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之星陆刚:支付变革赋能未来新势力

作者:动脉网 2020-01-16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1.jpg


近日,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出席动脉网和蛋壳研究院主办的“2019未来医疗100强”论坛,并以“支付变革赋能未来新势力”为题做了分享。

 

陆刚认为,有限的医疗支出资源要想换来更高的保障效率,需要建立“以服务养医”的价值链新势力,赋能产品资源、支付资源和医疗服务资源。其中在产品资源方面,仿制的药品、器械、耗材的市场是量价齐跌、减量的市场,剩者靠“大”;创新药与基因技术市场是以价换量的增量市场,全球最低价是常态,胜者靠“新”;在海外市场,“made in China”将同样会发生在中国的医药和器械产业。

 

以下为陆刚分享,enjoy~

 

谢谢大家!又到年底,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过去的一年是医疗行业很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医改进程加速,促使这个行业出现了非常大的变数,整个行业处在格局大变的“历史性拐点”。 大家在这个行业耕耘多年,有得有失。所谓时势造英雄,如何认清这个拐点的性质,预判未来的新趋势?在创业和投资中,如何去顺“哪些”势而为,避开险滩,抓住未来的机遇?这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话题。

 

过去五六年以来,与医疗服务相关的创业也好,投资也好,都非常热闹,话题此起彼伏,风口从移动医疗到医生集团,从民营医院到连锁经济,从AI医疗到健康保险,但不管哪个话题,最后在谈到商业落地、盈利模式的时候,就回避不了“现实很骨感”的落寞。


比如互联网医疗的商业落地,咱最开始卖的是医生的出诊费(加号业务)和碎片化时间(问诊业务),但问题在于好医生们的碎片时间并不多。后来,转到帮着卖药。


那卖药未来有没有希望呢?医保局的价格谈判,连创新药的药价都砍到“全球最低价”了,那今后卖药这个产业链环节,我估计大概率是剩下搬箱子的工作价值。最近比较热的落地,是帮着保险公司卖保险,现在很多互联网医疗都开始卖保险,这是一个很有前景和想象空间的商业落地场景,我觉得非常好。


但需要考虑,医疗平台上的C端人群大多是带病人群,虽然有强烈的购买保险的意愿,但“久病成良医”之下,这些客户普遍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是不是保险公司眼中的“长期优质客户”?这个问题不解决好,这个业务可能长不了。

 

咱们来看看这个图:国家医保局自2018年5月成立以来,先后与药企进行了三次带量采购的药价谈判,连续三次“狠狠地”砍价。先是仿制药被大幅砍价,第三次谈判将创新药也砍成了“全球最低价”,最后一次药价谈判的央视视频,还让谈判双方也都成了小网红。

 

医保局“带量采购”进程:


  • 2018年9月第一次谈判:17种药品均降幅56.7%

  • 2018年12月第二次谈判:25种药品均降幅52%

  • 2019年11月第三次谈判:97种药品均降幅60.7%,进口药砍至全球最低价

 

以前呢,创新药品类,是医疗投资所有赛道中最热的,没有之一!可最近投资圈里的讨论,都是“医保没钱了、阻碍创新、今后还能不能投资创新药”这类话题。延伸出去,医疗器械、医疗服务还能不能投?大家都在思考,虽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空间大、有红利。但作为最大的支付方,医保局控费意图已经非常坚决不可抗拒。那未来的投资机遇,到底在哪里?

 

联想之星从事医疗投资已有十余年,投资了近百个项目,不少项目发展得还不错,也涌出了开拓药业、燃石医学等不少明星项目,给我们带来的丰厚的回报。在医疗健康领域,我们有点特别,就是投资布局的赛道较多,包括创新药、基因技术、医疗器械、AI医疗、基层医疗、保险支付等多个高潜力赛道。


通过这些年投资这么多的初创企业,同时帮助这些企业成长,我们也有不少收获和感悟。今天,就主要围绕三个关键词:急、快、赋能,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这个时点对未来的看法,和投资的信心。希望通过把复杂问题梳理出简单逻辑,帮助大家在创业道路上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商业落地和业务模式。

 

急:关乎“国泰民安”,医疗支出必须提效


为什么现在医保政策出台这么快、力度这么大,而且砍价这么不留余地?这与医保费用比较窘迫有关。老龄化对有限的医保资源,已然构成严峻压力。

 

2.jpg


3.jpg


上面左图显示,我国社保和医疗支出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持续攀升;同时右图显示,中国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人均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医保面临严峻压力。以前以药养医,药价很高,造成大量的低效和浪费。现在医保局作为最大的支付方,现在都已经负担不起了,未来咋办?所以肯定是要砍药价,而且是狠狠地砍价。

 

砍价这么狠,合理吗?给大家简单看个别国的数据,感受下。在美国,仿制药以20%多的支出金额占比,解决了近90%的处方药用药需求,由此节省了大量医疗费用,这叫效率。而中国,仿制药占用了约90%的支出占比。


