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药店的连锁率已达55%,下一步是转型专业服务

作者:高康平 2017-01-20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药店零售业务在政策、资本推动之下正在发生显著变革,把握趋势无疑是在变化中保持致胜之力的重要驱动力。

 

过去十年间,零售药店经历了“大鱼吃小鱼”式的行业变迁,这种情况在近期迎来了一个拐点,以单体药店和小型连锁药店成立联盟成为零售连锁率飞奔进行曲当中的一注休止符。不单单是体量上的变化,药店业务层面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此前的单一销售行为逐渐向服务型甚至是健康管理型转变,规模已经不再是零售药店唯一的竞争力。


跑马圈地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零售药店的连锁率已届55%左右,达到了历年以来的最高点。

 

图片1.png 


实际上,在2013年以前,我国零售药店的连锁率还是非常低的,以地方性小型连锁以及单体药店为主,还没有行业整合和并购的概念出现。不过当年部分连锁药店登陆证券市场,让市场看到了零售药店这一“金牌”标的,此后几年,零售药店的连锁率在资本助推之下水涨船高,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以上(整体上药店数量的增速没有连锁率提升快,意味着连锁率提升更多的还是以行业间并购为主)。

 

以2015年为例,食药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末全国零售连锁企业数量为4981家,零售连锁企业门店20.4万家,单体药店数量为24.3万家,连锁率为45.5%。同时,当年新增药店数量为1.32万家,增幅为3.04%,低于连锁率增速。

 

我们也应注意到,零售药店连锁率提升是有上限的,观察人士表示这一上限可能在70%左右。具体理由是药店连锁率提升是以消耗并购企业资金沉淀为代价的,这条路不可能无限延伸,同时连锁率提升之后会带来管理上的问题,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不过我国零售药店连锁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以美国市场为例,零售药店连锁率在75%左右,比我国高出近20%,同时其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CVS、Walgreens、Rite三家连锁药店巨头占据了美国药品零售市场75%以上的份额,门店数量据超过4000家,而我国零售连锁药店数量前十占有的市场份额还相对较低,门店数量也达不到全国覆盖的标准。

 

在不大幅新建门店的情况下,零售药店连锁率提升以并购和整合为主。几家上市公司都走得都是此路径,一心堂、益丰、老百姓、国大药房、漱玉平民药房都有向二级市场募资以进行并购的行为(尤其是一心堂,以期扩张速度,短期内其门店数量将超过4000家)。

 

此外,也不应忽视行业资本在其中所起到的助推作用,比如天士力投资区域性药店龙头甘肃众友以及山东立健。药企大健康基金对区域性药店龙头的直接投资意味着医药工业企业在积极参与零售药店的并购整合,即希求实现产业资本的联动以及业务层面上的深入合作。

 

同时,单体药店也在被收购和抱团之间做出取舍,尤其是一些县域连锁药店(门店数量在100家以下,年销售收入不超过5亿),覆盖了大型药店不能覆盖的城镇和乡村,是地方性龙头的优质并购标的,但是被纳入大集团意味着失去控制权,所以有不少县域龙头选择抱团,组建连锁药店集团。这种做法有几项好处,一是可以间接性的对抗收购;二是对工业企业、药品流通企业拥有更强的议价权。

 

QQ图片20170118145551.png 

 

业务形态悄然转变

 

在跑马圈地的同时,受医药政策、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影响,药店也在拓展服务的多样性。尤以大中型连锁药店为主,扩大体量之外更注重功能形态上的衍生,逐渐发展出药事服务、药品配送、慢病管理、专业药房、健康福利管理等模式。

 

以药事服务为例,在新版GSP标准之下,零售药店基本配备了执业药师,能为用户提供处方验单、用药建议,增强了药店药事服务提供能力。

 

以药养医断路、医药分家、处方外流也给零售药店业务带来巨大利好。按市场规模来看,此前1.4万亿的医药市场医院、零售渠道的流通比例极不合理,零售市场总体规模还不到3500亿,如果药占比下降,流出的市场将超过千亿。零售药店如何承接这一市场、怎么承接、接不接得住也在催生零售药店业务功能上的迁移。

