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交叉这条路怎么走?首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盛大启幕,数十名专家企业领军人物现场头脑风暴

作者:徐文娟 2019-10-29 14:09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AI辅助影像识别与诊断、AI医疗健康管家、精准微创手术机器人、神经交互控制的智能假体、自然情感识别与交互的陪护机器人……近年来,医工交叉热度持续高走,大批优质的创新项目的涌现,助力着中国医疗走向新的制高点。


在国家推动医学和健康事业发展、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深化医工交叉融合是顺应时代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历史使命,是医工领域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然要求。


那么,医工交叉这条路该怎么走?有哪些机遇优势,又有哪些痛点和难点?


图片12_副本.png

(图注:大会现场)


10月26日,在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由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和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拉开序幕。数十名医疗领域的专家、企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从战略趋势解读、专家报告宣讲、圆桌论坛等环节共话“医工交叉”的未来。


王田苗:以医疗机器人为例,国内医工交叉正处于黎明前的爆发期


在本次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上,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院长王田苗针对“医工交叉”这一话题,带来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图片13_副本.png

(图注: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院长王田苗)


记者问:您是如何看待医工交叉?


王田苗:首先,医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赛道,需求大。健康是大事,如今老百姓的吃住行都非常方便,但在看病方面,仍难以满足;


其次,医工交叉在国外是长期融合,国外有的医生也是工程师。而在中国,医疗工程的学习是分割开来的。纵观历史,例如1930年前后出现的心电图、70年代的CT、核磁、以及近年大热的人工智能影像识别、微创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到,工程推进医学变革的影响力。


记者问:您觉得医工交叉在国内发展的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哪个环节? 


王田苗:总结三点。一、工科和医生的合作必须长期合作。一项成果软件器件落地,至少5年计算,有的长达十年八年才能拿到许可证。有时候学校和医院的合作就是合作,发表了论文,做了一些技术性研究就结束了。


二、医工学习的过程中,最后要变成一个应用的产品。这时候,科学家的思维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工程的思维、市场的思维,掌握好这个产品的痛点。有些项目仅仅是从学术上突破了关键技术,但它形成不了产品。


三、人命关天。医疗器件、医疗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适应症等方面特别重要。


记者问:目前国内医工交叉的趋势,资本对这一块的投入怎么样?


王田苗:我观察到的,中国医疗器件的十大上市公司,他们目前现在有几个重点,分别是体外检测、生物材料、医用耗材、3D打印、医疗机器人等,这是能看到的趋势。另外,以医疗机器人为例,资本的投入是在加快的。


记者问:以医疗机器人为例,医工交叉现目前发展到哪个阶段了,它是非常成熟了吗?


王田苗:目前来看,它处在黎明前的爆发期。医疗机器人在中国发展了5年多,已成功进行了11万例。当下做医疗机器人研究的学校有上百家。我们现在拿到医疗机器人许可证的大概有4、5家企业。但是远远满足不了。据说国家在像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这种在医疗方面应用的“牌照”可能还会加速。


记者问:医工交叉跟国外相比,优势和差距分别是?


王田苗:中国有两个优势特别明显。第一优势就是中国的人口,病人多,因此案例就多。我们的外科大夫手术的水平高,在手术的水平和各方面不亚于国外。


第二优势是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颠覆性重新洗牌重新定位的过程。像生物材料,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这些在全球范围内也是这5年才开始起步,这是我们中国的一个新的机会。此外,在这次峰会上,我发现许多医生都非常有科研的激情、有非常多好的想法和创意,这让我很是惊喜。 


主要差距:第一个差距是基础原创性研究的这方面投入和成果,还不是原创性的。就像我们所说的,比如有没有精准的纳米药丸的这种释放、有没有可降解可融入的生物材料、有没有自然诊断的医疗机器人,都还没有。但我知道有很多像我知道的哈工大,天津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研究所都有这方面的研究,但是都还没拿到临床许可证。综上,这是第一个差距。


