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地图”己绘制一周年,它的半径仍在延伸

作者:赵泓维 2019-11-20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依图医疗的“AI防癌地图”项目启动于2018年11月。该项目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入1亿元项目资金,用以提升医疗资源匮乏的基层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向患者宣教,并提供免费筛查。这一项目最终愿景,是推动肿瘤诊治从“病种治疗”治疗向“早筛早诊早治”进步。

 

时隔一年,该项目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短短1年内,“AI防癌地图”已点亮广东、福建、河南、浙江、重庆、湖北、辽宁等多个省市,累计服务数十万人次,实施肺癌智能早筛5000余次,筛出疑似高危患者50余人。

 

筛防工作的推进让依图更深刻的意识到了基层医疗的问题所在。近日,动脉网采访了依图医疗副总裁方骢,绘制“防癌地图”的辛与苦,没有人能比这位女士更有体会。

 

筛防是患者的事,却少有患者愿意主动参与


“防癌地图”的推广有多难?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成本问题。“这样一个筛防项目往往需要占用大量的医疗资源,技术人员要调来操作;CT要腾出来做检查;基层医生要写片;上级医生要阅片、审核……如果把这些投入量化,一次检查的成本接近1000块钱,而在我们落地的医院是免费的,希望能让更多的患者加入这早筛的行列。”方骢告诉动脉网。

 

但资金的投入是往往是是最简单的一部分,要说“防癌地图”的最难攻克的地方,并不在于项目设计本身。患者对于筛防的抗拒,实际上是防癌地图向外延伸中最为严峻的挑战。

 

“曾经有一个乡村医生告诉我,她下乡后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患者的不信任。‘他们都躲着我们,觉得自己没病,是我们要害他们’。在防癌地图的推进中,虽然我们没有碰过这样激烈的言辞,但越是向贫困地区走,这种抗拒就越明显;即便是一些参加了首轮患者筛查的患者,在发现没问题后,拒绝进行后续的随访导致不能确诊。总的来说,很多人对于癌症或是其他形式的疾病没有防范意识。”方骢解释到。

 

所以,依图助力癌症早筛工作的开展其实是两条路线并行推进,一条路线是与医生一起,在社区向患者进行宣教,让他们了解到筛防的重要性;另一条则是在患者同意参加筛防后,运用AI等技术,提升基层医院诊疗水平,并为患者提供筛查结果与建议。只有意识转变与医疗设施转变双管其下,基层的医疗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为什么要绘制“抗癌地图”


在“AI防癌地图”发布之时,依图医疗CEO倪浩曾在发布会上解释了“防癌地图”的方向。

 

“AI防癌地图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第一,我们希望为开展筛查服务的医院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提高医院的筛查服务能力,加速癌症筛查覆盖范围。第二,我们将同医院开展部分研究性项目,比如建立一些前瞻性队列对患癌人群进行跟踪研究,并尝试从基因角度获得信息,挖掘患癌人群的患病规律。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性的项目,能够指导并优化癌症早筛的开展方式。”

 

这两个方向,隐含了依图医疗发展的两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为了推动癌症相关项目立项。过去虽然关于癌症专项的筛查项目不少,但几乎没有人工智能的介入。因此,依图医疗此番尝试将获得更多真实世界数据,为今后的AI研究专项立项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目标是走向基层。当人工智能企业将三甲医院瓜分殆尽后,大家发现AI的价值不能止于具有拥有优质医生资源、完整病例数据的三甲医院。相反,中国地大物博,很多偏远地区,乃至城市的偏远城镇,极其缺乏辅助手段与信息化工具,他们虽然没有优质的数据,却有天然的需求。

 

此外,对于居民筛防意识的培养将直接增加居民的筛防需求,而人工智能在当前最大的看点之一,便是以智能化的方式减轻影像科的筛防压力,这对于居民与医生是一个双赢之事。

 

所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金征宇教授在参加“防癌地图”总结会后,也对“AI防癌地图”的持续深入作出了评价。他表示:“放射医师是肿瘤早筛的重要力量,AI技术在癌症早筛中的应用也越来越纯熟,经验越来越丰富,相信随着AI防癌地图在更多省市的落地,中国的肿瘤早筛防治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是什么在支持防癌地图的绘制?


2019年对人工智能不算友好,反观依图,却在科研与产品上齐头并进,不仅绘制出了利民的“防癌地图”,还研发出了care.ai多组学智能科研平台、儿童生长发育智能一站式解决方案等众多落户医院的产品。

 

以多组学智能科研平台为例做横向对比,市面上许多科研平台或是侧重于影像组学,或是侧重于文本数据分析,技术要求不高,但仅能在图像或者统计分析纬度完成科研,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临床科研需求。如果能够整合病历文本信息、影像信息与临床等多模态海量信息作为科研“燃料”输入,有助于完成更贴近临床需求的高水平科研,但在技术侧有巨大挑战。


围绕这一科研趋势和需求,care.ai多组学智能科研平台融合了独特的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医学知识图谱等核心技术,将患者的影像图像、病理数据乃至基因及临床等多纬度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多组学的科研。


“信息的提纯和解析贯穿每一项科学研究的始终,医学研究往往需要整合多维度数据才能有所突破,对于多维数据的整合能力,高维信息的提取能力,数据分析的智能化水平直接决定了科研效率与成果水平,”谈及建设该平台的初衷时,依图医疗副总裁石磊解释道。

 

此外,在方骢看来,技术产品和商务策略、市场策略三个方向同样对依图的现状做出了解释。

 

“新技术的发展路径一定呈是曲线的。自2016年Alpha GO带红人工智能企业以来,这个行业是一直存在泡沫。如今,我们行业回归理性。具体而言,当医生、投资人审视AI产品时,看的不是产品是否戴着AI的帽子,而是看重这项技术是不是真正的AI技术;真正存在AI的DNA,真正对医生有价值。AI行业是有壁垒的,CAD团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AI团队。所以,要说生存的力量,依图拥有长期以来的同影像医生、临床医生共同探索所积累的数据与经验,这样符合医生使用习惯、临床需求的AI产品正在各大医院生根。

 

第二,一个企业产品能力到底能不能被医生认可,不仅仅是说企业在公开数据集上的成绩。而是需要产品在TOP三甲医院的使用量与医生使用的口碑,这些医生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认可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依图AI产品的质量。

 

第三,在市场策略上,依图围绕着产品的核心能力打造了一系列产品解决方案。比如,骨龄的软件产品,依图可以和体检中心合作,进行Saas化的部署,服务那些发达城市的孩子;也可以搭载于骨龄一站式解决方案走向基层,去覆盖那些Saas服务不到的城市。所以,依图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AI企业应该以什么样的形态,让目标客户以最低的成本使用到最匹配其需求的产品。”

 

除了依图内部的策略支持,外部的政策环境也在朝利好的方向移进。

 

2019年1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2号),其中鼓励类第5条将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列入其中,包括依图在内的一系列人工智能也将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支持。

 

不过,明确战略部署,并契合政策方向的依图也并未离开深水区。在商业和科研方面,依图正以更加清晰的视角审视最佳契合点,那么在未来,期待市场去检验依图的产品实力及商业价值。


WechatIMG312.jpeg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