 

最先出现的就是院边店、专业药房。医药分家之后,部分零售药店把目光转向医院药房市场,并与医院取得了处方上的优先权,凭借与医院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了医药分家的受益者。应该注意的是,此种合作模式只建立在医药分家过渡阶段,院边店也多与医院存在依附或利益关系,经验不可大范围复制。专业药房与此类似,既承担医药分开的福利也寻求功能体系上的突破。

 

还应注意到的是消费需求的上变化,此前药店以OTC为主,配合销售保健、器械相关产品,但是这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图片4.png 


药店销售品类上的调整体现在非药品销量的递增上,包括保健品、母婴、器械、饮片等,尤其以器械和母婴的销量增长情况最为明显。器械主要以慢病监测、康复为主,包括糖尿病、血糖等,母婴包括孕期养护、奶粉、婴儿用品等。前述变化主要是因为人口结构和居民健康状态的变化,比如人口老龄化问题;后者跟药店服务范围的扩增直接相关。


总体来看,随着医药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医药零售的格局逐渐发生变化,销售品类、服务方式上迎来结构性调整,行业正面临拐点。


未来模式猜想

 

基于前述分析,医药零售未来将出现新的业态,其中引入问诊、慢病管理、专业服务将成为核心,与此相关的健康管理入口、与互联网医疗的的联动或成为衍生业态。


首先是问诊服务,动脉网(微信:vcbeat)此前报道过成都市药监局在全市药品连锁企业开展电子处方试点,开通咨询服务的药店3000余家,开通电子处方试点的1800余家,试点药房将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咨询、电子处方开具、审核服务。近日微医也公布了“药店+诊所”计划开展的成绩,一年间,微医与连锁药店合作,在药店引入乌镇互联网医院接诊,已经连接一万多家药店,日均问诊量超过两万。表明药店在引入问诊业务上的态度是积极的,成效也非常明显。

 

药店引入问诊业务有几个利好,一是提高了服务质量,二是有效获取了问诊业务带来的处方增量,三是提升了客流量以及黏性,以及对基层医疗起到了补充作用。逐一来看,诊疗能力一直是药店的弱项,虽然不具备处方权,但是用户还是希望能够得到较为专业的用药指导及服务;其次是远程诊疗也需要相关的检测设备,通过零售药店布设这一渠道能够提高利用以及转化率;最后则药店在此过程中享受的客源以及处方上的增量,成为了药店追逐问诊业务的一大诱因。

 

更重要的一点是,随着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实,对基层医疗的利用率提出了新的要求,类似于基层诊所、医院一样,药店也能承担分级诊疗的一部分功能,同时背靠的网络医院的资源也能为其专业性背书,可以做到“基层首诊、基层康复”,能有效缓解分级诊疗的压力。

 

问诊的业务的提供方可以是互联网医疗平台(阿里健康、微医、好大夫)以及医药电商(1药网、健客)或者三甲医院的网络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广东省网络医院)等,不同的医疗资源提供方也能为起带来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挂号问诊、电子处方、复诊、药品配送等,这尚待后续合作上的探索。

 

 图片5.png


其次是作为健康管理服务入口。事实上已有多家企业在提这个概念,包括仁和药业旗下的叮当快药提出的“智慧药房”和好药师大药房提出的“健康服务店”,都是把实体药房作为未来业务的切入口和承载点。从药店药事服务功能上来说,作为健康管理的入口也是顺利成章,以此建立用户的健康档案,再介入到贯穿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既实现了黏性提升也实现了功能上的闭环。

 

健康管理可以包括那些服务呢?包括基础用药、慢病检测、健康档案、个性化医疗等一系列服务,至多可以扩充到“医-药-险”几个细分板块,真正把居民健康管理起来。并且在“主动健康”趋势之下,日常健康管理将出现巨大需求,结合药事服务,零售药店能够找到发力点。

 

拉通来看,在政策春风频吹、医健产业升级、消费需求变化、主动健康提升形式之下,零售药店的经营模式正在向服务性、医疗性延伸,跑马圈地同时,药店自身也会积极寻找业务增长点,新业务形态会逐步受到资本和产业界的追捧。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