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师收入现状知多少?我们调研了江浙沪80多家康复机构【康复专题十三】

作者:动脉网 2019-06-02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本文转载自海曼健康,原文标题《康复治疗师收入现状知多少?另附<百万年薪康复治疗师养成计划>》。动脉网获授权转载,编者有改动。


引言:


康复医学理念自上世纪80 年代引入我国,经过30余年探索和实践,我国康复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近十年来,一些投资机构、保险公司、民营企业纷纷把投资目光聚焦康复产业,推动行业标准提升与产业模式的扩充。在传统机构与新兴机构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目前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康复医疗机构,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康复医疗服务。


然而在康复机构快速激增与全面铺开的形式下,部分投资者前期因对康复领域基本认识缺少认识等原因,自己投资经营的机构逐渐暴露出相关连锁问题,让业内开始沉淀下来进行反思。本系列文章,立足康复领域的基本现状与客观定义,结合笔者自身经验与相关总结,抛砖引玉,仅供从业人员与爱好者参考。


康复治疗师在国内是一个统称的职业名词,并且仅指获得国家卫计委颁发相应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士。国外将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细分为相应的执业许可,国内暂时还没有细分。但随着国内教育体系的完善、临床工种的细分,未来会有像临床医师的执业方向一样进行细化的一天。目前刚毕业的康复专业学生(大专、本科),在未考取获得执业资格前,应该称作为“康复治疗师助理”。


同时,还有不少健身教练、社会人士,接受社会机构的培训,考取“理疗师、健康管理师、康复理疗师”等证书,并不能自称“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也是执业医疗工作者,因此上述社会人士的“康复治疗服务”不仅涉及安全,更应属于“非法行医”,希望有关部分大力重视并整顿。


前期在业内征询相关人士本文内容关注点时,呼声最高的是“关于康复治疗师收入现状”的问题,这不仅是康复治疗师这一群体求职、成长中最迫切想了解的内容,也发现很多康复机构经营者或投资者对这一内容也是了解深度不够。因此,本次文章,主要围绕这一“敏感而直接”的话题进行展开。


康复治疗师收入的现状


遵循客观还原的准则,本文原计划对江浙沪、大湾区、京津冀、华中区进行分别阐述,但由于时间有限、样本采集数量不够,所以只以最为了解的江浙沪地区情况进行展示,基于江浙沪80多家康复机构的信息采集与归纳,具体如下:


图片2.png


由于副主任康复治疗师以上职称,大部分在公立机构,不方便透露其薪资;民营机构大部分采取“高职低聘”的方式聘用中级职称的来顶替更高级的人士,也有部分出高薪聘用高职称人士,作为商业机密,读者可联系笔者进行更深入的相关了解。


同时,由于各机构的薪资结算方式与考核管理颁发尚未统一,在筛选归纳薪资范围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信息误差,但上表呈现的薪资范围,应该可以覆盖80%目前的群体状态。


根据笔者储备素材显示,以江浙沪薪资作为参考标准,广东地区的收入为其1.3—1.5倍,京津冀地区的收入为其0.7—1.2倍,华中地区的收入为其0.8—1.1倍。


康复治疗师收入的差距剖析


>>>>

地域因素


地域经济的实力,会影响康复机构的类型规模、发展需求,也会影响康复人才招聘与吸引,同时还会影响患者来源以及支付能力等。因此同等的康复机构,上海治疗师收入通常会比江苏的高一些,苏南比苏北地区也会高一些。浙江地区由于近几年开始实行医保控费的政策,康复机构经营能力波动,康复人员薪资政策也受到影响,不展开讨论。


>>>>

机构因素


笔者曾阐述过不同康复机构的定义与概要(详见《投资各级康复机构分别要花多少钱?一文分清各级康复机构类型、业务范围、投资规模》),因此不同类型的机构,其治疗师招募条件、录用考核、薪资待遇等方面都会客观存在差异,为避免造成相关机构运营人员的压力与误解,本文不作详细阐述,但上表中已可以窥得一定影踪。值得关注的有三个重点信息:


