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生物医药趋势:靶向药和抗体药物投资坐稳头把交椅,罕见病、基因治疗值得关注

作者:周梦亚 2019-02-14 1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对于生物、医药产业而言,2018又是不平凡一年。动脉网数据库显示,2018年全球医健领域一共发生了1410起交易,所涉金额388.01亿美元。这其中,生物和医药产业是绝对的时代主流:交易事件309起、融资金额高达138.45亿美元,它毫无悬念的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再次坐稳医疗健康投融资的头把交椅。

 

但另一面,2018年全球都在经历一场资本寒冬,不少人也在推测2019年创业公司们将走得更加艰难。无论是资本还是企业,每一步都显得尤为重要。对局势做出正确判断的人一定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走得更远。

 

为此,动脉新医药(biobeat1)从《2014-2018新医药领域投融资数据报告 》中重新抽取并整理了2018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融资事件、中美两国药物审批情况。希望借由数据来推测2019年生物医药的发展趋势,为从业者们提供参考。


靶向和抗体药物投资坐稳头把交椅


趋势1.png


从2014-2018年的投融数据看,抗体药物\靶向药物、基因检测、免疫疗法和专项疾病药物是目前最受资本关注的细分领域。其中,抗体药物\靶向药物以60.64亿美元的融资金额稳坐投融资热榜的头把交椅。

 

抗体药物\靶向药物的投融资事件一共有40起,平均每一笔融资都在亿美金级,是高额融资的多发地。肿瘤创新药研发在近年来被视为新一轮药物研发的投资热点,抗体药物和靶向药物则是这一类投资热点中备受瞩目的部分。

 

靶向药物能够作用于肿瘤生长的特定目标,能够在对正常细胞伤害较小的情况下对肿瘤进行干预;抗体药物同样是利用靶向性、疾病的发展通路来干预疾病,具有更高的靶向性和药效。

 

第一款靶向药于1997年获批,如今靶向药和抗体药物已经成为临床肿瘤用药的重要治疗手段,他们或许能够真正实现将这种恶性疾病转化为慢病的目标。

 

不过,也正是由于这两种药物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中后期。竞争激烈、企业估值普遍偏高,大部分专注早期投资的机构或许不会再选择入局;对于专注后期的投资机构而言,正是收割的季节。

 

针对专项疾病的投融资一共75起,是目前投融资事件最多的细分领域。这些疾病中,大部分跟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在近几年,心血管疾病和肿瘤药物的研发一直都是投资热点。相比之下,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则更为前沿。

 

与糖尿病、心血管病类似,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疾病造成的社会负担越发突出。不同的是,糖尿病虽仍不可治愈,却是有可控制药物的。直到目前为止,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亦没有治疗药物可用。可以说,阿尔茨海默症随着全球人口寿命的大幅延长,席卷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是目前少数几种人类仍措手无策的疾病之一。

 

2017年11月,比尔盖茨就曾以个人名义出资1亿美元用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研究。他将其中的5000万美元用于注资风险投资基金Dementia Discovery Fund(痴呆症发现基金),另外5000万则将继续投资阿尔兹海默症研究的初创企业。

 

在2018年获得融资的企业中,有27家的业务与阿尔兹海默症相关,强生、礼来、药明康德、辉瑞、ARCH Venture、红杉、OrbiMed等一众知名药企和风头机构砸下了近5亿美元的投资。


漫长的市场空白带来了两面性,一面是患者焦急的等待,另一面则是空前机遇。近年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研究重大发现频出,专注生命科学早期投资的风头机构们已经开始出手,对专注前沿技术领域的机构而言,已经进入了筹谋规划时期。

 

基因治疗浪潮来袭,筹谋需抢占先机


2017年10月,Spark公司Luxturna的上市让整个基因治疗领域的公司和资本都陷入了一场狂欢。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基因药物终于登陆市场,于是乎,更多的资本和创业公司入场。

 

而在企业端,根据国际顶级智库Jain PharmaBiotech的《2018全球基因治疗研究报告》,全球有超过183家公司正在从事基因治疗研究,数量是1995年的4倍多,并且有超过2000个临床项目。

 

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早期的技术限制和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一直不如人意。而随着基因剪切、病毒载体等基础技术的完善,人们对疾病、组织认知水平的提升,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都开始走向成熟。

 

