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的智慧医疗最新技术进展,这里都有!

作者:何莉 2019-07-10 16:04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7月5日,以“打造智慧医疗电子产业链”为主题的青城山中国IC生态高峰论坛在成都召开。


 图片8.png

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

 

上午场以“智慧医疗最新技术进展”为专题,由主办方之一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主持,OCT Medical Imaging 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陈忠平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副主任项舟先生、北京太一科技创始人兼CEO解渤先生、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总经理兼CEO丁辉文先生、邦勤资本创始合伙人刘明宇先生等,参与了此次论坛并围绕主题发表演讲。

 

动脉网对参会嘉宾的精彩演讲进行了整理。内容有删减,以下为演讲整理正文。

 

OCT Medical Imaging 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陈忠平

主题:光学相干成像在眼科和心血管疾病的应用展望

 

图片2.png 

OCT Medical Imaging 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陈忠平

 

医学领域正在经历着一次较为深刻的变革。随着基因技术和其他检测技术的发展,医生的诊疗方式正在从原来的“对症下药”向“因人而异”的治疗方式转移。未来同一种癌症可能会产生几十种变异,而每个人对药的免疫反应也各不相同,很多靶向药可能只会对10%的病人有用。因此,如果缺乏大数据的支持,普通药品对患者的帮助将变得十分有限。

 

精准医疗的下一个发展方向是用智慧处理器及大数据精准预测患者在哪些疾病方面更具患病倾向,以及找出相对应的预防方法。医学成像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光学相干成像技术(OCT)相对来说仍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目前已经成了眼科的标准检测方法,主要应用于黄斑变性、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领域。

 

在眼科领域,OCT Medical Imaging 研发的多普勒OCT和OCT血管造影技术,两年前开始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眼部疾病最早期的病变发生在眼底的血管,当患者出现视力问题时,眼底血管病变可能已经呈现为不可逆状态。该技术可以在早期患者尚未产生临床症状时,通过观察眼底血管的变化,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介入治疗,达到预防眼部疾病的效果。

 

据统计,2013年中国脑卒中患者数据约在700万人次,心肌梗死患者约为250万。其主要致病因素在于斑块阻塞或斑块剥落,当斑块形成在心脏处,即容易产生心肌梗塞。当斑块形成在脑部,即易产生脑中风。

 

大部分人在60岁后血管中会产生斑块。一种为稳定性斑块,一种为不稳定斑块。稳定性斑块对人们的健康影响较小,而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是由不稳定斑块导致。如何区分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是目前医疗领域的难点之一。

 

我有一个朋友,体内装了6个支架。事实上,他可能并不需要这么多支架,因为很多斑块是稳定的,并不会对健康产生风险。因此,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方法,可以将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斑块区分开来。

 

基于这一设想,OCT Medical Imaging 研发了心脑血管内窥镜成像系统,其特殊性在于可以将心血管超声探头与OCT探头融合在一起,同时得到超声成像与OCT成像。超声技术的优点在于看得比较深,但精确度不够。而OCT则刚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精准测量斑块厚度。心脑血管内窥镜探头的大小在1毫米以内,目前正处在临床试验阶段。

 

OCT另外几个新兴的应用场景,还包括癌症探测、阿尔茨海默症检测、呼吸综合症等。目前我们知道的应用场景还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它可以小型化,所以未来还有许多可探索的空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副主任项舟

主题:骨盆骨折的计算机辅助导航微创治疗及智慧化治疗相关研究

 

 图片3.pn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副主任项舟

 

我注意到多数的演讲者都有自己的产品,我没有产品,只有问题。但是这几个问题可以影响我们的主导研究方向,解决我们的临床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在骨缺损方向。曾经有粉碎性骨折的建筑工人,被送到医院时,这种情况是截肢还是保肢?此外,患者骨折之后能不能动?在动的时候什么情况下较为危险,什么情况下较为安全?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一项电子元器件植入的研究,并申请了骨电波著作权。它可以将患者骨头的运动数据传输出来,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监测,从而避免在救治过程中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和再度手术。但这当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即芯片的植入需要绝缘,但又要向外发射信号,同时还能被外界接收。这一过程要如何实现,是我们目前研究所遇到的瓶颈,也是我们希望向大家请教的。

