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内健康险赔付超千亿,增长34.72%,互联网+保险机遇何在?

作者:罗美 2019-06-02 11:48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长久以来,商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参与着社会风险管理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稳定人民经济生活,促进资金融通和公共事务应急体系构建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8年,国内商业健康险保费规模已经达到5448亿元,同比增长24.1%,在各大类保险业务中增速最高,健康险业务赔款和给付1744.34亿元,同比增长34.72%。


那么健康险对于用户的好处有哪些?互联网+健康险的机遇又在哪里?为此,5月31日,在北京来自医疗机构、金融界、学术界、企业等各界人士,纷纷探讨健康险的发展及未来。


商业保险能够打造健康管理的生态


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每天大约有1万人确诊癌症,相当于每分钟约有7人确诊。“我每天看不仅是疾病痛苦带给患者巨大的负担和折磨,还有高额的治疗费用,目前治疗一个重大疾病带来的费用动则几十万,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讲无法承受,虽然在医疗保障范围内,但是保障水平比较有限,很多患者因此而放弃治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丁洁说到。


在她丁洁看来,商业保险对健康事前管理、事后(赔付)管理,虽然国家努力完善社保体系,但单纯依靠社保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商业保险恰恰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事前管理是社保很难实现。因为商业保险机构和购买保险的用户诉求是一致的——希望自己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保险公司出于经营的考虑也同样希望降低客户出险率,所以保险公司完全有意愿介入客户的健康管理,与客户共同构建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疾病风险。这个过程可借助于植入医疗设备、移动医疗、大数据分析、鼓励客户运动等方式让客户保持健康的体魄,以更加轻松低成本的方式抵御疾病的威胁。


只有通过管理用户健康的整个过程,商业保险才能够真正打造健康管理的生态。人的健康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想要保持健康的身体,需要在饮食、健康、旅游、医疗、抗氧等各个方面共同作用。


而现实情况是各个环节都是割裂的,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能力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与各领域的机构开展机构打通健康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健康管理生态,从个体角度来看将会增强人们获得健康管理一揽子服务的便捷性,并有效降低成本,从社会角度来讲将有助于推进健康事业的发展,实现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


在重大疾险产品中,她发现了小雨伞保险有一款产品——超级玛丽苏,这是涵盖了110种重大疾病,是囊括了目前所有常见的重疾,如甲状腺癌。如果患者通过购买商业保险,保障患者权益,很大程度上可以规避重症疾病所带来的财产损失,不至于因经济问题而放弃治疗。毕竟商业保险的作用是可给人民提供保障,减少医疗花费,帮助人们渡过难关。


打造“互联网健康险保障指数”实验室


这次小雨伞推出的保险产品,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朱铭来认为,它是贴近市场,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推出客户真正需要的产品。


南开大学1984年设立保险学专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高等院校中首批设立保险专业的学府,为保险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朱铭来总结了这款产品的三大特点:一是保障全面,涵盖110种重大疾病,35种轻症和20种重症。二是功能使用,离患癌症多赔一倍的保额,第三是价格实惠,以最大的诚意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保障,提供保险来帮助更多的人们抵御重大疾病风险。


据小雨伞创始人徐瀚介绍,这款产品设计之初,还得到了朱铭来教授的实验室的帮助。当时实验室成员同小雨伞展开数据分析,发出数万份的问卷调查,探索目标人群的趋势差异,通过统计分析的建模量化分析,评估现有用户医疗健康的保障状况,家庭财务的脆弱性,输出完整的报告给了精算队。


徐瀚表示,“作为互联网保险第三方平台,我们一直坚持‘定制+精选’的理念,在人身健康险的领域上去定制一些真正好的产品给到用户。此次携手光大永明人寿联合发布超级玛丽重疾险旗舰版,意在为大家提供保障更全、价格更低的产品,希望可以打造一款全民重疾险,为构建人民美好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更好研究互联网人群画像,做好产品升级,小雨伞保险携手南开大学保险系成立“互联网健康险保障指数”实验室。其目的是将利用大数据和保险科技为保险提供定制化体验服务及其它延伸服务,推动风险管理、保险研究及人才培养智能化、科技化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以大数据为企业赋能,服务广大的保险消费者,让保险产品更贴近社会和民生发展需求,让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据服务更加充分地了解客户,并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保险服务效率,提升企业的核心价值。