公立二级以上康复机构(含公立二级医院康复科)由于机构体系完整、临床配套完善、患者病源充沛,其给与康复治疗师的薪资不算很高,但通常比较稳定;并且治疗师在成长过程中(尤其中级康复治疗师考取获得之前)会有较多的临床教学配套与学习平台等无形收益。


民营二级以上康复机构,通常由于筹建、扩张的需求,加之内部团队管控不稳定、人员流失率快等原因,其薪资通常会是公立同等机构的1.2-1.6倍之间,造成相对吸引力,并且主要集中在中级职称人员以下的治疗师群体;高职称人群的薪资通常放得更高,但很少有人员纯粹为了薪资待遇去接受岗位。


与传统机构经营模式的不同,自康复门诊部(康复物理治疗中心)形式陆续涌现、资本的进入,这部分机构招募康复治疗师的薪资更具诱惑力,尤其针对工作经验3年到6年间的康复治疗师,如果录取,其薪资是传统机构的1.5倍,但相对于这些机构招聘的外籍治疗师而言,依旧属于廉价劳动力。


>>>>

个体因素


一个人的收入,并不体现他的价值所有,但却是其所在组织对他态度的客观写照(创始人为做高利润压低自己薪资除外)。同样,一个组织愿意为个人付出相应薪资与资源匹配,也很大程度与这个人的个体能力与贡献有关。


由于考核体系的不同,很难对同类型机构同年资的康复治疗师进行“基于薪资收入的个人因素剖析”,但从大范围的变量样本来看,还是跟“学历、职称、年资、岗位、创收能力”紧密相关。同时,兼职担任管理、科研等岗位的人员,既具有相应的额外薪资收入补贴,同时还具有部分影响他人收入的权力。


民营二级以上康复机构对个人创收能力较为看重,通常会按照百分比预定与绩效收入直接挂钩,并不会非常在于整体治疗的质量与治疗师个人综合能力的成长。


新型康复门诊部(尤其是国际型机构),往往在招聘前完成了相关任务沟通与成本测算,因此在招聘人员时对治疗师技能、素养、求学背景、相关资质证明等都有详细的要求,进而再根据任务领取和半年考察观摩时间,来决定最终的收入结构。


>>>>

 定位因素


立场决定价值基础。目前对治疗师的定位上,主要有三种看法:


1、劳动力。治疗师作为康复机构的服务端口,承担着患者客户的服务任务,也是康复机构收入来源的重要生产力。尤其在民营二级以上康复机构,由于机构存活与经营目标的压力,康复治疗师的“劳动力”仪式感会越发明显。


2、粘合剂。由于康复医学在国内发展呈“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其专业水平与知识水平在医疗队伍中并不算很高,但由于该科室的特殊性,融合“医患关系”、促进“临床-康复结合”、创新科研方向与细分临床运用上,康复治疗师作为“医学杂家”的作用就被发掘出来,并且在一些公立机构得到了极好的发挥。


3、跨界者。对比国际康复治疗师的明晰分工与规范成长,部分国内的机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探索自我发展之路,尤其在“中国特色”的旗帜下开辟自己的跨界领域,比如“体医融合”、“医养结合”、“慢病管理”等领域大举进入。或者是正视业内水平实际情况,引入或自创相关一些课程,如腰背肌疼痛、盆底康复、XX设备治疗等,“上阵”临床治疗积攒的薄弱,遮掩不了成为“教练”的可能。


4、其他。除在因机构工作获得相关职业薪酬之外,康复治疗师也会有培训授课(康复课程或演讲)、机构顾问(筹备经营或专项技术)、“专家查房”或“技术站台”、产品销售(康复健康相关或其他微商类)、个人上门服务等可能性渠道的收入来源。


所以,一个康复治疗师的收入结构大致为:


复治疗师收入=地域因素*机构因素*个体因素*定位因素+其他


康复治疗师现状的思考


调研过程中还有一个显著的发现,就是多种问题的源头都会交汇在治疗师能力、机构投资经营能力上。因此,我们再围绕这两个交汇点来展开一些内容的叙述。


笔者本身康复专业本科毕业,目前也在从事康复机构的创业与经营工作,在今年的招聘过程中,今年招聘中被其拒绝掉的大部分治疗师都栽在了这几方面:


1、基础理论不扎实,无论解剖、生理病理,还是康复评定与治疗;

2、操作技术薄弱,学习、实习、工作中,往往只模仿形式而从未正式基础的技术要求与定义;

3、诊疗思维与路径的混乱,对评定目标、内容、结论、策略、路径毫无头绪和概念;

4、职业认同和归属性较弱,个人魅力与价值传递没有;

5、职业操守与风险意识,治疗师有固有的工作定义和范围,也需要意识到风险。


那么什么是康复治疗师能力?目前陆陆续续有行业协会、业内专家等相继提出了一些关于该职业的共识,但很大部分都是基于医学技术的相关要求,或者提出了较为宽泛模糊的相关概念(人文、管理者等),没有非常直接的定义和意义。


值得玩味的是,日本在康复业态与职人培养有着明晰且务实的一些概念和定义,并且稳健而持续地推动发展,可以作为中国从业的相关借鉴。根据笔者自己机构相关招聘要求,供大家参考:

图片1.png

 

机构经营能力的实际,会直观反馈到康复治疗师收入水平,并影响其在机构工作的质量与时间,也会反过来影响康复机构运营与收入。因此,笔者常建议民营机构投资与经营者,与其将康复治疗师简单粗暴作为“劳动力”,不如将其既作为“生产力”,也作为“生产资料”,作为机构发展的“战略物资”,将康复治疗师群体的HR模型与技能树模型,与机构运营模型动态衔接。


康复治疗师群体既要帮助机构赚钱,更要在机构值钱。所以这种观点的接受与转变执行,对于传统机构投资经验者而言,可能也是一个挑战与困难。


 对康复治疗师的一点建议


本文的起笔之初,是从“收入”这个非常俗气而直接的话题开始。但正如一个人的收入,只是为了满足其物质世界的基础,没有止境和更多的议题。但治疗师的成长,还有很多需要面对的问题与坎坷,因此,我只能给出他们一点点建议:


>>>>

康复治疗师基础职业素养规划建议


人才的成长需要有科学的规划与脚踏实地的沉淀,尤其是医学类的,更是需要有这样的心态与轨迹。而目前不管从治疗师个体反馈、机构自身能力需要,或是外界各种“快速成长培训”或相关舆论,导致这个群体在自我成长与规划中似乎有些“不知所然”地失去明确的方向。


作为一个康复治疗师,也作为一个康复机构投资者,我对所有康复治疗师的建议是:稳扎稳打,逐步提升。因此,我对康复治疗师的基础职业素养进行了“基础解剖、基础理论、基础技术、诊疗思维、特长技术、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的模块化分解,当然个人的三观素养、人文知识储备等相关内容素养也是需要康复治疗师自己建立和夯实的。


鉴于我个人的意见倾向与机构培训规划,我更建议治疗师在成长中可以参考下图的精力配比,调整自己的节奏与兴奋点,舍弃自己想象出来的“人设包袱”,更多地致力于自我的职业素养成长。


图片3.png 


>>>>

康复治疗师自我认识的规划建议


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职业生涯,我听到了非常多的对于康复治疗师的建议与想法。但我觉得这个群体首先还是要在合适的时间认识到合适的自己。只有当自我的认识设定与职场反馈真正融合时,才会绽放出更多的趣味,意识到自我的价值与工作的价值,而不仅是“糊口的工作”。因此,我的个人建议是在不同时期可以参照以下判断点,来进行职业规划。

 图片4.png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动脉网立场


本文作者:无锡海曼健康医疗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永杰


作者个人履历:2008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专业,后获得供应链管理硕士,具备康复领域投资规划、运营管理、基建园艺、产品研发、信息化架构等方面经验。2018年自主创立海曼健康,推进“康复精品门诊直营连锁、康复康养机构筹建顾问与经营委托、康复理论与技术的相关研究与转化”三驾马车,致力于在康复医疗及居家介护领域打造中国的康复HMO模式。


曾作为某康养投资管理公司的创始团队完成康复连锁机构投资与运营、康养中心建造于运营、4A旅游景区项目改造等工作,后任该公司董事及医疗管理公司总经理。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