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疗的未来:大数据共享或将成为填补医疗鸿沟的关键

作者:刘东 2016-12-15 12:49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1.jpg


2016年12月12日,由世界银行集团旗下国际金融公司IFC主办的中国创新论坛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此次论坛汇集了资深科创圈投资人、企业家及高管,共同交流新兴技术及其市场机遇,并探讨了风险投资如何推动中国创投圈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话题。在“数字医疗的未来”讨论环节中,长岭资本的创始合伙人蒋晓冬先生作为主持人,与医联网首席执行官王仕锐、零氪科技首席执行官张天泽、软银中国资本管理合伙人华平、杏仁医生首席执行官沈扬,就医疗领域中蕴藏着的大量机会进行了讨论。


医生对于投资方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机会


蒋晓冬:感谢IFC和SVB(硅谷银行)给我们创造这样的机会,能请到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中创业和投资界的标志性人物来这里做访谈。


给几位嘉宾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当时讲我们大家的愿景都是想利用互联网改变中国医疗的现状,而改善医患关系,首先要改变中国医生的工作和生存状态。现在实际的情况是,中国有全世界约18%的人口,但在重大疾病领域,比如肿瘤病人、肺癌和胃肠肿瘤,占了全世界40%,帕金森病人占了世界的50%,不仅人口多,疾病也非常高发。现在六个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只有一个去当医生的,我们面临这样一个严重失衡的状态,互联网在改变医生生存和工作的状态上到底能做什么? 从你们过去这几年的积累来看,到底是什么在发生改变,让你们觉得需要重新定义医生与医疗服务的模式和关系?


王仕锐:中国和美国医生的待遇,反差是巨大的。我们中国的医生,在整个教育、技能层面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的待遇与在社会上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我回国创业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突然发现国家政策开始松绑,国家开始有多点职业。这让我嗅到一点市场经济的味道。而且资本在2014年后半年在医疗方面投入非常大,在半年的时间,一下增加了将近一千个医疗公司。但是真正掌握中国医疗资源的,还是那些三甲医院,这些医生即便不是政府的员工,他还是这些医院的员工,医院对他们的管控还是非常强大的。医院在我们看来,是整个中国真正的线下流量的入口,医院的筛选体系是最好用的。但是所有的公司面临一个问题,要不要把传统利益一下子打破,能不能共生,有没有一个共生的机制,清晰之后再一起去发展未来。


沈扬:从2014年2015年开始,我看到很多面对医生的APP出来了。作为医生的职业伙伴,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每一个医生实现一个更好的职业未来。市场化医疗,四个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医院、商业保险、医生、产业链。而在医院那块儿,我们都知道,政府一些鼓励政策都出来了,社会保险现在可以抵扣你的税。医生这块儿,到今天为止,政府已经发布了118个有关的政策。最新的政策是10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医生在自己所在省份办过多点执业,到别的地方就不需要再办了。所以未来的改造,顺着医改方向。医生对投资方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因为我如果把这四个角色拿出来,医生在整个医疗的GDP占比最少,但是毕竟这是一个服务行业,全世界医生的占比是比较大的,将来可能是最大的,私人医生能帮到老百姓也能帮助医生真的改造中国医疗。


利用新技术填平医疗鸿沟,最大挑战和机遇在大数据共享


蒋晓冬:第二个问题,新的医疗技术的发展包括新的生物技术、治疗技术、检测技术还有生物经济学等等。请你们两位讲讲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在未来若干年中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都觉得未来是AI的风口,还是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真正能被改变的东西?


张天泽:用新的数据和新的技术能解决临床和医学什么问题,从这个问题出发并且被这个问题检查,这时候这个新技术才真的有意义,或者说值得被推动,但是有一些挑战。临床数据的困难,如何帮助医院做临床。我们跟华西有最好的合作,接近600个肿瘤中心,一天有30多万页文档,我们加工成数据。我们在尝试能不能用AI和人工,把几千块的变成平易近人的,这是我们第一个出发点,目前我们已经合作和服务了中国最大的跨学科中心的课题。第二个就是诊断,今年我们会放出来更多的功能,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愈后并发症,能够让老医生的经验新医生也能继承。


华平:他们三个都是在做移动医疗,我们关注到很多的是技术对未来医疗有很大的冲击,例如移动的技术、云平台、IC技术,我们要让这些技术产生的产品非常小,要钻到你脑袋里去,这也很重要。我们一直在关注经济技术,它是一个巨大的入口,可以把精准医疗等这些技术提升起来,我们也投了很这样的多公司。当然刚才讲的还是AI,也稍微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看法。如果看整个层面哪两个系统是最复杂的,一个是经济,第二个就是人,所以把这么复杂的一个系统真正智能化,我相信一定有巨大的空间,当然也要一步一步来走。这里最大的挑战是数据本身,要有一个很大的数据积累,再去发挥,并从政策层面,从法规层面,能做到一个很好的保护,把数据共享出来。


中国医疗最大挑战是在基层和农村,怎么样利用技术把这个医疗的鸿沟填平。一个公司他把他的平台从三甲一直铺到地级市、县级市,甚至一直铺到农村,我觉得很不错。如果我们能产生社会价值,包括投资的价值,这个是让我最感动的事。我相信,只要给社会价值,对我们投资人也会有一个很好的回报。


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要从内向外解决供给问题


互联网医疗在最近是非常热的话题,整个可以分为墙外运作和墙内运作,很多的互联网公司是打外围的,很少有真正切入到医疗最主要的里面去,比如说公立医院,它拥有大数据,拥有医生,他们也采取医疗+互联网做一些平台,把自己的大数据应用上去。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你们对这类平台是怎么看的?


王仕锐:为什么我们能跟手机QQ,包括马上跟阿里、腾讯进行全面的合作,是因为我们是真正的墙内的人。我们这家公司其实是一家B2B的公司,是把所有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做连接,我们有认真的签约了4万个合作的医生,帮我们去线下开药、面诊,叫多点职业。还有5000家诊疗机构,分别是私立医院、县医院和乡镇卫生的服务中心,一起来连接。我们把这5000家医疗机构当做我们筛选的连接点,把他们当做精准的患者流量的入口。我们提倡的是,如果你真的要做医疗公司,你要搞清楚什么叫医疗,什么叫健康,这是我们的观点。


张天泽:因为医疗行业所存在的挑战,一部分是供需配置不合理造成的,但是很多医疗行业像肿瘤是因为供给不足造成的,所以这方面我们的想法是从内到外,强化更多的供给,才能拿出来配置,如果只是用市场平台配置的话,只有利于有钱人看病,没有解决医疗行业的问题,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人被治疗,所以我更倾向于从内向外解决供给问题。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