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覆盖20省市,布点20个连锁实体,家有健康在地产医疗的模式中实现“自给自足

作者:李艳瑜 2019-01-09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国家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办医,大力发展新型医疗模式,尤其是倡导围绕家庭医生服务,从“疾病治疗”转型到“健康干预”。

 

社区作为入口,把社区里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需求,作为核心的资源加以利用,是地产商着力要考虑的重心。不过,医疗服务在社区里到底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依然是一个处于长期摸索的命题。

 

在2018年未来医疗100强健康管理论坛的现场,家有健康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张鹏分享了他对地产医疗模式的剖析。

 1545248282454912.jpg

家有健康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张鹏


“地产医疗”不等于“地产+医疗”


教育、医疗、住房被称为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根据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4.6亿平,同比基本持平。在住房全面商品化后的20年,商品住宅销售达到巨量顶峰,2018年新房GMV达12万亿,同比增加10%,增速回落至20年以来低位。而四季度以来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逐月同比下滑,销售疲态尽显。此外,二手房市场也呈现下行趋势。

 

地产发展的趋势,现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是从产品竞争向服务竞争的转变,二是由地产开发向社区运营的转型,三是由单一的地产业务向整合创新型社区平台业务的延伸。  

 

这些发生着的变化,一是地产行业由增量物业向存量物业发展的必然,二是健康医疗等新产业引导社会资本发生流动的结果,三是城镇化发展与更新的趋势所致。

 

在张鹏看来,如今市场中出现的“地产+医疗”概念,大多是两个独立个体,存在地产商不了解医疗的复杂环境,医疗利用地产或者地产利用医疗,通过某一点进行结合,而不是达到长时间的共赢状态。 

 

而地产医疗需要地产融于医疗,医疗更要融于地产,二者合二为一,才能长久的共同盈利。就好比地产商与物业的关系,好的物业服务促进楼盘的销售,同样,为业主提供好的医疗服务也能促进楼盘的销售。

 

“融资不是目的,盈利才是根本”


2018年是趋势变化很大的一年。上半年,一级市场的投融资狂热,各种融资新闻频频出现,且偏向大额融资。可是转眼到下半年以后,市场冷却速度超越了所有人的预期,虽然从目前反应得到的市场数据来看,还算平稳,但是企业融资困难已经不再是一小部分局面。寒冬不再只是说辞,而是真的来了。

 

在资本市场助力萎缩的情况下,企业想要安全过冬,关键就在于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在连锁诊所市场中,如强森、邻家好医、吕医生、企鹅杏仁等都是资本的宠儿,另外,如丁香园、微医等互联网医疗企业也开始在线下开展全科诊所,连锁诊所的投入是重资产,那么家有健康这家成立两年的连锁诊所是如何快速实现自给自足的呢?

 

在张鹏看来,答案就在于家有健康的地产医疗模式。

 

成立于2016年的家有健康,2年时间内在全国20个省市布局了20个医疗健康连锁店,目前经营在一年以上的门诊基本都能实现自给自足。正基于快速实现盈利,家有健康一直没有“走进”资本市场,“融资不是目的,盈利才是根本。”张鹏说道,“家有健康成立不到两年,就实现自给自足,这也是依托地产的一个很好模式。”

 

“地产医疗”是家有健康主打的概念,通过家庭医生和智能诊疗赋能地产,打造了一种医疗健康与地产之间的结合方式。而“诊所”便是家有健康制定的城市化、区域化的网络式布局方式,所采取的模式是以门诊为核心,再依托于互联网通过不同的产品向内外辐射,实现多半径的覆盖,形成集群,管理服务为主,常、多、普、慢病诊疗为辅。

 

和地产商合作的好处不仅不用担心客户流量的问题,同时节约了建立用户信任感的时间成本,通过健康服务,迅速建立连接。张鹏表示:“社区的医疗服务不像三甲医院,熬的是老百姓对服务提供商的信任,对品牌的信任,而家有健康通过地产医疗合作的模式,会把信任的成本时间大大缩短。”

    

