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化下,互联网医疗如何变革? 【2020第五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

作者:张彩妮 2020-10-15 09:55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2020年10月10日,“天府健谈·CHS 2020第五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于成都正式拉开帷幕。在新技术和新模式驱动下,一批以“创新药”、“智慧医疗”、“健康管理”、“非公医疗”等为代表的创新公司陆续诞生,为行业带来诸多发展机会。此次大会来自以上四个领域的医疗企业均有参与,在争鸣之中,各医疗领域之间的观点进行深度融合。

 

谈到今年医疗行业的发展,定绕不开疫情二字。疫情不仅加速了人们对线上医疗的重视程度,医疗数据应用、智慧医疗亦已成为疫情之后极具热度的领域。智慧医疗历经疫情催化后,其发展背后潜藏着变与不变便在此次大会的讨论中逐渐清晰起来。

 

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基因,如何依托自身的基因进一步实现发展?如何去重新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利用更多的新技术,利用大数据驱做临床决策支持?都是在疫情之后所产生的新议题。


微信图片_20201014171351_副本.jpg

 

后疫情时代,数字健康应去往何方?


事实上,中国的智慧医疗最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发展,但早期都是以医院信息系统及财务核算系统为主。2010年后,在国内大数据技术逐步发展之下,医疗大数据随之得到完善,医疗信息化迎来爆发期,并带动了智慧医院的建设。

 

疫情宛如一剂催化剂,使智慧医疗被提上重要议程。在需求端的推动下,智慧医疗产品竞相绽放,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疫情之中,智慧医疗保证了新冠患者得到诊治,使远程会诊、网上咨询等线上业务空间得到拓展。但疫情之后,许多智慧医疗产品却陷入了闲置的状态。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医疗信息化仍存在“缺位”情况。

 

当疫情这一明确需求逐渐隐去,智慧医疗的彼岸究竟应在何方?如何进一步发展智慧医疗?仍是行业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原主任张学高讲述了他对后疫情时代的数字健康问题的思考,为未来医疗信息化发展指出了方向。总的来说,可将其归纳为4点。

 

1.信息化发展需以需求为驱动,问题导向。只有参照实际需求进行业务拓展,才具有意义。适度超前能够带来技术红利,过度超前过犹不及。

2.在政策支持下,信息化需持续发挥基础性支撑保障作用。

3.随着数据进一步统一、标准化,医疗信息化系统需步入开放融合、共建共享阶段。

4.伴随《等级保护2.0》的发布,信息安全管理和运维管理已提上议程。

 

以此为基础,张学高主任进行延展总结出“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这一重点建设方向。在讲话中,张学高主任首先强调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大数据是基础,算力算法是支撑,但是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大数据便不能称之为大数据,而只能是数据大。

 

因此,“标准化”与“统一”应是当下数据中心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词。只有在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大数据才能为系统快速部署并实现资源的动态延伸。

 

其次,当下信息化多处于“记录数据”阶段,无法通过对医疗大数据生产场景记录进一步获得可使用、可分析的数据。张学高主任针对此情况指出,要大力开展数据分析。只有在对数据不断地分析与运用中,才能提高数据的质量。

 

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对智慧医疗的应用程度及关注程度大幅提升。据统计,疫情期间的线上诊疗量已是过去诊疗量17倍。线上问诊、远程会诊等互联网医疗应用使患者足不出户便可得到及时诊治,突破了医患之间时空限制的限制。此外,智慧医疗进一步拓展了医疗的服务空间,智慧医疗亦在进一步的运用中明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更迭。

 

疫情之后,当明确需求逐渐隐去,智慧医疗的建设被推上前台,“标准化”建设定是下一个方向。毕竟,信息化建设讲求互联互通,若没有统一的规范,互联互通便无从谈起,信息孤岛仍将存在。其次,智慧医疗不应再仅游移于“挂扫查”等医院领域边缘领域,而应探寻更全面、更具深度的卫生健康数据建设方案。未来,医改、分级诊疗建设、药品及医疗服务、健康水平测量等细分领域仍存在诸多探索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未来智慧医疗将进入全面数字化建设之中,以数据为技术,坚持标准化建设,以需求为导向方能把准其发展方向。

