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殷敏:让肺癌成为慢性可控疾病

作者:动脉网的小伙伴们 2019-05-12 1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阿斯利康在2018年财报中披露:新一轮架构调整会将公司业务划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板块是肿瘤业务,另一个板块是合并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后组成的生物制药业务。经此调整,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业务部的目标是什么?该部门负责人殷敏女士将如何带领团队再创辉煌呢?


阿斯利康于1993年进入中国,殷敏是这家跨国巨头在中国本土培养的“宿将”。在2018年担任中国区肿瘤业务部总经理一职之前,她已服务该企业12载有余,并做到了副总裁(VP)的位置。


image.png

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业务部总经理殷敏


业内常说“铁打的外企,流水的高管”,而殷敏却属于“少数派”之一。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殷敏并非生物医药专业背景出身,2006年以高级财务规划经理的身份进入阿斯利康,而后经历了多次海外轮岗,慢慢地从一个偏后台性的岗位走向战略、合规的市场前线,时至今日管理国内2000多人的肿瘤业务团队。


殷敏认为“包容”是阿斯利康的企业文化特征之一。作为一家跨国药企,阿斯利康的组织管理和运营经验已经处于国际顶级水平,但它仍会融入各国本土文化,甚至是当作二次创业在经营。


殷敏坦言:大家眼中的外企工作可能比较安逸,对她而言996是一种常态。加入阿斯利康13年来,她几乎每隔两年就经历一次轮岗,并不断接受更高职位的挑战,这敦促了她一直以创业者的心态处理工作。以她这种偏财务的背景,能够一步步做到今天的岗位,离不开阿斯利康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的多次轮岗机会和纵横交错的栽培。她是这种体系的受益人,也希望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她的团队以及周边的同事。


如果说中国是阿斯利康目前最看重的市场,那么中国的肿瘤业务就是阿斯利康的重中之重。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阿斯利康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增加至37.95亿美元,其中肿瘤业务收入达8.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1%,在阿斯利康全球整个肿瘤业务中的贡献比重达到13.27%。这一组数字显示出了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业务的优异成绩和光明未来。


阿斯利康财报同时还披露将会进行业务整合,把肿瘤业务作为单独的部门划分,把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板块合并为生物制药部。对于总部这样的业务规划,殷敏认为是向她负责的中国肿瘤业务传递了一个积极信号。


下一个目标


殷敏领导的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业务部,既是支持阿斯利康参与全球最热门药物市场竞争的关键力量,也是捍卫中国乃至全球肿瘤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守护者。在阿斯利康第二届肺癌高峰论坛上,殷敏宣布了该部门的下一个目标——让肺癌成为慢性可控疾病。

 

肺癌是全球医学界最为关注的疾病之一,以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位居各类癌症之首,也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且多数病人在确诊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16%-18%,被称为“癌症第一杀手”。

 

殷敏告诉记者,阿斯利康肿瘤业务的愿景是“让肿瘤不再成为致死的主因”。鉴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高发的肿瘤类型,让他们决定率先从肺癌入手,然后再各个击破。具体来说,主要从提高药品可及性和加快新药上市两块发力。 


>>>>

提高药品可及性

 

在殷敏加入阿斯利康的前一年,该公司开发的全球首个口服肺癌靶向药易瑞沙(吉非替尼)进入中国。这款药物改变了肺癌的传统治疗手段,成为癌症领域的创新突破。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廖美琳教授在论坛上披露的信息,在她诊治的肺癌患者中,有部分患者服用这款药物后生存期长达十几年。


殷敏说,尽管阿斯利康针对易瑞沙(吉非替尼)开展了肺癌患者慈善援助项目,但上市伊始,很多肺癌患者还是无力承担。到了2017年,该药物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使得更多患者能够用得起。


对殷敏个人而言,接管肿瘤事业部不到1年的时间里,印象和感触最深的事情莫过于去年12月份国家层面开始的“4+7”带量采购。从专利、品牌和市场等多角度的综合考虑,阿斯利康做出了易瑞沙(吉非替尼)降价77%的决定,使其成为第一轮带量采购中标的两款外企产品之一。


殷敏说,“吉非替尼片由招标前的2280元降到547元,假如患者有医保,还能再享受60%甚至更高比例的医保报销,平均每盒仅需自付200余元。降价幅度是超出患者预期的,带量采购的确大幅减轻了患者药费负担。”

 