 

第二个问题在骨盘骨折智慧化治疗方向。骨盆结构非常复杂,造成骨盆骨折的原因往往是高暴力损伤,因此这类患者往往都是处在死亡边缘的境地。我们救治的目标第一是挽救患者的生命,第二是让患者恢复到受伤前的水平。这时候就需要微创复位和精准固定,即避开所有重要结构,把骨折固定,让它长好后再恢复。

 

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精准复位首先需要数字化,如何数字化?即建立一个坐标系统,就像全球定位系统一样。每个人骨盆的大小、宽窄、骨的厚度都不一样。第一个步骤需要建立一个均值骨盆,并建立坐标系的原点。在这个坐标系上,每个点都可以通过建立三维坐标系,得到一个数据,为我们制作复位提供精准的依据。就像电脑像素越大越精确一样,当点越多时,所需的运算量也越大,有时候我们甚至想弄到计算所去算。这就是我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在手术实操方面。当我们找到患者骨盆的原点,并建立三维坐标系后,可以采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叫定向方式。当我们找到患者骨盆的原点,建立他的三维坐标系后,把他一侧所有的骨盆位点全部复制,做成对称的镜像,也即是复位的模板。因为人的骨盆左右大致是对称的,所以其中的误差可以完全忽略。

 

现在我们临床上通常采用的方法,仍是切一个大口,用眼睛去看,但通常只能看到患者的一侧而看不到另一侧,因此操作起来非常复杂,风险也比较大。而通过定向方式,有了一个模板之后,当坐标系中的复位定点数据重合或接近时,就可以实现复位。

 

目前,我们进行复位定点后,仍需要人来进行手工操作,并且需要6个医生来进行,将6个医生的牵引力合成一股,由一个人统一指挥,这种操作实际上是非常粗糙的。我们希望的是将这个软件加载到机器上去,由机械臂来进行操作。机器人手术是我们已经可以预见的明天,但现在还没有实现。

 

所以说这个大会我是来求助的,硬件、软件都需要开发,虽然软件我想到了,但进一步的设计我不是内行,所以我希望跟大家一起把我们的智慧医学真正落到实处。

 

北京太一科技创始人兼CEO解渤

主题:智慧脉诊仪和中医标准化智能化

 

图片4.png

 北京太一科技创始人兼CEO解渤

 

中医如何从原始状态跨越进入到未来的人工智能阶段,以及现代医学领域?我觉得需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找到中医的大数据来源?很多团队在经历三四年的中医数据整理之后仍旧一无所获。主要原因在于用的数据都是无效的“垃圾数据”,用这样的数据做人工智能算法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建立客观标准?构建中医的评价体系?我们认为目前中医唯一有效的数据入口只有脉学。

 

与其他诊断方式相比,脉学与病因、病基和病症的匹配关系最高,达80%,可以体现患者实时的客观状态,且不会产生延迟。舌诊跟病症的匹配关系大概只有15%。问诊为50%,且问诊时往往会受到患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的影响。

 

第二,如何做出让市场满意的脉诊仪?脉诊仪的研发,有个巨大的“坑”,即为脉诊波。因为这是临床上最容易测量出来的波,但这不是中医的脉。

 

太一的智能脉诊仪,通过实时的3D图像测量,可以看出脉的有气无气、有力无力、有血无血、亏不亏、饱不饱满、沉不沉、浮不浮、有没有寒热等。并且通过图像的方式,可以适用于多个应用场景,甚至西医也可以拿去使用。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治疗于未病之时,达到缝完一针后,后面少补十针的效果。

 