先是新锐公司Spark率先取得突破,后是张锋、David Liu、以及J. Keith Joung三位基因编辑领域顶级科学家共同成立了基因治疗研究公司Beam Therapeutics,再后来张锋参与的另一家基因编辑公司Editas Medicine宣布获得批准进行Leber先天性黑蒙10型(LCA10)的临床试验。在经历30年的挫折后,基因治疗技术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人类突破各种遗传性和获得性疾病的有力武器。遗传学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也是目前生物和化学药物研究难以突破的领域。

 

动脉网数据库显示,2018年全球共有17家基因治疗企业获得融资,资本在该领域投下了17亿美元。


不好看的图.png


尽管大部分投融资事件都发生在海外,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礼来亚洲、IDG等领先投资机构也在国内悄悄展开几轮布局。基因疗法早已在海外掀起潮流,这股浪潮势必也将快速席卷国内市场。

 

资本的支持为行业提供了推动前行的燃料,但政策和审批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当某一新兴技术获得了来自监管层面的认可,这个行业势必会得到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倾入,也会有更多的,政策审批对行业起着引导作用。因此,要预测未来的发展,监管部门每年的药物审批情况也值得研究。

 

中国市场:审批加速、8款新药获批,中国创造未来可期


中国NMPA全年一共批准了8款新药,分别是艾博卫泰、安罗替尼、硫培非格司亭、丹诺瑞韦、吡咯替尼、呋喹替尼、特瑞普利单抗和信迪利单抗。


趋势3.png


自2015年7发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以来,监管部门在药物临床试验、申报上都提高了要求,堪成“史上最严”。在此之后,具有“硬核技术”的企业得以突出重围,走进资本视野。2018年这些药物的获批,则被视为酝酿多年后首批成果的显现。

 

除了药物质量的提高,我们也可以看到监管部门在药物审批速度上的提升。


趋势4.png


从艾博卫泰(2016年7月承办)的674天,到信迪利单抗(2018年4月承办)的252天,我们可以看到监管部门在重大创新、社会需求迫切的药物上的积极态度。这一系列的举措都给了资本和企业更多的信心,继续研发具有创新意义的国产好药。

 

不仅仅新药审批数量的提升,NMPA今年受理的IND数量也创下了近15年来的记录。根据长江证券研究所的数据,2018年,国产IND数量达到224个,较2017年的131个同比增长71%。


趋势5.png

图片来自长江证券研究所


申报数量和效率的双向提升,在加之整个流程中对数据质量的严格把控,必将在一定时间后迎来新药数量的突破。2018年被视为中国创新药崛起的元年,这一年获批的药物仅仅是一个开始,相信未来几年会有更多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进入市场。


趋势5.png

2019年有望上市的产品


2018年内提交上市申请的国产新药数量有15个,预计2019年国产新药获批数量将进一步增多,新药创制的成果将从2018年开始显现。引用长江证券研究院的数据,预计2019年获批的国产新药大概率超过10个,其中抗肿瘤药数量最多,有望达到7个。

 

美国市场34款孤儿药获批上市,罕见病药物研发值得关注


纵观全球市场,FDA在2018年一共批准了59款新药,打破了20年来的最高记录。这59款新药中,有34款作为孤儿药获得批准。

 

2018年FDA首次批准了一种罕见遗传学软骨病、法布里病(罕见的严重性疾病,可导致多种不良症状)、苯丙酮尿症(罕见病,患者无法分解含有蛋白质和甜味剂的食物,同时会导致大脑和神经损伤)的治疗药物。


趋势7.jpg


出于市场考虑,制药公司并不重视孤儿药的开发。美国于1983年开始立法,并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孤儿药法案》(ODA)。该法案在市场独占权、临床优先权上基于了孤儿药研发企业保护,并通过免除申请费用、提供研究基金和快速审批通道的形式为孤儿药研发企业提供便利。

 

除了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区也相继颁布了孤儿药法,这些法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孤儿药的研发和上市。

 

新药研发受到研发难度、药品专利期、仿制药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而罕见病药物的研发由于政策的保护竞争较少,业绩往往也表现不俗。比如,新基药业主要的销售来源都基于其罕见病药物Revlimid,其年销售量高达81.87亿美元(2017)。而同年,默沙东神药PD-1销量还不及其1/2,为38.09亿美元。

 