她还谈到,部分患者长期使用吉非替尼可能会产生EGFR T790M耐药突变,为此阿斯利康2017年上市了泰瑞沙(奥希替尼)。这是全球首个第三代、不可逆的EGFR-TKI,可以选择性地抑制EGFR敏感突变和T790M耐药突变。

 

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将17种抗癌药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奥希替尼二线治疗T790M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被纳入了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乙类范围,也缓解了部分患者的用药负担。


换句话说,阿斯利康正从肺癌患者慈善援助项目,到一代/三代肺癌靶向药进入医保目录,再到吉非替尼进入国家4+7集采名单这几方面不断提高药物可及性,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

加快新药上市速度


除了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已上市药物的治疗费用,殷敏表示她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即推动总部加快新一代药物在中国的上市进程。


比如免疫治疗药物PD-L1单抗Imfinzi(Durvalumab)注射液,2018年美国FDA已批准其用于治疗无法手术、放化疗后病情稳定的局部晚期(III期)NSCLC。阿斯利康也在2018年12月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递交了与FDA适应症一致的上市申请。


阿斯利康前不久从第一三共引进了抗体偶联药物trastuzumab deruxtecan(DS-8201)。殷敏计划在合作落地后向总部申请,并积极与国内的药监部门沟通,争取这款药物在中国率先申请获批的可能。


她还提到,阿斯利康本身也有多个在研产品进入临床试验关键阶段,仅NSCLC适应症就有7个II期和1个III期临床试验在进行。


而对于已经进入中国的产品而言,进一步扩大适应症也尤其重要。继二线治疗EGFR T790M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之后,奥希替尼用于治疗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适应症已经在美日欧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今年也有望在中国获批。


殷敏对实现肺癌可控的目标比较乐观。她坚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用得上、用得起先进的治疗方式,跨越5年生存期,肺癌离成为慢性疾病的目标将愈来愈近。


TA的未来


殷敏坦言,肺癌治疗方式从手术、放化疗,到靶向、精准治疗再到免疫治疗,阿斯利康作为致力于研究肿瘤基因突变和耐药机制的领导者,也实现了诸多里程碑式的突破。但站在患者的角度,她表示仅仅是从药品开发的角度进行创新还远远不够。


就她多次陪同罹患癌症的亲属的就诊体验来看,目前国内的肿瘤治疗模式是相对割裂的。患者和医生彼此都在博弈:外科专长的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内科专长的医生可能会建议药物,到了放疗科可能会被建议放疗。


殷敏说,随着一些不再按照具体瘤种、而是按照致病机制的药品陆续被开发,说明以后的治疗有可能是泛肿瘤的,即能够治疗肺癌的药品,也可以治疗胃癌。但究竟“是手术、放化疗、靶向药还是免疫治疗甚至更先进的方式?”是需要借助多学科协作来共同决定的。


她正在践行阿斯利康总部的另一个理念——即不再以产品为导向,而是以治疗领域(Therapeutic Areas)为基石。她谈到,治疗领域英文缩写“TA”正好与“他/她”谐音,这或是大家倡导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科学体现。


在她看来,“以TA为中心”的诊疗路径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基于影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行多学科协作做出的诊疗决策,是真正让患者、医院、社会和企业四方共赢的模式。


殷敏告诉记者,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驱动的多学科诊疗已不再是在想象中,阿斯利康已逐渐将这个想法变为事实。比如为提升肺癌诊断率,阿斯利康相继与腾讯、讯飞医疗、阿里健康等达成战略合作,建立了诊疗一体化的全病程解决方案。


image.png

阿斯利康无锡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iLCC)


殷敏以在无锡落地的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iLCC,Integrated Lung Cancer Center)为例,展示了iLCC是如何通过精准诊断平台、院内外多学科团队(MDT)合作诊疗以及患者康复基地的建立,实现对肺癌患者的全病程、多方位照护的过程。她还强调,这种商业创新模式的可复制性很强。截至2018年,阿斯利康已支持全国35个iLCC落地,其精准诊断平台已经进入全国300家医院,并在88家医院建立了MDT工作站,目前已经累计惠及患者5700多人。


谈到中国肺癌诊疗的未来时,殷敏表示:“为患者提供高效、精准、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仅靠阿斯利康的力量如沧海之一粟,还需要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关爱等多个相关方的共同努力。但阿斯利康愿意率先进行对肺癌全病程慢病化管理的探索,助推实现“健康中国2030”提出的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并让中国肺癌患者实现高质量的带癌长期生存。”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