第三,是如何获取大数据?即对同样的病症、人群进行梳理,归纳出重大和典型疾病的病因和解决方案。

 

第四,是如何进行持续监测?我们认为需要建立个人的脉学变化图,即个人中医档案。与西医追求完美极致的理念不同,西医中患者的健康档案希望囊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信息,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耗费巨大。而中医上只需要观察脉学即可。

 

第五如何实现中医远程诊断和治疗?与西医相比,中医的远程诊断治疗是非常容易实现的。因为中医的核心要素在于“望闻问切”,前三者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实现,并且可以使用采用软件分析。而“切”涉及到对患者的定性、定标、定病、定因、定量,因此我们专门研发了这样一种工具。

 

在我们未来的家庭化健康管理设想中,患者只需要在感觉健康状况欠佳时,进行一次自我测量,将测量结果上传至云端推送给医生。医生诊断出患者病况后,直接将药方发送至城市智慧药房,药房煎药后再送至患者家中,整个就诊过程只需要15分钟即可完成。

 

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总经理兼CEO丁辉文

主题: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图片5.png 

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总经理兼CEO丁辉文

 

关于智慧医疗行业,我们主要将其分成两大类:一个是芯片级的应用,一个是物联网级的技术应用。这两个大的方向最后在云端由信息分析、反馈、产品服务等形成智慧医疗产业链。

 

图片6.png

智慧医疗产业细分领域

 

另外,在芯片模组中,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会把整个微流控的芯片做程模组,让其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进而实现模组化、小型化。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相关传感终端有着多种用途。

 

芯片级医用传感器开发:主要用于体外检测IVD,癌症等重症信息监测,提升医疗现有技术的检测和分析的效率和能力,此外,芯片级微流控系统也能用于新药开发领域,提高新药研发效率等

 

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开发:集成医用3D打印技术和MEMS技术,将这两个技术集成在一起可以精确打印出活体细胞,为各种应用服务。

 

智能的POCT检验和监测工具开发:便捷高效的检测工具是智慧医疗的基础,智慧医疗在日常的疾病检测和病情监测中对检测速度、使用的简便性和节约综合成本与POCT产品的独有特点相辅相成。

 

除此之外,智能微流体芯片可以应用POCT医疗诊断,尤其是PCR扩增以及数据分析。另外液体细胞技术液压、健康监控、器官芯片、药效评价也能应用到微流控芯片。甚至,还可以结合压力传感器和3D打印技术生产智能牙齿。

 

邦勤资本创始合伙人刘明宇

主题:医疗产业升级换档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图片7.png

邦勤资本创始合伙人刘明宇

 

大的产业升级,整体速度是很慢的,它不像电子产业摩尔定律,它涉及到患者、医生、医院、企业、政府等方方面面。里面存在的几个大的问题:

 

第一是信息不对称。现在患者去医院看病,医生开了药,患者问医生你确定吗?我在网上查一下哪个药更好,或者哪个症状跟我比较像。这样就弄得医生很烦,会导致信任危机。医生也拿手机去查,说这个我没见过,我去查一查。以前是翻书,说没有问题,现在是拿手机。

 

第二是国家对企业监管抓大放小。现在的形式是大的企业做品牌、做市场、做临床,小的企业做技术创新。但总体来说,在这个行业,政策其实是滞后于产业发展的。但它一旦下来的时候,对部分领域就会是灭顶之灾。

 

另一点我想讲的是产业的趋势与机会:

第一,慢病管理会是一个主流。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从商业角度讲,慢病管理领域会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第二是新技术、新材料、新应用领域。我们这个领域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应用接受得比较慢。医生一方面对此态度很谨慎,另一方面很接受用这些新的工具。

 

第三是医保、商保相结合。未来商保会慢慢发展起来,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后,医疗行业仍然处在一个持续的消费升级阶段,受经济周期影响相对较小。除非有重大的政策利好,创业板的医药、医疗器械,出现暴涨的几率可能性比较小。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