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专题报告发布现场,这5家公司都分享了什么?

作者:张楠 2015-08-05 09: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路演项目一:

成都影达科技创始人  姜疆

姜疆

公司成立于今年5月,我们的目标是利用最新的云计算技术来解决,远程医学影像和移动医学影像的传输和诊断的问题。

团队的技术总监杨希有六年医疗行业软件研发经验,还有具有17年经验的影像医生阳昱恒,是华夏影像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医疗影像最活跃的教育社区,担任高级产品经理。

对于融资,计划融资300万,出让15%的股权,大概有一半投入在研发领域,大概是12个月的预算。

目前最大的困惑即,医院的数据怎么能让医院安心地上传到云端,并且要设计一种自动化上传方案,以保证上传效率及数据加密。

影像教育工具市场也是空白市场,我们要做一个轻量级SDK嵌入医疗教育社区,帮助他们做锦上添花的应用。还有自由执业医生的mimiPACS,免费的影像云;以及个人病历存储这一块,也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华夏影像作为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统计华夏影像远程诊断病历6月份截止2072个。里面一部分病例专供学习教育用途,另一部分是患者付费给医生看片的;另外我们正给成都的影像设备投放厂商做一个影像会诊平台。厂商每个月3000例病例,在今年10月要将整个数据迁移到我们开发的平台上。

产品1.0版本已经上线,SDK 2.0版本预计8月底推出。除了企业云端诊断1.0版本,也在为医联的技术嵌入作准备,即Medink;还为中国所有做医学影像教育分享的项目做APP,不论公益与否,我们都愿意提供SDK。

接下来,SDK2.0版本8月底上线后。还要将SDK引擎纳入阿里云第三方应用市场。预计今年12份。在自己的系统平台上会产生5000例远程影像会诊病历。到2016年6月我们要做SDK3.0和社区教育平台,社区教育平台主要是给华夏影像来用。

从技术上来说,我们采用H5+javascript,打开浏览器就能访问,不需要一个重型APP,好处就是维护工作量最低,且客户体验很好。技术特色是,设计一个自动化的传输接口,让医院把数据安全、自动地上传到云端。

现在我们和北京的一家云存储厂商合作,把独立的云存储节点做一个物理隔离,里面还要嵌入GPU提供后端的PACS影像的解码和图像的计算。

而且我们发现阿里云目前的传统CPU,处理后端的图像速度有点慢,觉得阿里这种适合企业的ERP,但是对图片处理还不够的,而且价格较高,出于安全和效率考虑,我们准备考虑硬件级的混合云的解决方案。

路演项目二:

医杰影像市场总监  邵学杰

邵文杰

医杰影像是专为医生设计的图片和视频分享应用,是垂直医学影像领域的Instagram +Youtube模式。

解决的痛点,一是解决外科手术大夫们视频分享、学术交流,二是为医生提供私有云服务,方便医生上传手机中的图片和视频。

当然在学术交流上的医生可分为三个层次,主任级别、副主任级别、主治医师或者医学院刚毕业的。三个层次的医生需求是不一样的。大主任级的医生不太可能在我们的初创平台上宣传自己。

所以我们主要针对副主任这一级,或者是医学水平、手术水平已经很高,但是机会、平台、知名度都还不够的医生。而刚入院的年轻医生也可以借助我们的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

之所以切入影像领域,原因是一家三甲医院一年数据量有20TB,其中影像资料要占到13TB或者15TB,所以影像学是真正的大数据,也是一家三甲医院占一半以上的数据。

我们产品的特点是高清晰度的下载,自主研发一款软件,可以把所有的DICOM格式转化成普通的JPG格式,所以希望成为医生的自媒体,这是我们做的事情,当然像素和清晰度会有一些衰减,但要实现真正专业高清级别的观察,还是要用电脑的。

但我们开发的APP主要利用医生的碎片时间,实现在机场、卫生间、会议休息室等多个场所都可以用手机查阅读片。另外作为医生的自媒体平台,我们的APP将颠覆医生开会的方式,如县级医院的大夫只要在wifi环境或者带宽环境好一点的情况下,自己就可以发起会议,把他的视频、图片和北京、美国纽约等医生进行直线交流。

