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带量采购将如何影响创新药,药物上市后究竟路在何方?【VB100观点】

作者:杨雪 2018-12-21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肿瘤创新药可以说是迎来了研发的爆发期。投资上2018Q1-Q3 ,整个大健康领域,医药融资金额最多,增速最快,高达447亿。在创新药研发上,也不断有创新药、生物医药上市,列入基础用药名单。但是创新药上市之路,中国向创新药研发中心挺进时,从研发到临床依然有很多不确定性。在研发上,如何从me-too到first-in-class,在审批上,如何减少失败的风险缩短上市时间差,研发之外,商业化之路同样是严峻的挑战。在动脉网主办的“2018未来医疗100强论坛上,动脉网联合良医汇共同举办了肿瘤创新药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顶尖投资机构、创新药企共论创新药发展。


本次分论坛的嘉宾有:

夏尔巴资本管理合伙人、H50理事轮值主席蔡大庆

洪坦/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

张江/平安创投董事总经理

刘谦/阿斯利康大中华区副总裁

梁占超/幂方资本创始合伙人 

唐爱民/磐霖资本合伙人

杨昆/德同资本合伙人

赵蓓/工银瑞信基金经理

杨大俊/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

汪裕/详妍(上海)商务信息咨询合伙人

毛力/贝达药业资深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

周思翔/和铂医药中华区业务发展负责人

刘静/诺思格医药医学副总监

陈杰/武田制药大中华区医学事务负责人

梁怡/再鼎医药大中华区总裁

万江/贝达药业董事、资深副总裁

牟艳萍/默沙东肿瘤事业部总经理

王珏/良医汇肿瘤资讯创始人

 

动脉网整理了以下精彩观点:

 

4+7带量采购将会如何影响创新药

 

4+7带量采购可以说是搅动了整个医药市场,让医药市场市值大跌,重构了医药企业估值逻辑。但是现场各位嘉宾表示长期来看“4+7政策对于创新药来说应该是利好消息。

 

为什么是利好,首先从市场来说,4+7带量采购政策挤压了仿制药的生存空间,将仿制药和辅助用药在医保中的生存空间压缩了仿制药的生存空间,也就为创新药分食市场的机会。形象地说,这是政策一刀带来了该有的“专利断崖”。实际上4+7政策代表着医保控费越来越严的趋势,带量采购只是一个开始,讨论4+7政策对于创新药的意义,意味着在医保控费趋势下,创新药的发展路线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洪坦表示:“中国有将近万亿的医药市场,包括医保在其中。未来我相信大量的辅助用药或者仿制药的价格下行,中国医药注册法规也逐步与国际接轨,目前近万亿规模医药存量市场的用药结构调整能给创新药带来很大的机会。”

 

这改写多年以来中国医药市场仿制药价格居高不下的市场环境。再鼎医药大中华区总裁梁怡先生就说道:“我当时外企,例如罗氏、阿斯利康工作的时候很有意思。老外一直问我,为什么中国没有专利悬崖,很奇怪,老外不理解,现在一下理解了。”4+7”以后,也就让中国的市场变得像美国一样。”

 

除了对于市场的影响外,带量采购还将释放更多的“蝴蝶效应”,影响肿瘤创新药。以创新药急需的资金而言,磐霖资本合伙人唐爱民就表示,4+7标志着医药市场正在回归价值,或者说是一个大幅的压缩。当它传导到二级市场,医药股大跌,普遍往下走。这个影响肯定会传导到一级市场。创新药企估值可能会有回落空间。”

 

从短期来看,4+7政策是对医药市场的冲击,对于目前以me-too为主的创新药企而言也是一盆冷水。但是长期来看,4+7带量采购是鼓励新药创新。对于肿瘤研发企业难题就在于如何熬过春天。

 

幂方资本创世合伙人梁占超指出,一方面,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市场预期不及预期,会面临估值的压力,会面临融资压力。另一方面,对于以高估值拿到融资的企业,就要面临如何达到预期,如何保持现金流等问题

 

在2015年到2018年,随着私募基金规模扩大,以2017年为例,中国一级市场共成立人民币基金3500支,是 2014年的5倍;总募资金额达1.67万亿 元,是2014年的4.5倍,创新药在受到关注后形成一定的泡沫。接下来投资市场也将会趋于理性,但是也不必悲观,从长远来看创新药一定是向上的。

 

今年来投资了国外Tmunity和陈列平教授的Nextcure的平安创新投资基金总经理张江就送给创新药企业一句话:“创新药企业要和时间做朋友,保持专注。”

 

当然这不是一句安慰的空头支票。“从医保控费或者腾笼换鸟来讲,他的初衷肯定不是打击创新,肯定是鼓励创新。在未来,”4+7”出来以后,主要压缩的是医药流通行业,从短期来说,只有中国权益的药会受到影响。但是长期来说,这有利于创新。”

 

贝达药业资深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毛力博士则是认为在严峻的形式下应该保持乐观:“政策的初衷是挤掉流通领域的泡沫和医保控费。至于Me-too这一块,在下面三到五年,我个人觉得Me-too肯定还是一个主线。真正的原创靶点,国内的研发能力还没有达到。任何一家大跨国药企的研发经费比我们全国药企加起来还多,所以这一块还需要时间。


