的必答题(详见第一篇文末),更像是一场无穷尽的游戏。游戏通关后还有副本,副本打完了还有奖杯。只要你愿意,总有进步的空间。这也是产品保鲜期如此之长的重要原因。

 

2
运维掌握“度”


说到游戏通关,自然就会联想到游戏化设计思想。


我爱玩游戏,也认同上述思想。从理论上来说,游戏化设计思想适合很多健康管理的产品和场景,因为健康管理普遍周期很长,用户容易流失,产品活跃度容易降低。


但是,思想这种东西,活学活用为宜。万物皆有度,重在掌握分寸。


一些开发者为了迎合游戏化设计,用“套公式”的思维,把原本的用户习惯打碎了、拆分了,刻意往游戏化设计上去靠。我不赞同这种做法,让用户付出更多不必要的时间和学习成本,得到的甚至更少。


再比如,通过刻意的用户激励机制,人为地提高用户离开的成本。最后用户还是离开了,因为不堪其扰。实际上,过度激励也是一种伤害。


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很多时候,产品做不好,是因为私心太重。只顾产品出爆款,不让用户得消停。


相比之下,在体脂秤的设计中,尽管有明显的游戏化设计痕迹(比如清晰的目标、及时的反馈等),但总体比较克制,尽可能地尊重用户习惯和意愿。


比如,首页干净清爽,以时间轴为刻度的信息流中,只有测量数据和身体趋势等用户关心的内容。社交思路在底部导航栏中有所体现,但是既没有主动推送和提示,也没有推荐好友等。甚至连付费项目和官方商城,都隐藏在不起眼的二级菜单中。


图片8.png

图7:体脂秤官方应用首页


这种克制,不由得让人想到了微信改版后的封面语:因你看见,所以存在。


说到这里想必有人会问:体脂秤如此克制,那请问如何养活一批人?


个人的一点看法:合理的定价策略打基础,围绕痛点设计的增值服务做靓点。


绝大部分体脂秤的售价在100元左右,无论是面向个体或者家庭,都不会造成购买门槛。从各大电商销量数据来看,体脂秤的销量与同等价位的手环不相上下。


增值服务方面,以我购买的这款体脂秤为例,主要源自下面这张图。比起去健身房的时间成本和动辄几千元的健身房年卡、几百元一节的私教课,这种O2O的私人训练营模式,确实抓住了以年轻职场女性为主要目标用户的痛点。


图片7.png 

图7:体脂秤增值服务


总结


以健康管理为卖点的产品和方案很多,但能形成规模、做出生态、摸索出成熟商业模式的爆款并不多。这一点,智能体脂秤抢先做到了。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体脂秤,大多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又称BIA法,即假设身体只有肌肉和脂肪两种成分,肌肉含水量高可导电,脂肪含水量低故不导电,两者电阻率不同。根据该原理,输入固定电流,以电流通过的难易程度(电阻抗值)并套入经验公式来判断人体脂肪和肌肉的含量。


从体脂秤的原理可以看出,现阶段误差总是难免的,我也看到很多媒体对体脂秤的误差进行对比评测甚至“口诛笔伐”。


但事实上,行业中亟需体脂秤这样小而美的产品,去唤醒大家管理身体的意识,了解脂肪过量的危害。这种唤醒和转型,就像大家从“鸡鸣则起、日落则归”的经验主义做法,向看表、以时间为量度的科学规划转型,虽然表有快慢和误差,但现阶段健康管理的重点是唤醒和教育用户,技术上的暂时不成熟是可以容忍的。


希望健康管理企业能创造更多的细分类产品,用合理的切入点和产品设计,赢得用户的信任,进而陪伴用户,唤醒大家的主动健康意识。


上秤一小步,健康一大步。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