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经中医李文友: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智能化传承,将真正解放名老中医生产力

作者:王世薇 2018-09-07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阴阳五行学说”即出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著,也有观点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作者非一人,这些均已无从考证。


今天可以确知的是,《黄帝内经》基于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临床实践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中医关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认识基础。两千多年来,中医凭借“辨证论治”的古老方式守护着国人的健康。然而,工业革命之后,基于科学理论框架建立的现代西方医学逐步取代了中医。


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所说,一百多年前,船坚炮利之下的东西方文化碰撞,改变的不只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结构,还有国人眼中的世界秩序。这其中自然包括对生命和健康的管理方式,人们倾向于认为西医是科学的诊疗手段。


但中医并未泯灭。据统计,我国每年中医门诊接诊患者5亿人次,约为西医门诊人次数的1/4,体量并不小。而国家层面的重视,让中医传承和发展能够得到保障。自本世纪初开始,自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省级名老中医直至基层名老中医的各个层级的名老中医工作室在全国各地的公立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成为中医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建国以来,我国各地陆续建立起了中医药大学,用与西医相似的标准化流程批量培养中医医师。然而,中医有其独特的属性。中医讲究“天、地、人”合一,数千年来,依托当地的气候、人文,中医被划分为条块分明的不同流派,从而标准划一的学院教育并不完全适合中医的传承。


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出现正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医。名老中医工作室采用“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中医医师,确保名老中医诊疗经验得以完整保留。“传统的‘师带徒’方式效率很低,而且区域性、层次性极强,不但数量满足不了需求,横向和纵向流动也很差。”大经中医创始人、知名中医媒体人李文友认为,真正能够解放名老中医生产力的技术方案是人工智能。


大经中医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以智能化的方式将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记录和传承,目前已经将60余位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的200余种优势病种的诊疗思路接入平台,与江苏省中医院、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建立了合作关系。


近日,动脉网(微信号:vcbeat)对李文友进行了专访,李文友向动脉网讲述了他关于“AI+中医”的独到见解。李文友认为:


1、现成的、脱胎于现有医疗体系的、符合AI算法要求的中医诊疗大数据是不存在的,需要创造一种技术平台和商业机制去获取;

2、名老中医十分乐意拥抱AI技术;

3、“AI+小中医”可以略等于名老中医,AI技术让小中医得以开出大师级处方;

4、只有“AI+小中医”,才能真正解放名老中医的生产力,而互联网给医疗做不到这一点;

5、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智能化传承,可以成为“师带徒”方式的有益补充;

6、中医可能不是一门好的科学,却是好的医学。


大数据思维下的中医传承:搭建用户友好的智能平台,提取诊疗思维链


李文友认为,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是中医最宝贵的知识资产。常规的中医智能化方案是从现有的诊疗数据中提取,而国内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尤其是中医诊疗,完整、准确的诊疗数据非常有限。但是,数据是AI技术的命脉,所以很多中医智能化方案都夭折了。


大经中医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所做的是为名老中医工作室搭建智能化平台。在智能化平台搭建之前,李文友和他的团队进行过深度调研,对名老中医进行访谈,认真了解其工作室建设需求。“我们的优势是,我们懂中医。”在李文友看来,中医智能化最难的不是AI算法设计,而是将中医与AI相融合。


李文友的团队能够与名老中医进行有效对话,紧扣临床实际,探明对方在行医过程中尚未满足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架构智能化平台。李文友将中医诊疗的逻辑概括为病-证-机-法-方-药。病,即患者所患疾病;证,即症状、体征等证候;机,即病机,中医所谓的辩证,就是辨中医的病机,与疾病的病位、病性等相关;法,就是根据辩证结果确立的治法;方,即处方;药,即构成处方的具体药物。名老中医对“病-证-机-法-方-药”的判断、认识和处置,构成了中医诊疗思维链。


基于上面的工作,大经中医提炼出诊疗数据智能化记录、诊疗数据统计分析、内嵌诊疗大数据挖掘算法包、中医知识库服务等几大功能,并将其集成到大经中医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化传承系统中,不仅大大提高了诊疗工作的效率,更是随着真实医案的不断积累和机器学习的精进,使得系统的医、教、研性能大幅度提升,成为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的有力工具。