团队,李强IT工程师出身,在华为工作过,现在是我们的CEO、技术总监。我在西门子工作过。李继鹏,他是同仁眼科的眼科大夫。产品设计李果总监,90后,所以我认为团队的互补性是很强的。

发展规划是今年完成天使轮,项目步骤第一个网聚医生,第二个接入C端,第三个导入远程医疗,医学影像的机器学习、机器读片等。天使轮计划融资五百万,出让15%的股权。

路演项目三:

艾佩克医学影像CEO  

吴新华

我们一群中欧的校友,去年商议成立艾佩克公司,因为我们拥有七万多个美国各领域顶级的医学专家资源。所以选定了利用互联网加医学影像,定义为用户身边的美国医学影像专家,点击互联网就可以得到美国专家诊断。

临床诊断70%事实上是依赖于医学影像,而国家每年五百多万的肿瘤患者,其诊断前提也主要依靠医学影像。目前医学影像的误诊率高达30%。肿瘤是误诊率最高的一类疾病。

美国放射科医生的收入在前三位,在中国情况刚好相反。美国放射科还有一个严格准入标准,国内缺乏这样的体系。中美影像诊断水平也有很大差距,美国每个医生的诊断都是最终诊断。

另外在美国已经实现了互联网化,很多小医院实际上没有放射科医生,一个医学影像中心可以为几十家诊所或者是小的医院提供诊断服务。

事实上我们还停留在胶片的时代,而美国、香港、台湾都是光盘,胶片和光盘的差异就是,胶片的成本高,不方便携带,不容易保存,信息量少。光盘则便宜、信息量大,也容易保存。

我们合作伙伴是EPIC,美国第二大医学影像中心,有全职的60个认证的放射科的医生,同时也是美国最早的具有全球运营经验的互联网公司,也获得了以患者为中心的JCAHO认证。

通过互联网远程能够实现各类影像检查,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把信息传到我们的平台,经过比较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后,再传给美国,很快48小时患者就可以拿到中英文对照的咨询报告。目前必须是DICOM格式的完整信息资料,才能获得美国专家提供的诊断服务。

我们服务的客户,第一个是针对患者的家属,另外一个帮助医生和医院。第三个就是体检机构,第四个是保险公司,第五个是和一些大的企事业集团合作。

针对患者和家属,通过挂号网等入口,患者在挂号时就能发现有艾佩克这样的平台。

对于医生和医院,和在PACS系统比较有名的心医等建立合作,心医和一千多家医院建立有很好的关系,所以也能拿到DICOM格式的资料;还和华东的金马扬名,也是做PACS的进行合作。

还和一些县级医院签了协议,一年医院支付我们20万或者12万费用,为他们提供额外支持,院长很感兴趣。还和高端体检,如爱康国宾合作,因为他们都花重金配置了CT、核磁等设备,所以针对体检的高端人群,告诉他们有美国专家为他们看片。

另外和保险公司如泰康推出了防癌险,在病人诊断前提供美国专家看片的增值服务,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最后,和企业或者大型企事业集团洽谈,为他们的VIP或者骨干员工提供增值服务。

所以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最稀缺的美国顶级专家资源,而且互联网应用极大提高诊断速度,非常方便。

路演项目四:

云医创始人  程李涛

程李涛

云医就是要云集中国最优秀的医生的平台,做医生版的领英。创业之前我是北医三院肾内科的医生,06年毕业于北大医学院。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认识到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行业。更广泛地交流与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而病历的探讨、研究是医生交流的核心点。

我们对医生社交做了一个系统研究,从模式上分析,发现美国有一家公司Doximity做类似的事情。去年研究它的时候,它成立了三年,已经获得全美40%医生的注册,今年获得超过60%医生的注册,市场渗透力非常高,医生在上面的交流非常活跃。美国医生只有66万,中国医生是270万,在这个四倍的大市场中,我们能做的事情是很多的。