同时,还可构建互联网健康险的保障指数,指标体系是指数的核心,构建完毕之后起到行业规范引导作用,反映互联网商业健康险的发展现状,以及人群的健康险保障水平,参保率、参保人群的结构和地域分布,长短险的比重,各种险种的占比保障缺口的赔付状况等,对互联网健康险产品的开发、市场预测、行业发展很到了良性的引导作用。


朱铭来表示,“健康保险的发展需要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总纲,建立客户的健康大数据,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服务,深入地融入新的科学技术,通过创新驱动和科技赋能使中国的保险业全面向智能化、高质量方向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和民生保障各领域发展。“


互联网+健康险的三大机遇,值得期待


来自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行业重大疾病产品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2008年-2017年),重大疾病保险产品累计提供保障额度达到22.16万亿元,累计出险146万人次,累计赔款支出509.4亿元。


而另一组来自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2018大中城市)的数据却显示61.4% 的受访者知道商业健康险含有重疾责任,但仍有18.8%的受访者对商业健康险的责任范围一无所知。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潜在客户对于各类保险产品有更多的了解。弥合健康保障缺口需要多个利益相关方共同协作。保险公司、政府和医疗供应商将探索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保险业有必要开发新颖的保险产品,从而更好的满足各个市场消费者的保障需求。


光大永明总精算师、财务负责人、首席风险官张晨松认为,互联网使得保险产品设计更加精准,更是保险商业模式的创新。主要的特点有三个:


(1)实现差异化定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道德风险。
(2)产品设计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做到个性化定制。
(3 )产品设计尊重渠道反馈和大数据的有效结合。


根据微保/腾讯IDC2018年保险用户大调研显示,购买过一年期重疾/医疗险的网民,超过4成是互联网购买的。关于保险事件的资讯通过互联网、朋友圈、电视节目等迅速传播,引起广泛社会关注。18年《我不是药神》的上映,更是带动了一场重疾产品购买的热潮。


据统计2018年寿险行业在最保费保持平稳发展的情况下,健康险保费持续20%的增长,今年一季度增幅达到了39%。2018年网销重疾险保费达到了69%,预计今年将实现翻番。可以看到消费者对健康险产品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市场潜力巨大。


管赔、管治、管养


展望未来,中国的健康险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前景广阔。朱铭来以下四个角度来阐述:


第一,从客户角度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将不断提高对健康保障的重视程度,未来每个人至少需要有一份健康险,百万医疗是标配,重大疾病是精配,高端海外医疗是超配;


第二,从产品角度看,目前的健康险产品还是比较单一的,以报销性,医疗型和基辅型为主,未来的产品将更加的丰富,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比如说牙科险,眼科险等等,单纯提供保险和金融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要从全面健康管理的角度,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医疗健康保险服务。


第三,管赔、管治、管养,可以期待的是未来的健康险市场将会更加精彩纷呈,波澜壮阔。


第四,从市场定位来看,商业健康保险应区别于基本医疗保险,将目标市场定位为具有更高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提供更高层次、更多样化的保障和服务(如高端药物、医养照护等)。


而健康保险的商业模式未来的大发展不单纯是保险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而更多的是构建由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健康管理等多产业组成的健康服务链和利益共享链(如智能化审核系统、PBM合作等)。


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建立自身的医疗与医药服务体系。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应该是一种医疗和保险高度整合体系(Highly integrated insurance and medical provider)。建立客户的健康大数据,解决同质化竞争、客户粘性差、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同时又可实现风险的有效管控的目标。


“十三五”期间预测健康险保费收入(卫生总费用增速15%),数据估算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增速保持在6.5%左右,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到1.2万美元,依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将接近高收入水平,这段时期是一个国家医疗需求释放迅速、卫生总支出上升较快的时期;加之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加快,我国健康险的潜在需求巨大,因此到2020年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比较合理的范围是8000-11000亿元之间。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