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贞医院刘宁宁:心外科医生就像福尔摩斯,挑战是发现细节间的关联【科室100人】

作者:钟庆宏 2020-11-27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当这个刚20岁出头的年轻人被送到医院,所有为他诊断的医护人员都在心里默默地叹了口气,仿佛在万物生长的春天看到了即将枯死的树枝。对于年轻病人的主诊医师——安贞医院心外科的刘宁宁教授来说,心情同样十分沉重。

年轻人的病历显示,此前他曾经历过介入和颈动脉转流手术,并在术后出院。但是谁也没料到,他会这么快又回到医院里。这一次,病情来得更为凶险。经诊断,他的主动脉根部和升主动脉出现了十分严重的主动脉夹层,合并为严重的左心衰,双肺严重水肿。这一病症往往导致患者呼吸困难,随时处在窒息的边缘。

即便“持刀”多年,刘宁宁还是感到了压力,不敢有丝毫怠慢。一方面,病人身体状况并不允许对他再次进行手术;另一方面,病人处境相当危险。如果不快速展开手术,等待他的将是冰冷的死亡。而即便展开手术,希望也可能十分渺茫。


但刘宁宁无法忘却年轻人父母那殷切期盼与恳求的眼神。放弃拯救年轻人的生命,让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多少有些残忍。刘宁宁对患者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的各项结果仔细分析,并与中国主动脉外科权威孙立忠教授反复讨论,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以及术后可能遇到各种并发症的治疗方案。经过多学科会诊并调整病人术前状态后,他还是选择了进入手术间,在那双双关切眼神的凝望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这台困难的手术。


微信图片_20201126160757.jpg

刘宁宁教授与孙立忠教授讨论患者病情中。右一:刘宁宁教授;中:孙立忠教授


因为术前准备充分,手术方案确实有效,虽然手术过程十分漫长,但结果还算顺利。在全体医务人员努力付出后,仅一个月,年轻人焕发出生机痊愈出院。对他来说,最大的褒奖不过是年轻人和他父母脸上的笑容。

这样的事情,其实在反复上演。这些年来,除了有感受病人痊愈喜悦的时刻,他也在经历着面对疑难病人无从下手的挫败时刻。“当医生就是这样,每当你看到一点希望,你就会遭受更多的打击,不断地体验着高兴与沮丧两种情绪”,刘宁宁说到。

选择


“那时我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医生之外的职业,这导致我的视野比较窄。于是与父母一样,我选择了从医。”在说这句话时,他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遗憾,更多的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陈述。刘宁宁的父亲是内科医生,母亲则是协和医科大学的教师。从小就耳濡目染的他,在1994年参加高考时选择报考了首都医科大学,并被成功录取。

在求学和工作过程中,他全凭兴趣不断进行选择,调整和修正着自己的方向。“大学求学期间,我比较单纯,想要在毕业后进入内科、外科等大科室。”1999年,大学毕业,他如愿被分配到阜外医院心内科工作,一年后又前往协和医院大内科轮转学习。此时,他意外地发现心血管外科领域似乎显得更为有趣。


因兴趣驱使,刘宁宁选择了从零开始,在2001年跟随发明了“孙氏手术”的心血管外科权威专家孙立忠教授学习。对他而言,选择孙立忠教授作为导师更像是机缘巧合。在他报考的当年,仅孙立忠教授在招收硕士。孙立忠教授为人的随和以及对学生毫无私心地传道授业解惑,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此,他选择了硕博连读,最终于2006年博士毕业。


微信图片_20201126163044_副本.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刘宁宁教授,2020盘古年度人物奖获得者

毕业后,他原本计划留在阜外医院心外科。但由于阜外医院当年并不接收新人,他选择了妥协,留在了阜外医院心外科ICU。回想那段经历时,刘宁宁表示,“在外科ICU的那几年,推动着我的成长,不断拓宽着自己的眼界。尤其是在术后病人监护方面,我学到了很多,能够全面理解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这段经历也促使其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应用于病人身上的方法。

2009年,刘宁宁面临新的选择。当时,孙立忠教授计划前往安贞医院,向他询问是否愿意一同前往。虽然大部分人都会愿意选择留在阜外医院这一赫赫有名的医院,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跟随孙立忠教授前往安贞医院。

