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可穿戴设备创业者一些时间和耐心

作者:动脉网 2015-03-18 09:16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我们不投硬件,不看好。”——这是我和诸多一级市场投资人交流后听到的回答。

的确,“可穿戴设备”,在我之前的很多研究中,也往往得出了“不太靠谱”这样的结论。具体来说,我发现可穿戴设备整个行业具有几个显著的特征:(1)真正的医学级数据,往往不可穿戴,例如血压、血糖(目前院外仍然以指尖采血为主)、心电(12导);(2)可穿戴的数据,往往医学价值又相对较小,例如计步、体温、体重、心率;(3)可穿戴的设备,往往又不被用户真正持续穿戴,比如手环(当然有些极客是会持续带着,但以目前国内手环出货量来看,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普及程度)。 这的确给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创业者带来了很多困惑,迟迟无法找到“杀手级”应用,同质化严重,红海竞争也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而最新发布的Apple Watch,对于健康数据采集的功能,也明显体现出了极大的收敛,如果确实“靠谱”,以苹果的实力,会如此之谨慎吗? 这一切的现象,使得整个可穿戴设备创业蒙上了一层阴云。

然而,我想说,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创业者们,你们要加油,要坚持住,因为这个方向没有问题,只是我们目前还处于爆发点前的黑夜,但很快,黎明就会到来,我没有在说心灵鸡汤,且看如下分析。

我们先来看数据。在2014年动脉网统计的互联网医疗投资中,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可穿戴设备领域获得投资项目实质上是最多的,这与很多投资人口头上的表述有很大差异。而且在距今最近的2014年第4季度,可穿戴设备领域无论是融资金额,还是获得融资项目数量均在互联网医疗领域遥遥领先。所以,可穿戴设备真的融不到钱吗?

图片111


图片1111


另外,以硬件,即可穿戴设备切入移动医疗也在很多方面具备优势。


首先,许多硬件的使用场景天生存在,例如血压计、血糖仪等等,即使没有移动互联的功能模块,也不影响其在国内每年几百万台的销售。与医疗健康APP等形态相比,医疗硬件往往不需要改变用户原有的使用习惯,免去了用户的教育成本,因此切入更为顺畅。

其次,硬件相对于APP来说,也具备更强的“时间门槛”,即所谓的先发优势。虽然从技术上来说,多数移动医疗硬件产品的门槛不足以高到垄断的程度(我们都知道,移动互联血压计目前已有不少厂商生产,移动互联血糖仪和心电略少一些,但也不乏竞争),但是,不能否认,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到通过医疗器械认证,到最终批量生产,以及不断的修复Bug调试,都会耗费较长的时间,而且由于硬件不同于APP,无法真正“快速迭代”,因此推出前更为谨慎。也就是说,如果硬件企业遇到了竞争者,至少还具备一个“时间门槛”,竞争者的复制和抄袭相对于APP来说需要耗费更长时间,而在这个时间就是生命的互联网时代,有了一段时间的领先,就意味着可能在用户规模和口碑方面产生显著优势。

第三,硬件产品相对于APP来说,用户的转换成本高,也即相对粘性更强,除非产生充分的差异化以及明显的体验提升,一般用户更倾向于持续使用同意硬件(用户习惯以及测量数据的一致性)。

第四,我认为可穿戴医疗硬件也是最具革命性的一种移动医疗产品形态。对于用户来说,移动互联医疗硬件能够增加亲情互动场景(这个就不多说了,iHealth等企业已经将此作为主要营销点),并且,在传统医疗硬件的环境下(例如血糖仪),用户最终获得的测验数据缺乏有效解读、提醒及干预,而变成移动互联产品后,数据的云端化和共享对接(当然同时要注意到隐私保护等因素),可以将实时自动化、人工干预和健康管理服务接入,从而大幅改善了患者的使用体验以及硬件的功能范围,硬件不再只是一个产出数据的工具,更是对接医疗服务的一个有效媒介。另一方面,对于医生来说,移动医疗硬件的介入可以大幅度降低医生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就以糖尿病病人管理来说),如果没有移动互联血糖仪产品,那么医患之间就血糖测量和获取数据环节就需要耗费许多精力和时间,而且是一种无效率的医疗资源应用,同时医生必须一对一查看每位患者的血糖情况,但事实上,这其中许多环节是可以自动化识别,自动干预,或者正常的血糖数据其实根本无需医生查看和干预,试想成千上万的糖尿病患者从传统血糖仪到移动互联血糖仪的应用,将节约医生多少时间,能将多少医疗资源配置到更应该由医生人工诊断和处理的疾病中去。再次,对于商业企业来说,传统硬件与移动互联的差别就在于“一收一放”的能力。所谓“一收”是数据收集能力,所谓“一放”是信息推送能力。传统血糖仪厂商,纵使有百万甚至千万存量患者在使用,由于不具备“一收一放”的功能,这些患者的价值无法充分体现,公司对于这些数据无法获取,对于精准服务推送也无能为力。但是换成移动互联血糖仪后,这些患者才真正变成了可以管理和影响的“用户”。因此,不论从患者、医生、商业企业三方面,移动互联医疗硬件(也即可穿戴设备)所带来的变革都是巨大的。只是需要时间,为什么不多给这些创业者一些机会呢?

图片11

对于如何与巨头竞争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巨头们更多的是“平台思维”,比如微信的硬件开放平台、百度的健康云,小米的硬件接入等等,实质上硬件还是应该术业有专攻。此外,聚焦的战略也是初创可穿戴设备公司可以选择的道路,所谓聚焦,就是可以在许多维度上做细分市场,比如从病种角度,切入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肝病还是什么?从区域角度,做某些城市,甚至某些更具备资源优势的地区;另外还有从人群角度细分等等。细分再细分之后,有时会觉得“仿佛并非在做互联网”。其实我觉得并不用介意,对于投机博融资者,固然需要沾靠各种概念,但是如果真的需要生存下去,更清晰更明确的商业定位以及执行能力,比“XX思维”要重要得多。

我此前曾是一名证券分析师,所以改不了有些老毛病,给大家分享一个图,这是过去一年美股上市中概股的走势,转自邱国鹭的朋友圈,看上去好像这些公司,以及美国人民都不是太懂“互联网思维”的样子。看来还需要国人去普及一下了。

最后还有两句话:技术在不断进步,投资者可以悲观,但创业者必须乐观。人总是高估了短期趋势,却又低估了长期趋势,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与各位创业者共勉!

另外,再做个小广告,我现在负责的业务需要找一些强于互联网医疗行业和政策研究的人才,如果有小伙伴愿意加入,请迅速到碗里来,我的邮箱jtj_fd@163.com(待遇可谈,高于同等资历的程序猿和攻城师)

图片122

姜天骄,动脉网专栏作家,互联网医疗研究者,关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与创业。曾任方正证券研究所互联网行业高级分析师,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中小市值团队第一名、《水晶球》最佳分析师第一名、金牛分析师第二名。清华大学特约研究员;国家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贝壳社BioMan成员。报告代表作《互联网医疗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之一:享行业盛宴,记四句真经》;《互联网医疗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之二:重度垂直,闭环为王》;《reMed-重构医疗生态:2014年互联网医疗行业报告》。研究观点被《经济日报》、《新财富》、《第一财经日报》、《央广财经频道》等主流媒体引用。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