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网上查病带来的“疾病恐慌”,Kang Health要推出精确在线自诊

作者:刘露诗 2016-12-01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我们可能都经历过这种事:觉得身体不太对劲,于是上网搜了一下症状,越看越觉得自己已经接近死亡边缘了?


论坛、健康网站等可能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扰。或许它们在按症状搜索疾病这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用处,却远比不上面对面咨询医学专家那么有效。但关键是,仍有不少人在不舒服时会选择先在网上搜索自己得了什么病,面临着被误导的风险。


一家叫Kang Health的新公司希望改变混乱的自我诊断搜索现状,阻止人们对着乱七八糟的搜索结果胡思乱想。他们要利用强大的搜索引擎技术,把用户汇报的症状与之前的患者数据进行详细对比,让有类似症状的人们了解其他人接受了哪种治疗、是怎么治好的。


精准疾病判断需求,催生高额种子融资


现在网上的症状诊断工具不少,像WebMD、Everyday Health等公司都推出了疾病诊断器。但这类网站由于时常提供不准确的搜索结果,现在似乎正在失去用户的信任。比如在Google Trends里搜索WebMD,会发现其流量呈稳定下降的态势。


Looking-at-the-persistent-drop-in-traffic-to-WebMD-over-time-users-seem-to-have-become-aware-that-usingt-the-site-to-self-diagnose-might-be-dangerous-e1479299334747.png

WebMD流量持续下降,用户似乎已经意识到使用这类自诊平台潜在的危害


Kang Health却与这些平台大有不同。它不是简单地通过关键词检索相近的答案,也不仅仅是医患问答的形式。Kang Health公司要实现的,是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来把症状和疾病精准关联。系统与用户对话,详细了解症状,同时还能从其他产生过类似症状的患者处调取信息,综合他们的情况来判断病情、提供治疗建议。


唯有更精准的搜索结果,才能挽回人们对医疗信息查询平台的信任,现在投资人们似乎把注押在了Kang Health上。公司今年11月中旬的种子轮中获得330万美元的投资,在同类公司中算得上是相当可观的一笔数目了。不仅如此,Kang Health的投资者还净是重量级的:老牌投资公司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美国康卡斯特电信公司旗下的Comcast Ventures、互联网风投Mangrove Capital(领投)、Lerer Hippeau Ventures、Primary Ventures。此外,以色列内容推荐公司 Taboola 的CEO Adam Singolda也对Kang Health进行了投资,并将加入其董事会。


新加入董事会的投资人Adam Singolda在一次声明中说道:“9年来,除了Taboola以外我没有加入过任何其他公司的董事会或顾问团。现在我很乐意向大家宣布,我加入了一家消费者健康资讯公司的董事会,我相信这家公司会引领一场网络自诊服务革命,能为来自全世界的用户提供帮助。”Singolda还把Kang Health的技术与SIRI和Alexa放在一起比较,对它表达出极高的期待。


人工智能+“病友”数据,优化网络自诊


allon_vroom 277.jpg

Kang Health创始人Allon Bloch


公司创始人Allon Bloch的经历颇为传奇,他曾是美国最大的汽车电商Vroom、网上购物市场MySupermarket、网站建设服务商Wix.com的前任CEO。Kang Health公司成立于今年1月,总部在纽约州,现在在纽约市和特拉维夫市共有10名员工。Bloch表示,公司名字来源于尚未有人攀登过的世界最高峰之一——拉布吉康峰(Labuche Kang)。名字似乎寓意着,Kang Health的目标是要登上医疗领域一个无人攀登过的高峰。


公司的模式听上去有点像医疗版的Google Waze:用户匿名输入自己的性别、年龄、症状,之后可能还将设置生活方式、用药历史的选项,了解了这些之后,Kang的系统就能向你回馈分析结果。比如说,80000个相同年龄、性别的人有同样的症状,其中30000个人被诊断为某种疾病,剩下50000人则是另外的一些问题。然后用户还可以查看相关疾病的各种疗法、患者康复预后的情况如何、有无副作用等。


3834a2208fae4efcd84aec4603075912.png

网站平台尚在测试之中


Kang Health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将由用户激发,不过在起步期没有用户的时候,用的是来自某个大型健康维护组织的数据来激活(创始人拒绝透露其名字),为Kang的每个医疗类别都提供了数千万个数据点。除了用算法来判断病情,公司还会用人力来辅助诊断——团队里有两个全职医生,对诊断结果作再次确认。


创始人Bloch说:“我们不想让你光从网上搜出一大堆看不懂的医学术语,而是希望你弄清身体出了什么状况。有些症状可能是多喝点水或者鸡汤就能好起来,有的则要吃点药,而Kang平台就是要让你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我们的用户在看病前、看病时和之后的治疗中都会掌握更大的主动权,问医生的问题也更在点子上,还能向平台反馈治病经验。”


人工智能大视野,辅助专业医疗


Bloch在接受著名科技网站Business Insider的采访时表示,Kang Health并不打算、也不可能完全代替医嘱或专业医师,而是想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为人们提供一种决策参考。


事实上,Kang不仅不会代替医生,还打算用人工智能的优势辅助医生诊断,快速将患者的症状与可能的疾病关联起来。创始人Bloch说,市面上缺少一款直观又好用的医生诊断软件,他试用过所有面向医生的自动诊断系统,但没有哪个能像Kang平台这样告诉你,有10万个人有A症状、A症状与B症状有很高的相关度。


向Kang平台分享信息的人越多,它的系统也就会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错误更正而变得越发强大。甚至在用户基数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还能在Kang平台上查到,近期在当地是否有季节性流感或过敏的大趋势。这个用途能帮助医疗机构迅速了解公共健康情况,并有潜力帮助开展医疗研究


难题尚存,前景光明


Bloch透露道,Kang Health正在计划市场进入,可能在6个月之后发布面向消费者的产品。至于收入,他认为至少要过一两年才能开始谈盈利。


Kang Health平台仍然存在一些未解决的大问题。首先就是用户流量问题,Kang其实与Google Waze等平台类似,都需要稳定且大量的用户数据。而只有获取了广大的活跃受众,平台的人工智能技术才有使用价值。Bloch说,只要用户量到了几万,Kang Health就能提供有意义的数据,但如果用户增长到几百万,平台的诊断结果就能在一次次更正中变得更精确,而且还能提供全美国各地疾病情况的多元化视角。


其次,如果要做到像医生一样精细地理解患者对疼痛程度或病情的描述,公司恐怕得发展一套非常厉害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果疼痛程度是以1-10为标准,目前还没有哪种技术能恰当地解释患者描述的“7”和“9”等疼痛程度有怎样的区别,就更说不上判断病情。而大多数人的常识是,医生们仅凭自己的经验,问几个就像疼痛程度这样简单的问题,就能推测相关的疾病、症状、受伤情况。


再者,Kang Health选择的机器学习+医疗诊断市场,其实是一个高度碎片化的领域。消费者疾病诊断这方面,已经有 WebMD、梅奥诊所在做;机器学习技术这方面,谷歌的DeepMind人工智能实验室已经在与英国国民保健制度(NHS)合作诊断急性肾损伤,而IBM的沃森健康也正在用认知计算系统来加速癌症诊断护理的工作。


但CEO Bloch认为,尽管市场已经有好几个重量级参与者,但Kang Health提供的服务仍有一定的空间。“将来,在价值链各个部分都会存在许多不同类别的公司,全世界都在呼吁医疗领域出现更多精细化的选择。”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