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联影医疗董事长兼CEO薛敏:AI赋能医疗科技创新生态

作者:动脉网 2019-08-30 14:28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薛敏.jpg

联影医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薛敏


编者按:本文根据联影医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薛敏演讲整理而成。


人工智能其实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从AI这个词最早出现到现在,已经60多年过去了。但直到最近10年,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大数据的积累,以及算力的极大提升,AI开始全面应用于产业和人们日常的生活,带来了破坏式创新的机遇。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医疗健康产业。


在医疗领域,“AI+医学影像”已经成为大家最为看好、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的领域之一。许多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都在这个领域开始积极布局。从企业数量和融资情况可以看出,医学影像Ai已经成了目前创业的一个风口。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已经落地的医学影像AI应用里,大部分应用都在「诊断」环节,并且主要集中在「肺」这个领域。从影像数据的模态来看,大部分应用采用的往往是CT和XR的数据。众所周知,因为肺结节的数据、CT、XR的数据,相对比较多且容易获取。


但是,医疗其实包含很多个环节,诊断只是其中的一步。除了肺部疾病,人类有2-3万种疾病都需要解决,尤其像神经、肿瘤这些重大疾病的诊断,往往需要依靠的是包括MR、PET-CT等等在内的多模态数据。


所以,可以说这个行业的发展才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医学影像AI”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AI还能够如何更加全面地赋能医学影像?


image.png


联影选择的做法是,从源头做起,以全线影像设备作为AI切入口,从源头开始赋能整个医疗环节。


影像设备是影像数据产生的源头,直接决定着影像的质量;影像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我们都知道,数据和落地场景是AI落地的关键,设备在这两方面都具备天然的优势。影像设备能够应用于临床从成像到预后各环节,具备丰富的落地场景,多模态的设备本身也累积了海量的临床数据。


所以,把源头做好,至关重要。从源头成像环节开始用AI赋能,为AI的真正落地,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基础。


具体而言,我们将从为设备赋能,为临床赋能两个维度来进行我们的实践。


为设备赋能,我们将AI赋能到整个成像流程。包括从扫描、到后处理、到报告,以及治疗。


image.png


举例来说,这是一款帮助放射科技师实现智能化快速扫描的技术,运用于扫描环节。


image.png 


通过我们最新自主研发的3D成像技术,可以让摄像头360度精准捕捉到3D动态的人体信息,当患者进入扫描间时,它能精准捕捉患者的行动和姿势,识别他的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自动推送给设备,设备会根据这些信息,自动形成患者需要扫描的参数。


医生一键就可以完成扫描,不用再像以前一样,花费时间去识别患者、输入患者信息、选择参数,极大减轻了医生工作量,提升了扫描速度。


我们的MR智能快速扫描技术,以头部为例,常规临床扫描可做到1分48秒,其他各部位都可做到三分钟以内,扫描时间降低70%。


还有通过AI的智能降噪算法,我们让1.5T的MR能够获得类3.0T MR的成像信噪比。


辐射剂量,同样是成像过程中,医生患者都极为关注的问题。很多人对CT扫描过程中所产生的辐射,心怀恐惧。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辐射剂量已经大大降低到一个安全范围,但应用了AI技术之后,我们可以把辐射剂量降低高达85%,让患者更加的安心。


image.png


在图像后处理环节,运用AI的智能渲染技术,可以精细高清的成像器官影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影像诊断和手术计划。


目前AI很少应用到治疗环节,但这个领域,对AI同样有巨大的需求。我们知道,放疗是肿瘤治疗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在中国,由于培训时间长、技术难度大,从事放疗的物理师,尤其是资深的物理师严重短缺。AI技术的应用,则有望缓解这一困境。


例如在放疗前,要对需要进行放疗的器官和靶区进行勾画。传统医生需要长时间用手工勾画,而借助AI的智能勾画技术,可以把时间从15分钟缩短到0.3秒内,不仅大大节省了时间,结果也更精准。医生只需要对结果进行简单的校验。这对于经验不足的物理师来说是极为有力的工具。


image.png

 

赋能设备之外,我们还让AI更好地赋能临床,打造贯穿临床诊疗全工作流,覆盖多病种的AI。


image.png


基于高质量的成像结果,我们把AI应用于诊断,尤其在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断上,来更好的辅助医生。


例如在磁共振设备上,我们的脑结构智能评估系统可在3秒内,一键自动分割112个大脑子结构,并将数据量化,形成结构化报告。医生借助这些量化的数据,能更为直观的观测到脑部各个结构产生的特殊变化,及早发现病变,从而及早发现老年痴呆、自闭症、帕金森、脑肿瘤等重大疾病,及时干预,大大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这无疑对于正在迈入老龄化的中国十分重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技术将在脑科学的前沿探索中发挥力量。


image.png


基于我们的CT设备产生的低剂量高清图像,我们还借助AI,在一次扫描里完成肺部多个疾病种类的检测和诊断。


以上,只是联影一些初步的创新与实践。未来,我相信医疗AI将不仅仅局限在诊断和治疗领域,也一定会走向更为广阔的C端,走向大众,渗透到到整个大健康领域,借助智能化的医疗级可穿戴设备、智能化的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最终形成一个贯穿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智能化的医疗健康生态。


image.png


联影也逐步在这些领域有所布局。


基于联影集团,我们各子公司、业务板块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和平台,相互赋能。


我们不仅成立了联影智能子公司,专注AI的研发,还成立了联影微电子公司,进行定制化医疗芯片、Ai芯片的自主研发;它们将让我们未来的设备更加的小型化、智能化;我们的联影智融公司,也就是武汉联影,将帮助我们开展更全面的业务,从B端走向C端。


新技术的成熟,为企业加速发展提供了“窗口期”,抓住时代机遇,方能在新赛道实现引领。


联影很荣幸能参与到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这个时代大潮之中,我们希望能尽己所能,为整个智能化大健康生态未来的打造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image.png


为此,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医疗AI生态圈,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包括广大公司、有志有能的医生都能够基于我们的创新平台,参与到AI的创新、研发中来。通过各领域的跨界开放共享,让这些应用和创新得到快速广泛的技术转化和商业化落地,从而加速产业的发展。


创新生态的构建,需要产业、学术、临床、资本各界的共同努力。保持耐心,目光长远,我们将携手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