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报告:创新药受关注,医药及生物科技企业一二级市场表现持续活跃

作者:动脉网的小伙伴们 2019-04-30 1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本文摘选自德勤报告:《资本市场回顾与展望——创新药驱动下的医药与生物科技行业》

 

2018年以来,医药及生物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备受瞩目,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以中、美证券市场(美股、A股及港股)计,2018年医药及生物科技行业IPO数量及募集资金总金额均创十年来新高,2019年开年以来势头未减。

 

其次,香港联交所于2018年初出台新规,允许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此举连同其他新政措施成为港交所二十年来最为重大的改革。一系列从事创新药研发的生物科技公司得以登陆港交所,而生物科技板也成为港交所主板第一个以行业属性加以尾标的板块。无独有偶,2018年底,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并试点注册制,科创板通过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化安排,重点鼓励生物医药等六领域企业上科创板,为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提供了一个更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最后,2018年以来,武田制药收购Shire、BMS收购Celgene等一系列巨额并购交易的公布,医药及生物科技行业并购榜单不断刷新。另外,随着一系列生物科技公司在肿瘤、罕见病、基因治疗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医药及生物科技行业的并购活动也进入活跃期。

 

在此背景下,我们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医药及生物科技行业的资本市场表现进行回顾,并结合行业动因作出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内,证券市场上医药及生物科技行业的投、融资活动将保持热度,在香港市场生物科技板以及上交所科创板帮助下有望更上层楼,并购市场也将在药企对创新药需求的驱使下持续活跃。而与此同时,我们将观察到三方面的趋势:

 

第一,首创新药(First-in-class)持续受到资本市场关注,能够有效降低研发风险和维护全球市场独占性的首创新药企业将备受青睐;

第二,创新药中特殊药品、孤儿药、生物制品及肿瘤治疗将继续成为热点;

第三,新兴生物科技公司与大型制药公司开展多元化合作,将催生创新药优秀企业,并在资本市场上崭露头角。

 

一、医药及生物科技企业在证券市场的表现

 

>>>>

1. 医药及生物科技企业IPO持续增长


 image.png

image.png

 

无论站在数量还是总金额的角度,2018年是全球医药及生物科技相关行业IPO的大年。以美股、A股以及港股市场口径计,2018年全球医药及生物科技相关行业IPO总募资规模达到115亿美元,通过IPO实现上市企业共计74家,均创十年来新高。

 

过去十年中,美股医药及生物科技相关行业IPO整体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美国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中心,其在这一领域的融资规模及数量均占据显著地位。

 

香港市场是亚洲范围对全球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并充当着中国内地资本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过去十年港股在全球医药及生物科技相关行业IPO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港股市场2018年医药及生物科技企业IPO表现亮眼,共有8家企业完成了IPO,数量及金额均远远超过2017年。港交所于2018年初出台新规,允许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2018全年共计5家企业通过该新规成功登陆港股。

 

A股市场医药及生物科技相关行业IPO在过去十年中的表现一直存在波动。2017年生物医药类IPO迎来爆发期,共33家企业完成了IPO,2018年受到IPO监管收紧影响,仅3家医药及生物科技企业上市。中国医药及生物科技行业“硬科技”已取得长足发展,过去A股在该行业的科技属性尚未完全体现,预计这一趋势将在科创板横空出世下彻底被打破,科创板推出将推动该行业价值新发现并迎来上市繁荣周期。

 

医药及生物科技企业IPO的增长表明:资本对该领域的高度关注;IPO渠道畅通,是医药及生物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选择。

 

>>>>

2. 医药及生物科技板块总市值持续提升


image.png

image.png


截至2019年2月底,美股市场生物医药板块市值占美股总市值的9.9%,而A股和港股的这一数字分别为6.7%和7.9%,美股生物医药板块规模远超A股和港股市场。

 

近十年来,美股、A股及港股市场生物医药公司市值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A股及港股增长率均超过美股。

 

>>>>

3. 香港生物科技板的推出鼓励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新上市规则生效,在《主板规则》新增两个章节,允许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此次港股新政不仅将为生物科技公司提供更有吸引力的融资平台,同时也将为生物科技公司背后的投资人提供了在香港资本市场更早期的上市退出渠道。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

4. 科创板的设立将使生物科技公司受益


2018年底,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并试点注册制,科创板通过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化安排,大幅提升了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科创板发行制度和上市门槛的调整不仅能为更多科技创新型优质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机会支持企业发展,成为生物科技公司继纳斯达克和港股生物科技板之后的又一重要上市平台,同时也为PE、VC类投资机构提供更丰富的退出渠道。


image.png


>>>>

5. Loxo等从事创新药研发的生物科技公司备受关注


近期证券市场上Loxo Oncology等从事创新药研发并取得研发、商业化上重要进展的生物科技公司备受资本市场的关注。Loxo Oncology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成立于2013年,其主要研发基因组定义的精准癌症药物。2017年12月底,LOXO-101向FDA提交上市申请,2018年5月FDA接受LOXO-101的新药申请(NDA),并授予了优先审评资格,2018年11月正式获批上市。Loxo在通过临床II期试验后,股价随着市场预期上升波动上行。2019年1月7日,礼来宣布将以235美元/股的价格全现金收购Loxo,交易总额80亿美元。

