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健康管理七日谈(理论框架篇):如何构建清晰、可达、实用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作者:动脉网 2019-01-24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第一次留意到健康管理是在2016年左右,在我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上,有两家机构不约而同地更换了招牌:一家公立三甲医院的体验中心更名为健康管理中心,不远处的一家美容院,则将招牌换成了医学美容健康管理中心。

 

两家机构先后换牌,新名称都指向健康管理。这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当时健康管理发展的形态:健康管理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尽管如此,我还是比较认同“健康管理”的提法:

 

在我看来,个人健康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你不积极主动作为让自己留在上游的健康区,那么整个人就会自然而然的朝下游的医疗机构漂去。当健康的主动权交给医院时,就不是管理,而是亡羊补牢了,悔之晚矣。

 

东西是好东西,但真正做起来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多了。近年来,业界对于健康管理的研究,大多停留于理论和概念阶段,没有给出很好的实践答案,很多从事健康管理的企业和产品,在昙花一现后便逐渐沉寂。没落的原因很多,我认为:事在人为.人的因素更大一些,大家并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健康管理。

 

创业者没准备好便仓促上阵:事实证明,互联网思维、电商玩法等短平快的模式并不适合健康管理,慢火煲汤、细水长流的道理谁都懂,但既怕资本等不住,又怕对手跑得快。

 

用户没有准备好便心猿意马:大多数用户对健康管理的理解,忽左忽右。左者,一年抽烟能花费上万元,而花几百元做个健康管理在他们看来却是“太贵了”;右者,总希望一套网上搜来的健康管理方案能立竿见影。殊不知,健康管理不仅是一套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个体化程序。毕竟,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而用户在其中,则扮演了重要的采集者、发现者和坚持者的角色。

 

>>>>

变化中的健康管理


斗转星移,“盘整”了多年的健康管理产业,在2018年突然迎来了诸多利好:供给端的松绑和扶持,需求端的旺盛,支付方积极参与,新技术的创新,都给健康管理行业带来超常规发展的机会。

 

《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也给出了相近的观点:报告认为,2007-2017年为我国健康管理学术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与实践探索期,2017-2018年是我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蓝海的诱惑让资本和玩家蜂拥而至,健康管理这条乡间小路,硬是被走成了一条赛道。

 

除了赛道上聚精会神的专业选手,赛道旁还有我这样的饶有兴趣的观察者和用户。出于兴趣和需求,我陆续使用了一些健康管理的产品。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有些产品确实为我的个人健康带来了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同时,我也看到了身边一些健康管理的新趋势,它们正在改善身边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这便是这个系列的文章的由来。我会更多的站在产品和产业的角度,去分析我用过的、看到过的健康管理案例和产品,给出自己的评判。



微信图片_20190131033446.jpg

作者简介:李楠。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从业至今,历经基层医院信息科、卫生行政机关等岗位,先后从事卫生统计、HIS系统开发和运维等工作,现就职于原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医务部,从事医疗管理工作。


>>>>

健康管理理论框架


理论框架是行文和思考的基础,本系列中对产品和案例的解读分析,都基于我自己对于健康管理的个人认知,它们积累起来,便是本系列的理论框架。我先行阐述,不到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1
三个层次

 

健康管理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妨以吃饭这件小事为切入点:“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是很多人熟知的养生常识,蕴含了朴素的健康管理理念。但是,一日三餐应该以什么样的比例搭配才算健康?上班族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食谱差异在哪?即使同一类人群,也因根据性别、身高体重、基础代谢、消化能力的不同,因地制宜;在吃饭这件事上,用户对于健康认知的不同,决定了健康管理的层次水平:


 

图片1.png

大众对于健康认识的三个层次


如上表所示:处在经验层的用户,具备了朴素的健康观念;相比之下,位于操作层的用户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主动健康意识,但是欠缺适合自己的方法,被动的穿着一身均码的衣服;而身处个性层的用户,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健康素养,尝试做到 “量体裁衣”,制定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

 

上表中提到的个性层还可以继续“下钻”:前不久我去朋友的创业公司参观,他们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分析餐食的营养成份,综合用户自身的体质等因素,给予进食者专业的饮食和运动建议。集成了这项技术的手机应用,目前已经应用于新加披的一些医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图片2.png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饮食健康管理方案截图

 

2
四个象限


 健康管理需要互动:“三个层次”主要阐述了大众对于健康管理的认知水平;“四个象限”则更关注从业者,大家都在围绕健康管理做事,输出的有内容、方案和产品等。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来定位和评价?我以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个四象限图:


图片3.png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改进,19世纪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说过,无法衡量,就无法改进。要想做到客观、科学地衡量和评估个体健康,离不开对各种主、客观数据的采集。

 

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GPS、运动传感器、生物识别装置等),甚至是手动输入状态更新,只有全面、充分、持续地导入个体数据,经过预设的公式、算法进行分析,并结合人工介入,个性化服务才成为可能,健康管理方能落地。

 

因此,越是聚焦个体进行量化、跟踪和改进,健康管理的颗粒感就越小,整个健康管理的画面就越清晰。健康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以覆盖最小个体单元为目标,提供具有前瞻性、精准度的建议和服务。


3
要解决的问题


上文中说过,要想做到客观、科学地衡量和评估个体健康,离不开对各种主、客观数据的采集。

 

早期的健康管理方案,在数据采集上普遍存在人工收集录入多,自动采集导入少的问题,甚至把数据采集这件事完全甩给了用户:从性别、年龄、身高等最基础的个体化数据到病史、用药甚至一日三餐吃了什么、吃了多少、何种运动方式、运动持续时间、血糖检测结果……都要由用户本人完成录入;旧的健康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又增加了新的用户负担,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而且,录入的数据及时性不够,准确性不足,指标维度也不够丰富,根本不足以指导解决问题。即使有了数据,人力、算力不够,健康管理这道菜也很难成型.

 

通过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实时采集大量用户健康数据信息和行为习惯,已然成为未来智慧医疗和健康管理获取信息的重要入口。

 

这只是第一步。

 

当这些健康数据和生命体征指标、医疗病历等集合起来,才有可能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

 

数字时代的健康管理,无论切入点在哪,方案如何设计,最终都要回答用户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该怎么办?


我是谁? 你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你拥有独一无二的健康数据;

我在哪儿? 根据数据和计算的结果,你现在处于怎样的健康坐标,处在怎样的位置,统统可以告诉你;

我该怎么办?给你一套清晰、可达、实用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蒋晓冬:互联网医疗已进入下半场 人工智能+医疗

2、武留信:《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