回顾这一段经历时,他说到,“人生不断面临着选择。你不能过于局限当时所处的境地,还是应当根据自身爱好兴趣选择。”在回忆时他也打趣似地说道,“大学时我想在毕业后进入到大科室,觉得口腔、超声、影像等小科室没意思。现在看来,呆在那些小科室反倒更好。”调侃归调侃,在现实世界里,刘宁宁以他对工作的热爱和精湛的手术赢得着患者及其家属的尊重。

挑战


成功挽救20岁出头年轻人的生命,仅仅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注脚。每一年,他都要进行多达100余例手术。实际上,2009年时虽然他已是博士毕业多年,刚到安贞医院心外科还是从住院医师做起,从最基本的病历书写和换药等做起,到2015年正式开始为众多有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实施手术进行治疗,五年下来经他手术治疗的患者人次高达500余例。其中,单孙氏手术就多达100余例。他主刀手术患者的例数虽然不是很多,但多数是疑难复杂病例,由于手术效果良好,他得到了来自家属和领导的广泛认可。

对刘宁宁来说,成人先心病矫治术、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主动脉根部替换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早已是轻车熟路,二次主动脉手术更已成为常规手术。甚至,他也在挑战更具难度的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等疑难、复杂的主动脉手术。

从最初因眼界受限选择从医,到成长为心外科领域的专家教授,无疑让人好奇到底是什么在推动着他一步步向前,而不是选择中途转行——成为与医生完全不同的其他人。刘宁宁用反问抛出了引子,“各行各业都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踏踏实实地安于本职工作,对吧?”

让他能够坚持下去,很大的原因还是兴趣使然。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保持热爱的关键——迎接挑战。“从病人前期制定手术方式,到执行手术以及术后康复,每一步的想法、每一步的操作都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以及是否会出现并发症。如果护理得当,病人可以顺利康复;但如果处理不当,哪怕是微小的瑕疵,都可能发生致命性危险。有的时候你可以补救,但有的时候你无法做任何事。”这个过程显然极具挑战。

他将其视为是福尔摩斯发现真相的过程——需要你不断地剥丝抽茧,找到细节表征背后的关联。“就像出现左心衰的那个年轻人,他的身体曾经历过介入治疗,并由主动脉夹层引起了合并左心衰,但其他人出现相同症状,原因却可能完全不同。这十分考验医生是否能像福尔摩斯一样在手术前发现所有细枝末节的事物,再像福尔摩斯一样通过逻辑思维辩证观察后,针对病症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而心外科医生,需要做的则是对每一位病人进行详细的病情检查,并做出相应的术前诊断。在手术中需要考虑的事情也很多,比如对神经系统保护,以及建立体外循环等。在术后则需要医生执行严格的术后观察,并对病人表现出的术后并发症等积极应对治疗。对他来说,对病人围手术期的全程把控相当重要,只有做好术前策略制定、术中即时判断、术后严密观察,并严格执行,病人才能更大程度上痊愈出院。

“做医生进行手术次数一多,你会慢慢发现没有任何一个手术是完美的。刚开始为病人进行手术的时候你会因为治病救人特别开心、兴奋,但是如今你会发现你的胆子越来越小,越做手术越害怕。”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并非是对手术的恐惧,而是出自对生命的敬畏。在手术过程中,一个医生只有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迎来进一步的成长。

“在最近一场手术中”,刘宁宁介绍到,“病人手术原本非常顺利。但是术后出现了引流偏多,可疑活动性出血。”虽然十分疲惫,但当他出现在手术室里,他仍旧感到兴奋。作为手术室里灵魂人物的外科医生,他需要把控局面,不能表露出任何疲态,并小心翼翼地进行手术。术后,刘宁宁也在思考着是否首次手术时出现了瑕疵,不断拷问着自己。对他来说,很多医生可能都愿意选择成功的事例进行说明,但手术台上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一名医生需要学会面对和接受这一切,一名主刀医生更是要能够担当这一切,并不断精进手术技巧。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着感动。无论是病人复查时的笑脸,发自内心的感激,还是对家长里短的谈论,都让他感到愉悦,也促使着他进一步学习,散发作为心外科医生的光和热。