第二个差距我认为就是创新性的公司还比较有差距。因为只有这些创新公司,它才能把基础性研究和成果转化成产品。这个要是少了,反过来说,在这面的发展也就会受到影响。


第三个差距是我们的龙头医疗器械的规模还相对较弱。中国的前十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的市场规模加起来大概在300亿人民币左右,但比如国外的美敦力公司,仅其一家就达到了300亿美元。 


当然,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医工交叉,也重视在医工交叉政策上的制定投入。相信随着各项审批、商保的逐步开放和完善,未来医工交叉会发展得更好。


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揭牌,十大专家报告开启高峰对话序幕


在当天的论坛上,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领导为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的成立进行揭牌。


图片14.png

(图注:揭牌仪式)


论坛联席主席北航机器人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北航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主任樊瑜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姜雪及与会嘉宾一起为25日路演选拔出的10个优秀创新、创业项目颁发证书


图片15_副本.png

(图注:颁奖仪式)


作为本次高峰论坛的重头戏,10位来自医疗领域的专家和企业领军人物围绕医工交叉展开了10个话题报告。


具体为:1、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宝亭《我国创新医疗器械鼓励政策与实践》;2、北航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主任 樊瑜波《支撑养老的康复技术创新》;


3、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吴新宝《骨科机器人发展趋势与进展》;4、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主任王俊杰《3D打印技术与精准微创近距离消融放疗》;5、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二科主任、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刘荣《国内外微创肝胆胰肿瘤手术机器人—发展与问题》;


6、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益肇《医学人工智能现在与未来》;7、美敦力中国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和创新孵化部负责人、董事总经理施永辉《世界医疗器械前沿趋势及美敦力投资战略》;8、平安智慧医疗智能公共健康负责人、副总工程师李响《AI重塑智慧医疗探索与实践》;


9、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临床试验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京昇《AI、机器人、3D打印与体外检查等申报许可证需要考虑若干关键要点》;10、医疗机器人协会会长、苏大机电学院院长教授孙立宁《医疗机器人创新热点方向》。


专家和企业领军大咖们带来的报告分享,可谓是干货满满。


例,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宝亭带来《我国创新医疗器械鼓励政策与实践》的报告分享,从六大方向解读:一、我国鼓励创新医疗器械的政策有哪些;二、我国医疗创新器械的实践如何;三、创新医疗器械从何处着手;四、申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的步骤;五、申报医疗创新器械特别审查资料的准备;六、今年国家审批的创新医疗器械举例等。


图片17_副本.png

(图注: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宝亭)


他总结:近年来,国家鼓励创新的力度非常大;国内创新力非常活跃;创新企业需重视政策上的变动,响应政策的同时,找到自身发展的定位


联席主席樊瑜波教授就《支持养老的康复技术创新》带来了精彩讲解,他指出:互联网+养老”成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重点考虑的方向,既要重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创新,又要重视康复辅具、健康类产品的研发。从人力粗放型向高新技术精准型转变,将先进的科技手段综合应用到医院、个人健康、家庭健康、社区康养等领域。


图片18_副本.png

(图注: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航)主任樊瑜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姜雪主任代表主办方发布了“北京医工交叉创新前沿技术十大热点方向”,就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精准微创手术机器人、智能康养、生物材料与3D打印以及医院自动化服务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发展方向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图片19_副本.png

(图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姜雪主任)


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姜雪主任在接受动脉网采访时表示,目前北京三院已有43例专利、16项成果转让、总金额近9000万。


“医生最懂临床的需求,再加上他们对科研的热情很高。医工交叉的融合将会为医疗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姜雪说道。


此外,在圆桌会议环节,多位嘉宾就“医工交叉”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难点、“医工交叉”技术与产业化难点和趋势展开了热烈讨论。


图片20_副本.png



图片21_副本.png

(图注:圆桌会议)


最后,作为大会主席之一、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院长王田苗表示:愿以此次高峰论坛为起点,整合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区等区域资源优势,汇聚国际人才,在前沿探索、大科学平台建设及应用转化方面超前布局。邀请更多的高校、医院和企业加盟,共同打造中国“医工硅谷”,推动祖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发展。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