那么不难理解,医改,肯定是首先要解决药品的供应效率问题。有限的医疗支出资源,需要更高的保障效率。当然之后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比如砍完药价,药厂没有用以创新的钱了,医院、医生的收入如何保障等问题。一步步解决。我对医保局的砍价,是举双手赞成的。只有这样,医疗健康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的基础。

 

最近两年大家能普遍感觉到,医改政策出台快、力度大、发力点准,所谓“快、准、狠”!为啥?不仅因为问题很明显,更因为医疗与医保是关乎“民安”和“国泰”的问题。咱们看问题,如果格局更高一点,就有机会看的更清楚一点。咱们上升到国家层面来看,老龄化趋势加速,住房开支、教育开支、医疗开支是家庭的三大刚性支出,会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和国家未来整体发展。


前两块支出,经历了房价高涨和教育开支坑爹之后,大家都是深有痛感。而第三块支出,在跨入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已经成为家庭的一个隐忧。


如果这个社会,不能提供一套经济合理的医疗服务,不能给家庭一个放心的“医疗支出预期”,那就不仅是就医满意度、医患冲突、老人上街等问题了,肯定会影响居民的长期信心,进而加大养老储蓄减少消费,最终影响消费行为。小康社会,不安康了。


所以,这么来看,医保局的砍价这么狠、医改政策这么“急”,就好理解了。也不要心存侥幸了,这是关乎国泰民安的大事,不是医疗健康产业的“小事”。理解这一层,就会对未来政策趋势、产业演进趋势,有一个基本认知。

 

快:医疗行业发展由“慢”转“快”,踩好节奏是关键


既然“急”,之前行业各种风口不断、投入也不小,那为什么商业落地那么不如预期,创业企业的价值成长这么缓慢?


很多人解释说,因为医疗本身就是一个慢行业,需要耐心。但五年多了,风险资本付出的投入耐心也不小了。未来还这么慢的话,凭啥继续吸引风险资本的投入呢?在新形势下,创业公司,又如何讲述融资故事呢?


我分享一下我们的分析和思考,解释之前为什么“慢”,未来为什么会变“快”。


4.jpg


上图是我们在2016年7月联想之星WILL大会上讲的,六七百人参加的一个大会。当时是移动医疗热潮,大家对爆发性成长的预期热情高涨。我们就用这张图,分析说因为掣肘性因素的强大,这个行业起步阶段会较慢,不会一上来就呈爆发态势,资本也好、创业者也好,都要有耐心。


主要理由,是从产业变化的驱动力结构去分析,归纳出医疗行业的生态基本面,是复杂性博弈:大三甲、大主任、大药械、大社保“四大家族”占用了大量资源;同时存在四大短板:缺信息流通、缺中坚医生、缺利益机制、缺支付力量。

 

基于驱动力结构的分析,结合产业演进规律的认识,我们当时提出来,医疗行业的发展节奏,如下图,会明显呈现三个阶段,一是链接与赋能期,二是交易和粘结期,三是新生态成形期。现在三年多时间过去了,在医改的强力推进之下,行业出现了“拐点性”变化。现在可以说第一阶段的慢医疗,将切换到第二阶段的快医疗,进入由慢到快的阶段,大家需要踩好节奏。

 

5.jpg

 

第一个阶段不好预测有多快,因为这与新医改的赋能有很大关系。赋能效果好,进程就快,反之就慢。今年最大的变量就是政策出台快、力度大。医保局的“狠狠砍价”、医改政策的“快、准、狠”,从这些变化看,政策这个变量,明显成为行业最积极的一个驱动因素。因此,对于行业的未来趋势,我是充满正能量的信心的。


而节奏,也不用过度担心“慢医疗”而犹犹豫豫,政策不确定因素一旦释放,我们就将面临确定性的未来。强力政策叠加资源建设,将促使这个行业的变化节奏由慢步进入快跑,进入交易和粘结期。

 

赋能:“以服务养医”的价值链新势力亟待建立


既然因为不得不变而“急”,也因为政策变化驱动产业变局形成突破而变“快”,那下一步,就是考虑如何借势。今天一开场,我就提到了如何“顺势而为”?我们把价值链打开看一下,看看哪些是顺势,哪些是逆势。

 

6.jpg

 

过去争辩比较多的是两种思维:供给侧思维是以医生为中心,需求侧思维是以患者为中心。曾经的互联网医疗,说过颠覆医生医院等豪言壮语,就是比较典型的需求侧思维。


相信经过这些年的商业实践,大家现在已经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医疗问题核心是供给侧问题,而不是需求侧问题。

 

发现供给侧价值链里面的重要稀缺性所在,就能知道未来的“新势力”容易在哪儿产生。供给侧的核心制约因素,是在于医疗服务资源(产能与效率)的短缺,所以供给侧思维中有一个核心商业要素,就如何是提高医生积极性,以这个思维去指导商业思考和预判未来政策走向,会有大概率的胜算。

 

供给侧有三个“新势力”:产品资源、支付资源、医疗服务资源。产品资源就是器械、设备等,这个处在分化的第一线。

 