不以看病为基础,盈利点主要在于预防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大病小病上三甲”,传统的就医习惯很难改变,过度医疗的现象突出。传统医院的优势在于专家资源与权威性,所以民营诊所在市场中并不是要与医院抢病人,而是要补足医院的短板,把诊前和诊后的工作做好,这也是目前市场中出现的以预防医学和康复为主的诊所所瞄准的目标市场。

 

家有健康虽然说是一家综合性的社区医疗机构,但是并不以看病为基础,总体的运营模式为50%来源于预防,35%来源于医养结合,15%的收入来源于传统的医疗体系。

 

通过与地产商合作,运营团队可以获取较低的房屋租金与装修费用,从而降低社区门诊的运营成本。一个社区医院将配备各科室大夫10-13名,每位家庭医生每年可以服务100户约300人,每年每个诊所只要服务70户家庭就能实现盈利。目前家有健康共服务业主35000多人,通过基本的诊费与家庭医生服务年包,实现自给自足。

 

作为社区医疗结构,需求的能力并非像大型医疗机构那么专业,而是从生活方式出发,所以家有健康的服务宗旨最大的盈利模式完全来于防病和控病。

 

家有健康的特色服务为家庭医生服务及儿童健康管理。家庭医生服务通过自有医生团队的主动上门,为社区居民进行预防工作和健康管理;另外,与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合作设立的儿童健康管理中心,通过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生长发育偏离儿童指导及干预、儿童营养评估及检测、母乳喂养咨询指导、辅食添加咨询及指导等特色业务,解决三甲医院触及不到的儿童基础保健服务。

 

基于优质的儿童健康管理服务,中山市家有健康的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也成为中山市的科学育儿基地。

 

张鹏表示:“家有健康提供的家庭医生服务的责任是防止居民的健康走向亚健康,防止亚健康走向疾病,防止疾病走向重大疾病,防止重大疾病走向死亡。”

 

另外,家有健康管理的社区规模从新入住的数千人到数万人不等,在诊治方面以常见病为主,此外,张鹏还提到一个观点,就是社区医疗应当为急性病发作需要抢救的病人提供黄金的“抢救时间”,如老人突发心梗,没有医疗常识的家属通常不知道如何处理,此时,社区医疗机构应当提供相应的急救措施。

 

家有健康为社区业主提供SOS手环、项链等智能硬件,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通过设备呼叫最近的家有健康急救员,提供5分钟上门急救服务,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做好第一道保障。

 

AI新技术增量,延展健康服务半径


除了家庭医生定期服务外,家有健康在智能设备的辅助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AI系统的介入,在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服务工作效率。

 

家有健康的智能产品矩阵包括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家庭健康机器人、无人微诊室等。

 

不同的产品可覆盖不同的服务半径。首先,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设备(譬如机器人)能对个人日常健康状况实时监测,从而发挥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其次,延伸到社区,便是自有门诊和无人微诊室相配合,满足整个社区的需要。

 

其中无人微诊室可视作一种大型备,除了社区还可延伸至商圈,能提供在线问诊、身体检查等基础医疗服务。扩展到社区之外,除了依托于“云医务室”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外,还会有巡诊车上门更新健康档案。

 

诊所连锁的路径是基于标准化信息化产品,为此,家有健康还自主研发了一款HIS系统,并建立了大数据健康平台。

 

诊所能看病和检查,除了依靠治疗疾病挣钱,也应该有意识的发展成为触及用户的数据中心,通过数据赋能上级医院和商保等,从而延伸服务链。利用可穿戴设备、家庭机器人、智能巡诊车等,就诊的业主都会形成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其中包括七大维度的数据:基础数据、医疗数据、基因数据、运动数据、营养数据、心理数据以及生活习惯数据。

 

目前,在医院过度饱和的情况下,中国的医疗体弊端凸显,将诊疗环节前置,预防医学成为许多政府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鼓励的需求,同时,居民电子健康

档案的建立和互联互通也势在必行 。

 

健康管理要以基层为重心构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关键在于基层的新定位。根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的相关内容,基层医疗机构未来的三大职能是: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

 

通过地产医疗的模式、预防医学特色和家庭医生服务,张鹏表示:“家有健康的愿景就是让优质医疗服务变得更简单,让社区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家庭医生服务。”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