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神经科医生添一个“全诊疗助手”,强联智创打造脑卒中人工智能诊疗平台

作者:王婵 2019-07-22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只要坚定地做下去,幸运女神一定会照顾你。”从任职十年的强生离职后,秦岚在创业之路上一直坚信着这句话。

 

大脑是很神奇的,控制着人的语言、动作、情感等与之相关的一切活动。出于这种原始的好奇,秦岚在硕士选择专业时选择了神经病学。然而学术与现实总有差距,“当你真正接触到临床病人时,你才发现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很多临床病人是无法被治愈的。”秦岚表示,“尤其是脑卒中的患者,没有对应的特效药,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病情不再恶化。”


微信图片_20190717092625.jpg

强联智创创始人秦岚

 

我们花很多心思去定位定性诊断,明白疾病属于何种亚型,到最后却没有对应的治疗方法。这样的诊疗是秦岚不能接受的,她不甘心留在医院做一名只能诊断却无法治愈疾病的医生,她想去做更多关于“治疗疾病”的事情。

 

找准市场痛点:4000万潜在患病人群,2000名神经介入手术医生

 

在中国,目前只有2000名左右的神经介入手术医生,却有4000万的潜在脑血管病患者,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有500万名。面对如此多的潜在病患,有限的医疗资源很难应付。

 

以颅内动脉瘤为例,该病在国外的患病率约为2%到3%,但在中国,成年人群患病率高达7%,这个比例远超癌症。对患者而言,颅内动脉瘤如果不破裂出血,则意识不到自己患病,但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1/3,再次出血死亡率超1/2,是名副其实的“脑内不定时炸弹”。

 

不能等到已出血再去急救,应在破裂前把病治好。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是神经介入手术。然而神经介入手术不仅缺少专业医生资源,而且手术复杂,低年资医生难以快速学习。

 

传统的医生学习模式属于“师傅带徒弟式”。然而神经介入手术不比传统开放式手术,无法直观地看到病变部位的解剖情况和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只能通过DSA屏幕上的二维影像和医生师傅的语言描述,徒弟自行构架和想象、摸索着成长。错综复杂的脑血管三维形态、让徒弟接受到的手术技术不仅不直观,而且晦涩难懂。想要成为一名成熟的神经介入手术医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创建强联智创:AI辅助医生进行神经介入手术,提升医疗系统的红线

 

2016年9月,强联智创成立。营销负责人是秦岚共事多年的老搭档刘文哲。刘文哲曾是强生集团神经外科事业部的全国销售经理,有着15年的神经科药品与耗材销售经验,曾多次获得中国区年度销售冠军和年度销售经理冠军。

 

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杨光明是清华大学的工学博士,曾在医疗器械影像设备和软件开发管理领域有着10余年的经验,同时也是医用放射影像高级工程师。

 

秦岚在强生任职近10年,有着5年的销售经验,4年半的全国专业教育与全国市场部管理经验,曾获亚太区销售冠军和多次中国区年度销售冠军。至今,秦岚在神经介入领域已经打拼15年。强联智创的创立本着从临床治疗的强痛点切入,力求升级整个行业诊疗现状。

 

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如果能做好微导管塑形,就降低了手术50%的难度,这是业内公认的手术难点,也是强联智创首个产品所选择切入的强痛点。研发最初,曾尝试通过3D打印来为微导管塑形,然而只打印出来3D的脑血管,却远远不够,一是解决不了微导管和塑形针的三维形状设计这个难点,二是打印过程本身耗时很长,做为手术中的辅助性手段,时效性得不到保证,尤其是无法支持急诊手术。


微信图片_201907170926253.jpg

UKnow 智能微导管塑形系统&智能动脉瘤测量系统(图片由企业提供)

 

强联智创需要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利用手术模拟算法、图像算法、深度学习算法等方法并结合起来,依靠计算机辅助的方式来实现微导管塑形。这也就意味着强联智创急需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加入。“只要坚定地做下去,幸运女神一定会照顾你。”幸运女神的确照顾到了秦岚。

 