 

对于不拥有已上市产品的研发型生物科技公司而言,尽管其可能在未来长时间处于未盈利状态,但鉴于其在研管线上市后较高的销售预期,投资者仍愿意给于其较高的估值水平,该类公司在某些细分领域领先的研发水平使其往往也成为大型药企较青睐的并购对象;

 

从美国新兴生物科技公司的股价表现来看,临床Ⅱ期及临床Ⅲ期为影响估值差异的关键时间节点,由于创新药的部分临床数据(安全性/有效性)已经有所披露,投资者对新药品未来的市场化空间和上市可能性预期乐观,从而推动估值上行。

 

>>>>

6. 核心创新药产品带来主要业绩推动

 

历史上也不乏类似Loxo的案例,1984年在美股上市的安进(Amgen)就是一个例子。2002年Neulasta上市前,公司业绩并未有太大变化,但随着新药Neulasta通过临床III期试验所带来的正面预期,公司市值在1998-2002年间波动上行。Neulasta上市后业绩符合投资者预期,股价长期稳定,随着新药销售迅速放量,公司EPS提振,P/E倍数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安进核心品种培非格司亭Neulasta和狄诺塞单抗Prolia/Xgeva两者分别于2002年1月和2010年6月获美国FDA获批上市。从两者的研发进程和实际销售表现来看,药品在上市后迅速放量并每年稳定在较高销售水平,2017年两者分别为公司带来45.3亿美元及35.5亿美元的可观收入。

 

>>>>

7. 资本市场给与创新药企充分重视

 

2013年初,原雅培(Abbott Laboratories)创新药部分拆而成的艾伯维(Abbvie Inc.)成功上市。分拆之后,新雅培保留了营养品、医疗诊

断用品和非专利药品的业务,而艾伯维则带走几乎所有的专利药物,包括Humira、Niaspan、Creon和Tricor等畅销产品。脱离于雅培之后,艾伯维专注于创新药品研发,短期内研发投入已提升至制药行业领军企业水平,公司亦通过合作研发的形式弥补研发效率的不足。分拆雅培创新药业务后形成的两家公司更好的匹配了不同投资偏好的投资者。

 

Humira在2012年接棒波立维之后连续6年全球销售夺冠,持续为公司带来高额收益。艾伯维与Enanta联合研发的丙肝鸡尾酒Viekira在2014年成功上市,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心大幅增强。2014年底,艾伯维资本市场表现持续走强,市盈率达到53倍。艾伯维在分拆后第三年市值已超过分拆前雅培总市值,过去7年市值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16%,股东收益明显。

 

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愿意给予创新药企业高估值,而在创新药企业给投资者带来了优异回报。在这背后,是创新药(尤其是首创新药)凭借上市后独占期内竞争少、降价压力小等优势,给企业贡献丰厚的利润,而这是仿制药或Me-too/Me-better药物所难以企及的。

 

二、2019年Q1出现三起大型并购交易


>>>>

1. 医药及生物科技行业并购交易活跃


image.png


总体来说,近十年来全球医药及生物科技行业并购交易在波动中保持增长的趋势。

 

2019年全年医药及生物科技企业并购规模预计将进一步提升。以交易总额80亿美元的礼来收购Loxo Oncology案例为代表。其背后主要原因是制药企业结构及战略调整需求,及媒体舆论影响所致。增加产品线、完成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仍是主要的并购动机。

 

2019年1月,BMS宣布以740亿美元收购生物科技公司Celgene,交易规模仅次于1999年Pfizer/Warner-Lambert的并购交易,为有史以来生物医药行业第二大并购交易。同年2月,罗氏宣布签约,以43亿美元收购基因治疗的领导者Spark Therapeutics。今年以来频繁的并购使得2019年前两个月该行业并购金额即达2018年全年的57%。

 

>>>>

2. 大型制药企业并购生物科技公司成为推动并购市场主要动力


image.png


近五年来全球医药及生物科技行业并购前十大交易中,除以色列仿制药巨头Teva收购Allergan仿制药业务及辉瑞收购以生物仿制药为强项的Hospira的交易外,规模较大的并购交易多集中于新药研发领域,推动并购交易进行的原因包括获取新产品以实现产品多元化,扩大

业务覆盖范围,加深业务全球化,进入新业务领域等。

 

>>>>

3. 大型制药公司通过频繁并购增强创新能力


近年来随着生物类似药增长持续加快,制药公司的独占期过后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药物年收入下滑。

 

在药品支出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大型药企“涨价驱动型”的业绩增长模式不得不寻找转变模式,药物研发存在周期长、风险高,并且需要大量长期的资金投入,而较小的生物科技公司或新兴生物制药公司的特点是能够提供创新产品或技术。在这种生态环境下,药企对外频繁并购成为趋势。

 

2019年1月3日,BMS与Celgene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收购协议,BMS将以总价740亿美元(对应企业价值895亿美元)收购Celgene,成为近年来金额最大的并购交易。

 

2019年1月7日,礼来宣布将以交易总额80亿美元收购主要研发基因组定义的精准癌症药物的生物制药公司Loxo Oncology。

 

2019年2月25日,罗氏(Roche Holding)宣布以43亿美元收购基因治疗的领导者Spark Therapeutics。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