美国的Doximity去年估值达到10亿美金,在中国做这样的事情价值也是不小的。我们能解决什么医生痛点?很简单,用一句话概念是实名医生社交。

首先要注册的时候,所有人必须是实名的,而且必须通过医生的资质认证,平台的主要交流方式,除了传统的学习还加了社交的概念。

医生群体可以认为是一个金字塔,中小医院的医生,构成了金字塔的塔底和塔体的中心,最顶尖就是三甲医院的科主任级别,他们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很难被打动,索性数量不多,大约全国也就是几千人,所以这一块直接放弃掉。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金字塔尖以下,处于中小医院和金字塔尖之间的那部分人,这些人特征年龄在30-40岁,具有技术实力,但暂时没有名气。因为医生这样一个行业变现的路径很简单,第一步技术成长;第二步成名;第三步变现。我们希望提供这样的平台,让这些人展示自己,帮助中小医院的医生获得一个变现机会。

针对这个需求,我们就开发了一个产品,在我们产品注册过程中,必须提供非常详细的信息,姓名、性别、科室、职称、医院、职业医师证编码或者胸牌证的编码,这是非常高门槛的注册机制。注册完成才能完全享用功能。

产品上线半年,超过了五万注册用户,现在活跃度非常高,前三月的时候增长非常缓慢,但是三个月之后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医生的注册率80%,10%是护士,10%是医学生,这个比例可以看出是以职业人群为主。

同时中高级医生的占比非常高,达到63%,在我们的医生分布中,北京医生最多占12%,第二是广东,其他还有包括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云南、陕西、安徽等地医生。现在我们用户遍布全国各地,还有少数民族的医生。

盈利模式,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广告,因为医生手中掌握处方权,所有的药企和医疗器械厂商都希望上上门合作,但是我个人觉得时机过早,等量做到足够大再做商业变现。另外,和保险公司合作,现在医生开始多点执业了,出了意外可由保险公司承担,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但目前市场还不够大。

路演项目五:

汇医慧影创始人 柴象飞

柴象飞

直接说一下我们团队和产品的特点,我们从PACS顶层的开发,到整个运营软件的开发,到大数据分析,以及国外医生的维护,包括国外的医生、北京的医生、各地的医生,以及下边医院的拓展,所有的东西都在同时进行。

我们的团队现在是在北京东升科技园,大概有20多人的规模,今年年初拿到了清华水木易德的天使投资。

章桦和我是医学影像方面的博士,主要做CD这块,就是影像的后处理,包括像CT重组和影像导航、智能分析等。我后来还在斯坦福读博后,他们搭了一套云PACS系统,做大数据分析,包括一些结构化数据等内容。

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是非常熟悉的CT重组、自动分割、计划引导、模型配准,以及应用在疾病诊断、自动图像筛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开发了一套云端的PACS平台。

想做的事,除直接把医生和医院对接,还提供咨询。当然这个咨询也包括对一些私立医院的直接外包一次诊断和公立医院二次诊断,并且尝试和病人收费。

我们提供了电子影像单,不管是病人还是医院都可以通过分享二维码,通过扫码能够很容易分享获取影像资料,包括电子病例,后台用了分布式的影像系统,包括一些加密技术和分布式的压缩技术,而且我们是利用天翼云和阿里云的对象式存储。

当时在美国单个病种已经收集到上十万的病例分析。如果我们能把数据结构化,单纯增加影像的数据量就能直接改善智能阅片的精确度。当数据增加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就会建立一个很好的智能专家库。

智能专家库让年轻医生学习,比如输入影像搜索,就能弹出很多影像,输入DICOM影像,会自动弹出来相关的图片和报告,这其实也是我们一直想实现的梦想。

目前团队运营三个月左右,在北京签署顶级专家30多人。主要发展基层在华北地区,已有有20家医院来和最近在谈对接,影像数据超过100G,有付费的大病咨询超过150例,这是一些近况。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