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术机器人如何再下一城?关键在于获取医生信任

作者:动脉网 2018-12-28 14:42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医疗健康开始进入“智能时代”。智能时代能够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同时解决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落地却还有诸多壁垒。

 

以AI为例,如何获得认证、落地临床成为了最大的难题。而云计算、大数据也同样面临着数据安全问题。在手术机器人方面,在2018年,多款国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获批,我国也有领先世界的骨科和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多款产品上市之时,手术机器人下一阶段将会如何发展?

 

医疗智能时代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在2018年年末之际,2019伊始之际。“AI+云+医疗大数据&医疗器械研讨峰会”在中关村智友天使学院举行,探讨AI/RT、云服务颠覆性技术医疗应用,大数据安全与共享、医工融合转化难点、产业投热点、新技术产品CFDA认证等难题。

 

峰会邀请了来自北京市科委、海淀区政府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院士,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徐波,中国康复辅具中心、北京市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主任樊瑜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智友天使学院院长王田苗等高校院所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张福春,中日友好医院医务处主任卢清军等医院及行业协会代表。

 

值得一提的,除了在医院以及科研代表以外,峰会还邀请了包括阿里健康、美敦力、天智航、百度风投、软银中国、明势资本、中电健康产业基金等企业和投资机构代表。

 

王老师.jpg

王田苗教授在论坛现场发表演讲


专家看AI落地难点,问题在于AI还不够AI

 

2018年可以说是AI全面拉开医院落地之年,来自动脉网数据库的数据显示,目前人工智能肺结节筛查产品已经全面进入落地医院环节,头部人工智能企业日均检查量已经超过 10 万例。

 

但是头部企业的合作医院数量大多在百家级别,大多都是在三甲医院阶段,还未能实现全面铺开。截止目前,也尚未有一家国内AI企业获得CFDA认证的三类器械认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智友天使学院院长王田苗就说道:“AI+医疗器械诊断时医疗器械创新的一大趋势。有的AI的准确率已经可以达到90%以上,但是始终存在假阳性问题,这是全世界都面临的技术瓶颈。现在AI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二是厘清责任主体的问题,这方面无论国内国外都还在探索,也就决定了目前AI可以作为筛查的工具,但是作为直接的诊断工具还有挑战。”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院士也指出:“虽然人工智能比起人脑学习了大量样本,但是人工智能在鲁棒性、功耗、推广性、可解释性上无法与人类匹敌。加上我国的医疗人工智能还有一个先天不足,就是有大量的低质量数据。所以从根本技术上,AI还有很多要提升的地方,才能获得医护人员认可。”

 

张钹院士也指出:“目前AI落地的成熟应用,除了少数的手术机器人以外几乎没有,关键问题在于医疗健康的特殊性,需要从四个方面建立好生态,共同推动医疗健康的发展。第一是政策体制,第二涉及到科学研究,第三涉及到技术转化,第四涉及到产业格局。”

 

在高峰论坛现场,也有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阜外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走在医工结合的领先的医院代表表达了对AI落地的看法,对于医院方,无法信任的AI的原因还是在于准确性问题。

 

把AI阻拦在医院之外的,不是对机器固有的偏见,而是要突破的技术瓶颈。让AI更智能,才能成为医护人员的诊断助手。


张钹教授.jpg

 张钹院士在AI+云+医疗大数据&医疗器械研讨峰会”发表演讲


手术机器人扬帆之际,该往何处起航


除了AI是医疗器械创新的一大方向,手术机器人也同样值得关注。手术机器人有着更高的技术壁垒和要求,代表着医工结合的高地。从2005年到2016年以来,医疗手术机器人的台套数的手术案例从2.5万一直增长到100万例。曾经达芬奇机器人一枝独秀,而现在多款国产神经外科机器人获批,在骨科手术上,天智航推出了天玑® 世界首台创伤及脊柱骨科手术机器人。

 

在机器人产业界,有着“南湘北苗”的美誉,他们都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导师,“南湘”指的是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而“北苗”正式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王田苗教授。

 

王田苗教授认为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有明显的三个趋势,一是体外诊断的高速增长,二是生物材料的耗材和植入;而第三就是医疗机器人。目前手术机器人目前已经在骨科、神经外科、腹腔、血管介入和胶囊等科室实现商业化落地。

 

而在未来,医疗机器人将要走向何方?王田苗教授指出了医疗机器人的本质和趋势:“医疗机器人的趋势其实就是预测精准,远程和康复。整个在使用机器人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围绕着病人的痛点和医生在手术使用过程的障碍,来对高频的难度比较大的进行机械化或者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所形成的。这方面强有力的技术推动就是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还有3D打印技术。”

 

在现场,相关专家也提出了针对医疗机器人落地的支付问题的解决思路。例如天智航的机器人,每台造价2000万,大多数医院都无法负担。而天智航和北京海淀医院合作引进的模式,值得思考。由海淀区政府支持购进设备,而医院每做一笔手术收取手术服务费。这对促进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最后,王田苗教授表示:“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依然把机器人定位在一个工具,它仅仅是一个医生的辅助,并不是想替代医生。它会把重复、精准,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是一个时代,因为机器人它所面临的材料、感知和人工智能,将会对很多的医疗器械进行重新的融合、重新的集成,派生出新的治疗工具。”

 

在会议的现场还有投资人分析了医疗器械投资热点。软银中国合伙人刘缨表示软银中国投资方向更看好有着重大技术突破的产品以及能够解决基层医疗需求的器械产品。乾瞻资本合伙人朱家风则表示在药品迎来估值重构时代,器械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