机缘巧合,秦岚发现高中同窗好友印胤博士正是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咖,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博士期间,就一直在研究医疗图像的AI算法,拥有十多年的医疗领域的深度学习算法经验,他的多项研发成果都取得了美国FDA认证,并带领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三维乳腺癌检测产品。有了印胤的强势加入,强联智创在算法层面就跃升到了国际顶级水平。

 

“如果人工智能能够辅助医生实现一个全诊疗的过程,那整个医疗系统的红线将会得到提升。也就是说,患者无论是去基层医院还是三甲医院,都能得到三甲医院主任医师这一级别的诊疗服务。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智能辅助的方式,提升那些基层医院以及年轻医生的整体诊疗水平。”强联智创创始人秦岚这样说道。

 

统一数据标准:专注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为医生提供手术规划和耗材选择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病理表征为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管阻塞致使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管突然破裂致使血液不能流入大脑。根据柳叶刀的数据,1990年至2017年,脑卒中是中国第一大致死因素,整体死残率大于60%。

 

强联智创想要做有关脑卒中的产品线,躲不开建立相关的数据标准。拿早期脑梗死的CT数据标注举例,最早期,强联智创通过联系各大三甲医院的资深医生来做脑梗死的CT标注,但却发现同样的CT图,不同医生标注出来的病变区域有出入。在经过两个多月的双盲标注后,发现医生间的标注重叠度很低,不同医生对早期脑梗死的CT判断非常不一样。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标准?强联智创团队在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早期脑梗死,无论是高年资还是低年资医生,他们对核磁数据的认知是统一的,标注自然也是一样的。核磁数据才是金标准。”创始人秦岚这样告诉记者,“我们选取那些有同期核磁数据对应的CT图,然后根据核磁数据将CT图准确的标注出来。”


微信图片_201907170926254.jpg

UGuard 智能ASPETCS评分系统(图片由企业提供)

 

目前,通过强联智创的脑卒中人工智能诊疗平台,可以为神经介入医生解决一个最大的手术难点——微导管塑形。在没有人工智能平台辅助的情况下,医生需要通过复杂的脑血管二维图,在大脑中还原脑血管三维图景,然后找到病变处,在大脑中构想出适合治疗的微导管三维形状,最后再进行微导管塑形操作。在大脑中的“塑形构想”过程很难传授,且容易出现偏差。如果采用人工智能辅助,则电脑可以直接进行微导管路径模拟,给出微导管头端三维形状的最优解。强联智创已经进行八十余次临床验证,80%的微导管实现一次性到位。以前医生独自需两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在AI辅助下,半个小时就完成了。

 

对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来说,每延迟3秒的救治时间,就意味着有10万个脑细胞永久死亡,医生都在争分夺秒地为患者进行抢救。可即便是经验十几年的神经科医生对患者的扫描图也需要一分多钟进行判断,而强联智创的脑卒中人工智能诊疗平台则只需2.2秒,速度上的大幅提升,对于急性脑梗死的介入取栓治疗意义巨大。

 

此外,强联智创正在为脑卒中人工智能诊疗还持续开发新的功能、覆盖新的脑卒中病种,可为医生提供从疾病筛查、自动诊断、治疗决策、手术规划、耗材选择和模拟、患者随访等一系列全诊疗流程的智能辅助。

 

全诊疗助手:获得两轮融资,用科技呵护生命

 

强联智创的商业模式,除了以辅助诊断和辅助治疗的图像工作站形式进行布局和销售,还可以人工智能诊疗平台的形式,按照年服务费或按例收费,与此同时,提供手术配套的治疗耗材和服务。

 

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安龙医疗基金的天使轮投资和联想之星、拓金资本的A轮投资,并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启动B轮融资。融资所得将用于产品上市前的临床试验,及上市后的市场推广。

 

“一路走下来,会发现我们的使命就是用AI赋能医疗、以科技呵护生命,我们不仅要做中国最大的脑卒中智能诊疗平台,我们的愿景更加是做全球领先的脑卒中智能诊疗平台。”秦岚这样看待强联智创的未来。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