在研发成本持续上升、审批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罕见病药物研发开始成为药企们的选择。罗氏、新基药业、BMS、诺华、艾伯维、强生等一众巨头药企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研发费用用于罕见病药物的研发。日本武田制药在2018年以640亿美金并购罕见病巨头夏尔制药,这次收购武田曾先后5次对夏尔提出报价函。无独有偶,2019年BMS对新基药业进行收购,其交易金额也高达740亿美元。

 

随着孤儿药适应症的不断增加,Eculizumab、Imatinib Mesylate(格列宁)、Revlimid等重磅炸弹药物的出现也越来越多。EvaluatePharma曾预测,全球孤儿药的销售总额预计在2022年将达2090亿美元,在处方药市场(除去仿制药)占比21.4%;增速(2017到202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11.1%)将是整个处方药市场的两倍。

 

回过头来看审批流程,美国《孤儿药法案》规定:孤儿药上市后,在7年内享有独占权,FDA不批准其他新药上市(NDA);FDA还将为孤儿药的新药申请提供快速审批通道;FDA可以协助公司完成孤儿药的临床试验,并免除孤儿药的新药申请费用。

 

除了政策上的保护和支持,从历年来FDA审批的孤儿药数量来看,也可以看出其决心。

 

前文提到,FDA2018年总计批准了34款罕见病药物,约占批准新药数量总体的57.63%;2017年批准的46款新药中,也有18款为孤儿药;即便在少于过去十年的年均批准数的年2016年,FDA批准的孤儿药也有9款(2016年FDA批准新药数量低于少于过去十年的年均批准数,共22款)。


趋势8.png


不过,即便政策和产业都在加速,目前已经审批或正在审批的药物对罕见病治疗而言仍是杯水车薪。目前全球已知7000多种罕见病,仅5%有有效药物;在国内,仅有1%有有效药物。罕见病治疗方兴未艾,还有更多的解决方案有待寻找,亦又更广阔的市场等待挖掘。

 

FDA首批药物:治疗偏头痛和罕见癫痫

 

除了罕见病用药认定之外,2018年FDA批准的几款首批药物同样值得关注。Aimoving、Ajovy、Emgality等几款药物都在2018年获批,它们都适用于成年患者预防偏头痛。此外FDA还首次批准了两种用于治疗Dravt综合症,分别是Doptelet和Mulpleta。Dravt综合症是一种罕见、严重的癫痫病。这两种药物都属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主要批准用于治疗Dravt综合征患者群体中的血小板减少症状,是目前唯一可选的两种药物。

 

在2018年的首批药物中,有一款药物与其他药物有着明显区别。这款药物就是来自Alnylam Pharmaceuticals的Onpattro,是目前获批的唯一一款SiRNA的靶向疗法。同年,Ionis的靶向RNA产品Tegsedi也获批上市。这些创新疗法的获批意味着RNA疗法的技术平台正在走向成熟,从1998年首个反义核酸类药物Fomivirsen上市至今,已有8款小核酸药物获批。

 

除了Alnylam 、Ionis、Quark等RNA疗法新锐的产品都已经进入了中后期,杨森、安进、诺华、辉瑞等大型药企也在通过战略合作等方式进行布局。据统计,目前正在进行的RNA疗法中后期临床试验就超过30个,未来几年会有更多的产品获批。

 

如果把生物医药行业比作一艘帆船,技术则是这艘邮轮的发动机;资本是发动机前行必须的燃料;政策则是风与帆,为其前行指引方向。

 

即便是寒冬,面对好的技术资本也从不吝啬。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2018年监管部门都做出了很大的突破,真正能够解决市场问题的技术和企业将在未来几年迎来利好。

 

与美国市场不同的是,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没有纳斯达克这样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的资本市场,投资机构一直缺少退出渠道。而药物的研发周期可能持续十年,创新企业在期间几乎没有盈利的可能。不过,情况正在出现转机。

 

2018年,港交所宣布向未盈利生物技术企业敞开怀抱;2019年初,科创板宣布开始筹备。在政策、人才和资本环境改善之后,资本市场再掀波澜。资本市场的变化将给企业和投资机构带来什么影响,歌礼、信达、华领之后,哪些生物医药企业将在国内上市?且看下回分解。


关注动脉新医药公众号(biobeat1),回复“报告”领取《2014-2018新医药领域投融资数据报告 》。


动脉新医药二维码.jpg

扫码关注动脉新医药公众号(biobeat1)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