圆桌1.jpg

未来医疗100强肿瘤创新药论坛现场 左起:唐爱民、蔡大庆、张江


超级买方医保局,创新商保支付模式究竟谁能为创新药买单

 

4+7政策能让创新药投资理性回归冷静,但总体来说创新药领域依然是火热的领域。

 

在供给端可以从一组数据可以发现生物技术领域大量资金流入,同时在研管线也较密集。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医疗企业募集资金25亿美元,占全球募资总额的30%左右,同时,2018年9月,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筹集的98亿美元资金中,约30%来自中国。投资人已经不满足于国内药企,开始海外布局。

 

在产品上,创新药企也在持续跟进。来自Nature Cancer Review的数据显示,生物药在研管线中主要靶点有417个,但是其中其中诸如CD19、PD1/L1等靶点竞争激烈,创新药扎推。就在不久前,首个国产PD-1上市,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同类产品上市,那么必将面对谁来买单的问题。

 

解决买单问题,首先要解决如何定价的问题,贝达药业董事、副总裁万江首先表示药物定价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是一个要遵循药物经济学的技术活。但是一条真理就是药物定价与药物价值匹配。

 

张江.jpg

平安创投董事总经理 张江 


在美国,小的创新药公司最后会被药企巨头收购,所以它的高估值是有支撑的,但是中国还达不到这种条件。所以销量能否支撑起估值是很大压力的。我们平安商保,无论O药还是K药上市,平安保险都是第一个在商保里予以支持的。而医保控费肯定是一个大趋势,4+7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开始,而创新药想要分得更多市场蛋糕,只有创新才有人买单。”张江结合投资和支付两个角度谈了支付方的可能性。

 

对于创新药由谁买单问题,或许从目前已经上市的新药案例中也能取经。在论坛当天,成功上市“K药”的默沙东肿瘤事业部总经理牟艳萍女士就分享了默沙东K药医疗金融解决方案。

 

“其实K药上市,我们在中国是全球最低价,我们比美国的市场价低的54%,比香港低了32%。我们也寻求了多种帮助病人提升支付能力的办法,包括跟镁合作,包括事先的预付款。我们跟保险公司谈,好几个公司把K药纳入它的保险里面,这对于病人的支付能力提升很重要。在医保报销上。我们深圳进了大病医保的报销,还有珠海和河南的大病医保的报销。各地对这个产品的需求很大,所以我们争取进了很多大病医保。”

 

牟艳萍.jpg

默沙东肿瘤事业部总经理 牟艳萍


创新药上市到底营销到底针对医生还是以患者为中心?

 

无论是从资本、药企、监管部门投资新药的初衷都是为了更好地扩大医疗可及性,让更多的患者能够用上好药。在创新药走到上市前就是差最后一公里,但是其实创新药要走的路还有很多。贝达产品上市8年,但是全国有销售的医院不过500家左右,所以创新药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不在北上广深的医院,而是更广阔的临床。

 

“中国和美国不一样,评价一个药物是不是成功市场,不光要看销售额,而且要看它是否改变了医生的行为,美国是指南规范医生行为,但是中国如何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是任重道远。卫计委为什么出现分级诊疗,就是希望协和发生的动作,在全国都发生。”再鼎医药梁怡表示。


梁怡.jpg

再鼎医药大中华区总裁 梁怡


更好地帮助患者,药企以患者为中心,离不开医生环节。患者教育和医生教育实为一体,但是却需要不同的策略。没有专业化的医生教育和患者教育,只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很多药企都宣称以患者为中心,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以患者为中心正在落地为切实可行的整体解决方案。

 

如何让药企不止是提供药品而是服务,曾经在阿斯利康任职和腾讯推出国内首个药品金融服务的梁怡就表示,要构筑以患者为中心的肿瘤生态圈,在大数据基础上预防,用AI实现快速筛查,在初诊和转诊阶段用基因检测和智能转诊平台,提供可及性强的治疗方案,还要实现疗程管理,提供金融服务、AE管理和患者关爱。

 

但是以患者为中心要求的是以数字化工具支撑的精准,而不是把处方权赋予患者。

 

万江就指出:“其实我不赞同完全以患者为中心,药品的使用过程是特别需要医生管理的。一个医生一两个月不看data,都会感到落伍,因为肿瘤药发展得很快,肿瘤药是不可能由患者来决定用什么药的。如果在医院开药,有医院承担责任,如果是在药店买的肿瘤药,出现不良反应,由谁承担责任呢?”


圆桌3.jpg

未来医疗100强肿瘤创新药论坛现场 左起:王珏、梁怡、万江、陈杰


也就是说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进步,其实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的医生和患者教育。


“《我不是药神》里,患者们通过什么交流,QQ群,这是非常落后的,他们需要合理的渠道认识自己的疾病。” 良医汇肿瘤资讯创始人王珏说道,“而医生端,我们良医汇和CSCO青委会,从海外引进版权,翻译了41本书,覆盖27种瘤种,有62万字的患者教育指南。这是目前国内最全的,关于不同瘤种的患者指南,而且我们把它免费做了1000套,免费送给国内的医院,最后发现医生表示,这套书很好,能不能再给我们一套,我们医生也需要这样一套书。所以如何让我们的医生和患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数据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