学习


手术中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现失误,每个细节都事关生命。即便对于刘宁宁这样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医生来说,也在不断摸索着如何更好地为病人展开手术。而这些方法可能归根结底只有短短数字,“站在巨人肩膀上”、“亲身实践”,但对他而言意义重大得多。

无论病人病情轻重都需要亲身参与整个治疗过程,无论是术前、术中、术后都需要对病人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分析,这些意味着患者是否能够痊愈出院;向国内业界同仁、前辈学习,不固步自封。因为在每个人手术中都存在闪光点,可以学习借鉴。人需要站在巨人肩膀上继续前探;向国外同行学习,翻阅文献、观看手术录像等,这将进一步扩展医生的视野,并从中学习到先进的经验。比如,国外医院在术前检查、术中监测、术后支持等方面都更为细致,这都是国内同行需要学习的地方。

除了不断摸索、帮助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外,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着自身的经验教训,并不断通过论文、著作等形式呈现出来。作为卫计委直属《医学参考报-心胸血管外科频道》的责任编辑,他负责该报第7版的组稿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创新技术的应用研究》,获得了2009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他也曾多次参加国内国外专业会议,并做大会发言,更撰写有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

在2017年,刘宁宁与其导师孙立忠教授一同发表的《主动脉弓部重建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牛型主动脉弓、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单发椎动脉等极具难度的主动脉弓部解剖变异对重建手术的影响,探讨了如何进行术中动脉插管和脑保护等以帮助完成主动脉弓部重建。对于临床手术意义重大。

始终对前沿热点保持关注的他,也对介入治疗保持着持续追踪。面对介入治疗这一微创手术,他持有较为审慎的态度。他认为,进行介入治疗的病人、操刀的医生都较为年轻,术后往往缺乏对患者的长期随访,部分年轻患者可能在后续出现并发症,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当前,介入治疗适应症仍需进一步探讨,病人在需要开胸手术时还是应当选择开胸,而不是一味选择介入治疗。

未来


长期浸淫心血管外科领域,对该领域的发展,刘宁宁有着十分清晰的认知。“由于内科技术的发展,心血管外科受到内科发展带来的冲击。像冠心病病人等,部分已可采用介入治疗方式进行微创手术,手术风险更小,很多病人都被分流到内科。”他也观察发现,大血管外科尤其是主动脉外科,在近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去年,大血管外科手术量以10%以上的速率实现着增长,而这远超其他科室。

心脏外科未来更多地会呈现出质的飞跃。刘宁宁表示,“比如,在材料选择、术后处理等方面仍旧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在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下,对于医生的培养也在发生着变化。”当前单一专科培养方式可能会有所转变,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年轻医生接触到各种手术。但如何进行培训、如何对手术质量进行把控,仍旧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

作为在该领域摸爬滚打数十年的医生,刘宁宁能够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爱好。虽然他也不无自嘲地表示,“我走上了心外科医生这条路。又没有改行的本事”,只好一路前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面临着各种挫败局面。对他而言,孙立忠教授的循循善诱为他带来了安慰、支持与鼓励。他始终记得孙立忠教授所说的,“每个人都得经历受挫的过程,做手术不可能一帆风顺。”

2016年,刘宁宁在《研究生教育》期刊上联合撰文《浅谈主诊医师负责制背景下心外科研究生的培养》,论述了在主诊医师负责制下如何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今天,对于同样致力于心血管外科的学生们来说,他也作为过来了道出了一些经验。

对他而言,优秀的心外科医生需要认清现实:心外科不仅工作时间长、工作疲累、成长周期漫长,收入也不多。而要求却很多。想要真正往这个领域发展,需要喜欢这个专业、全身心地投入,并怀抱有极强的责任心。“因为,哪怕疏忽了一个细节,病人就可能不在了。”


1605618007402081 (1).png


为了更好地促进心脏外科的进步,需要产学研医深度联合及不断创新。由孙立忠教授发起的“中国心脏外科前沿技术论坛(2020FTC)”,将于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心纪元”为主题,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前沿技术动态、产学研医联动四大板块,学术、产业嘉宾汇聚一堂,全面解析中国心脏外科现状与挑战,铸就中国心脏外科全国科室联动大声浪。点此报名。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