精准对接名老中医诊疗需求的智能化平台可以解决数据接入的问题。数据接入后的另一个问题是智能化辩证算法,如前文所述,中医流派条块分明,不同的流派之间观点甚至会相左。例如,丹溪学派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补养阴;而攻邪派则认为“邪留伤正”,主张发汗、呕吐、泄下三法。如果强行按病种将名老中医辩证思路统一,无疑会出现混乱。


对此,李文友的解决方案是按照不同名老中医的思路分别提取诊疗思维链,完整记录患者体征、症状和名老中医的辨症结论及处方。在应用端(临床辅助决策系统),系统会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生活区域等个体情况将名老中医诊疗方案进行排序后,推荐给小中医辅助诊疗。


临床辅助决策:“AI+小中医”等于名老中医


完成数据采集后,即进入应用端的设计。李文友告诉动脉网,大经中医的应用端用户有2类,一类是三甲医院中医科的年轻医师,是为“复制”,另一类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师,是为“下沉”。


产品图.png

大经中医产品示意图 图片由大经中医提供


李文友指出,即使是在公立三甲医院,名老中医的资源也非常有限,而“师带徒”的传承方式效率低下。三甲医院中医科的年轻医师所能获得的名老中医帮助其实很少,大经中医智能化平台的临床辅助决策功能能够让年轻医师在临床真实的诊疗工作中应用名老中医的经验。

 

接诊后,年轻医师按照系统的提示进行中医四诊,并将四诊数据输入大经中医智能化平台,系统会模拟名老中医的思维进行辨证论治,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自动筛选出最适宜的2-4条治疗方案供年轻医师借鉴。

 

李文友告诉动脉网,由于大经中医平台上线仅2年时间,积累的医案数量尚有限,所以系统尚不能精确推送唯一的最适合患者个体情况的治疗方案。未来,当平台学习足够多医案后,辅助决策功能将成为真正的、高水准的智慧中医。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师接入大经中医临床辅助决策系统的方式与三甲医院中医科年轻医师相同。李文友认为,随着分级诊疗的深入,智能化的决策辅助对基层医生很有必要,市场需求也很可观。


数字化:打开“黑箱”,质疑中医疗效并无必要


近年来,由于中医诊疗市场的混乱,中医疗效广受诟病。有人认为,中医诊疗没有明文指南,中医药品上市前没有临床试验,中医不值得信任。但李文友对中医的态度很乐观,他认为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框架来衡量一门自成体系的古老学问,结论往往有失偏颇。

 

李文友相信,中医经方在数千年来接受了无数次真实世界临床试验,疗效毋庸置疑。中医真正的缺陷在于不透明,一方面,中医的疗效不透明;另一方面,流派之间学术不透明。

 

李文友认为,中医理论是一种“黑箱”理论,通过身体这个系统的输出反应来研究、调整治疗方式这种输入手段,而其疗效也往往用定性的方式描述,缺乏数据的支持。这导致除非患者亲身体验,外人多将中医治愈病人的疗效看做是“传说”,而医院似乎也给不出哪位名医更擅长治疗哪种疾病的有力证据。

 

中医不同流派之间不仅条块分明,而且壁垒很高。中医师往往不愿自己的秘方外流,彼此之间几无有效的学术交流,这无疑会阻碍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李文友认为,用数字化方式打开中医诊疗“黑箱”正是古老的中医弥补缺陷的出路,不失为中医的一种变革。大经中医智能化平台在帮助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的同时,推动了这种变革。当被问及名老中医是否会排斥数字化,李文友的答案是否定的,“很意外,名老中医确实很愿意拥抱数字化,”名老中医是最不愿看到诊疗经验失传的,李文友认为,只要以专业的方式与名老中医沟通,后者的态度并不会成为中医数字化的阻碍。

 

李文友指出,大经中医花费大量精力研究中医思维,并基于中医本体做数字化。“我们所做的,既是在变革中医,更是在传承中医。”采访临近结束时,李文友感叹道。


融资方面


李文友介绍,大经中医甫一成立即获得了500万元的天使投资。此后,2018年5月,大经中医完成1500万元Pre-A轮融资。目前,大经中医的商业逻辑已经经过验证,正在筹划A轮融资。

 

“新一轮融资将用于大面积的市场推广,包括与医疗信息化企业合作。希望A轮融资能够在今年底至明年初这个时点完成。”李文友说。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