 

第三方企业在互联网医疗体系中的角色担当


信息化的建设为互联网医疗铺下的通路,而疫情,则加速了整个社会对于第三方互联网医疗的认可,不少第三方企业便在其中不懈探索智慧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并进一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互联网医疗的变与不变便潜藏其中。

 

好大夫CEO王航谈到:“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是由需求方、供给侧双方不断推动下所形成的结果。在用户通过互联网去做医疗就诊决策、查询相关信息的过程中,由于所有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成为小白鼠,所以大家都会在意别人就诊过程当中,能够有什么样的体会,有什么样的经验。”

 

正如王航所提及,由需求方、供给侧共同推动发展的互联网医疗而言,用户体验应是链接用户与产品的重要枢纽。在机械唯物论影响下,近代医学对患者的人文关怀逐渐流失。尽管互联网医疗发展快速,但对用户需求的关注与温度的给予仍是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百度健康、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企业亦在疫情下针对用户端进行了相应布局与重组。

 

百度健康依托搜索引擎所自带的入口优势及技术优势,能在海量搜索数据个性化表达中非常真实和直接地获取用户意图,并且能够把它智慧化地连接到百度健康提供的服务上来。百度健康目前已经覆盖了知识服务、在线咨询服务、健康商城服务、互联网医院服务以及慢病管理服务等五大服务场景,为用户提供从科普、知识获取到长期疾病管理的一系列服务。

 

百度健康总经理、百度健康医典总经理杨明璐告诉动脉网:“疫情期间,百度健康面向全世界用户累计提供了1.1亿次的免费咨询,依托自身搜索引擎对用户画像进行描摹,我们发现疫情期间许多用户需要的更多是安慰与安抚,而非一个冰冷的结果。百度健康想做的就是不断渗透这样的温度感与关怀。在我们眼中,好的医疗一定是服务,而非仅仅是医疗或手术治疗,百度健康将不断在这一部分进行耕耘。”

 

与此同时,京东健康则定位辅助医疗,依托自身互联网平台及运营能力,其布局从智慧医院、医联体、药品供应保障,到名医工程、家庭医生签约以及公共卫生,试图构建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以提供一个全生命周期的间管理。

 

阿里健康的动作同样聚焦于互联网下的医疗服务。随着医鹿APP上线,平台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发布了更多功能。除了线上问诊、智能搜索外,医鹿还提供体检疫苗预约、药品闪送等创新性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凭借其资源整合能力,阿里健康将淘宝、支付宝、UC、夸克等众多业务版块进行结合,并依靠其医生资源,提供“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医疗服务。


微信图片_20201014171355_副本.jpg

 

可以看出,第三方企业在互联网医疗体系中都基于自身企业的独有基因,划出了其发展路径,并做出了战略重组。但仍然明晰的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关注供给侧需求,建立全生态链医疗服务体系是第三方企业的战略所向。第三方企业的下一步,或许便是以用户与供给侧为抓手,全面布局医疗服务体系。

 

基础与应用发展,需要解决怎样的问题?


事实上,从最早规范电子病历开始,到19年正式发布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便可以明确看出国家层面对于智慧医院的鼓励态度。但在智慧医院的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由于各家医院业务杂多、信息化设备存在运维难题等,使许多问题都难以得到良好解决。在各家医院信息化平台搭建基础上,用户手机中的APP等程序随之增加,亦会成为负担。

 

其一,入口中心化、数据标准化、服务个性化或将成为智慧医院的下一步。

 

其二,伴随国家卫健委制定标准发布,企业端承接医院端产生的需求,并提供技术服务,最终将形成面向医生、面向患者、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医院形态。

 

其三,辅助、合作与链接,是互联网医疗的关键词。颠覆医疗体系绝无可能。

 

此外,由于目前智能导诊、便民服务、远程诊疗等服务深度不足,全面的智慧医疗尚未达到,智慧医疗涌现出更多创新机会。

 

无远弗届,“互联网+”的春风也终将吹向医疗,促使其扎根实处,广泛应用。尽管严肃且低频的医疗似乎与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技术存在差别,但回顾疫情期间智慧医疗的作为,在合规化的探索下,我们仍可对其未来发展抱有期待。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