7.jpg

 

仿制的药品、器械、耗材:这是量价齐跌的市场。价钱方面,一刀砍下来,采购价就到了底部。量方面,医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给你开那么多药,医保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报销。这是一个减量市场。日本也曾因为面临老龄化问题开始渐进式下调药价,大概从1995年到2010年,药厂从一千五六百家减少到三百家,仅剩20%的药厂。中国现在仿制性质的药械厂家有七千多家,我觉得中国的厂家数量缩减速度只会比日本更快,一半的时间都用不了。

 

创新药与基因技术:不用再多争辩,“全球最低价”应该会是一个常态,因为我们有14亿人口和一家独大的采购机制——医保,决定了中国是以价换量的增量市场,海外巨头如阿斯利康等公司都认同这个逻辑,所以非常识相地做出了配合的姿态。


研发开支巨大的创新药价格都那么低,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看,是挺好的好事。中国的创新药企,大都是创业企业,没有商业销售的品牌和资源。创新药要上市进入市场,除了要翻过产品研发关,还得翻过市场销售关,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必然是要在市场开拓上付出大量营销费用。


现在好了,有了带量采购,这笔营销费用就省大了,切入市场就容易多了。任何一个市场,如果价值传递关系中消耗性阻力突然变小,都是一大利好,有可能促进爆发性增长的到来。创新药市场也不例外,当然,前提是你做的,的确是“真创新”的创新药。

 

海外市场:“made in China”的故事,不仅会发生在服装、五金机械、家用电器、智能手机,甚至互联网等经历过严酷竞争的市场化行业。我们完全可以期待,经历过严酷竞争和淘汰,这种产品跨向海外的故事,也将同样发生在中国的医药和器械产业。


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面临老龄化趋势,各国都需要采购低价药品,中国制造的药品也能走向海外市场。其实,这个故事已经开始发生了,只不过规模还比较小而已。

 

再看我们的支付资源,如何赋能支付资源,其中大有文章可做。今天各种卖保险的就是赋能支付资源,刚才说的逆向选择问题如果处理好,能帮助企业定位,助力商业成长。

 

8.jpg

 

赋能于医保控费:信息化、DRGs……有很多文章可做,你为国效力,保证百姓最大的钱袋子,就能保住未来。

 

商保新产品的崛起:健康险、长护险、带病保险……这些保险在2019年都很热,虽然面临可能会赔穿的问题,但毫无疑问这是大趋势,是值得培养的新兴势力,赋能于它,哪怕中间有曲折,最终会有收获。

 

多种流量资源的开发与变现:这是C端的,互联网医疗有很多的流量资源,但拼流量资源可能要和腾讯、阿里、头条、美团等互联网流量大户公司去拼,如何找到自己的细分定位是很重要的。此时从头新做一个流量池子,获客成本相当高,对创业公司而言,这不太现实。

 

最后一个新势力,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新势力,就是医疗服务资源。这里面可做的文章更多,落地性更强,不会离钱那么远。

 

我们说的支付变革,赋能未来新势力,支付资源、产品资源两块都是支付力量,一个与成本有关,另一个与我们直接的增量有关,二者都要赋能最核心的医疗服务资源。

 

怎么赋能?大批互联网医疗企业把药、医生、保险相关业务全做了,我感觉像是“造城运动”,什么都做,这是非常累的。以前是因为各类基础设施还没有起来,但现在边界条件开始具备了,企业就应该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做聚焦、做长轴,策略上不要什么都自己做,与别人合纵连横,会更好一些。

 

9.jpg

 

分级诊疗与医术下沉:分级诊疗大家强调的比较多,分级诊疗尤其要关注医术下沉。不是看好疑难杂症才显得你伟大,你把好的医生医术和好的产品拉到下级医院,提高基本保障的可及性和诊疗效率,贡献也是很大的。

 

分层诊疗与商保结合:满足高专业性、消费升级性的医疗服务需求。所谓分层是什么?医疗资源是有区域的高地,具有传递式的传动机制,它的内在规律是从高度发达城市,也就是医疗资源的密集地,向次密集地再到中等密集地,最后到农村传动。


那么分层诊疗怎么满足需求?一方面可以分成市场层级建设医疗服务资源,另外要把医生积极性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以药养医不行了,效率太低,一定要以服务养医,旗帜鲜明地喊出这个口号,然后帮助医生与医疗机构,这样才能够最终帮助到患者!没有医生的积极性,哪来患者的满意度?

 

远程科技与智能技术:各种技术要结合起来,赋能于医生的能力,提高医生的合理收入,这样才把真正撬动支付这个力量。

 

最后留一句话与大家共同思考,赌“气温”还是赌“气候”?啥区别?

 

我经常说,在一个滚雪球式的长线市场趋势下,不管创业还是投资,我们大概率是看不清楚三个星期以后的“气温”的,但是我们能看清楚三个月以后的“气候”。不确定性是“气温”,确定性是“气候”。医疗健康这个产业的递进式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那我们是赌“气温”,还是赌“气候”?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