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讯通依托基层家庭医生辅助签约系统,已形成4000多个线上“微诊所”丨基层案例

作者:刘宗宇 2017-05-09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2017年,动脉网策划了以“向下的力量——寻找中国基层医疗最佳实践案例”为主题的案例征集活动。5月17日、18日,将在成都举办由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主办,动脉网、蛋壳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基层医疗创新实践论坛”,面向全产业征集“中国基层医疗最佳实践案例”,围绕《2017中国基层医疗创新实践报告》发布,从产业政策、技术演进、商业模式、产业合作等角度探讨基层医疗产业发展趋势,分享优秀的基层医疗实践案例。


大图.jpg


在以分级分诊、家庭医生、医养结合等为代表的国家新医改政策版图上,在2030年健康中国规划中,基层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同时,基层也是中国医疗体系最为薄弱的地方,表现出来不仅是缺乏设备和条件,更重要的是以全科医生为代表的基层合格医疗人才的短缺。


医讯通创始人蔡俊放先生和他的团队,长期以来扎根基层谋发展,经过近8年的努力,在不断的实践、试错、各方沟通过程中,发展出了以“微诊所”为操作单元,通过“家庭医生”辅助系统进行电子化签约及实现签约后服务的新模式,主要针对基层慢性病的管理和防治,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实际的商业化产品。


动脉网(微信号:vcbeat)采访了蔡俊放,下面来听一听他对基层互联网医疗创业的经验和感触。

 

应用信息技术缓解医患矛盾


医讯通始于2010年,当时社会医患矛盾突出,政府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促进医改,缓解医患矛盾。为此,医讯通与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政府的主导下,利用短信服务参与到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并且还成为了河南省五大医疗信息化中心之一:医患沟通中心,这就是医讯通平台的最早的雏形。

 

作为河南省卫计委官方立项的项目,在政府的支持下,医讯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短短一年就获得了16万注册医务人员,医生发布的博文有近50万篇,咨询服务更是秒回。

 

医讯通最初主要通过轻问诊、医生发表文章等方式加强医患沟通互动。虽然拥有了河南大量的医生资源,但是如何将医生资源更好的利用,商业模式如何产生,是医讯通获得初期发展后重点考虑的问题。

 

微诊所搭建医疗闭环


医讯通团队一直坚持认为,医改无论怎么进行,医生都是最主要的因素。那么,搭建起医疗闭环,将医讯通拥有的庞大医生资源有效地组织利用起来,在平台上提供更多的服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轻问诊上,是医讯通的唯一方向。

 

为达到医疗闭环的目的,2014年,医讯通创造性的提出了微诊所的概念,将医院内部的生态系统移植到医讯通平台上。微诊所参考了医院内医生团队的组建方法,设立了所长和成员的角色。所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高、中、低不同级别的医生,进行工作分配、患者分配,还可以根据需要,组织跨地域、跨专业的医生组成一个多学科多地区服务的团队。微诊所所长还可以依托平台,按照医讯通平台设立的服务流程和管理规范进行收益获取和利益分配。

 

基于微诊所模式,2014年,医讯通获得了专业基金的A轮投资,对医讯通而言,除了获得资金的支持,还得到了基金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专家的指导,以及他们在这个医疗健康领域的产业资源,对于医讯通的成长来说弥足珍贵。

 

在资本支持下,医讯通迅速整合了一批河南省线下医院、药企等资源,在微诊所上实现了电子处方,检查、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手术联络等服务的闭环,微诊所之间实现了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上下转诊。

 

微诊所模式激发了医生的积极性,电子处方单、转诊单、检查单三单在微诊所的流转量逐渐攀升。2016年的上半年医讯通完成医疗服务闭环后,激活了原有的部分医生,形成了4000个左右的微诊所,活跃的医生有1万多名。

 

参与基层家庭医生签约及后续服务


随着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代表的新医改向纵深发展,医讯通平台运作优势和整合在线上的丰富的医疗资源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医讯通在微诊所团队服务模式基础上,迅速、针对性开发了家庭医生辅助系统,并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辅助政府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及后续服务的工作。

 

家庭医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慢病患者,企业如何参与其中,做好慢病预防和控制的同时并获得收入呢?在谈到这些问题时,蔡俊放先讲述了医改的核心,讲述了慢病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

 

我们知道最早的疾病谱都是感染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所以整个医疗体系的建设主要是以医院为中心,以治疗为中心。这就是现行的体制,而产业链的搭建也是围绕这个体制,开发各种治疗产品,开发药物,手术器械等,通过供应链条进入到医院。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15年,人预期寿命延长5年,按此计算到了2050年人的预期寿命要接近110-120岁。在发达国家,除预期寿命外,大家更关注的是健康寿命,比如北京人均寿命81岁,但是北京人的健康寿命只有59岁左右,慢病状态有22年之久。但是在日本这些发达的国家,健康寿命与预期寿命差距,仅有8到10年。

 

一方面是平均寿命延长,非健康寿命也变长,另一方面更大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医疗体制不适应这种老龄化的变化。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中国的现状是每年1000万死亡人群中,80%是死于慢病,医疗费用的75%到80%用于慢病。这是国家不可承受之重,所以医疗体制的改革,就是要改变现在以医院为中心、以治疗为中心,转变到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结合,统一针对慢病进行管理和防治。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发挥家庭医生作用。

 

这样的防控体系只能建在基层,医讯通慢病管理体系是建起一个遍布于基层的服务网络。基层医生通过医讯通“微诊所”组成团队,实现了县乡村一体化,建立区域医疗服务体系,为患者建立慢病管理信息,提供健康评估、治疗评估、指导、咨询;在专家的指导下,为患者建立有效的教育和依从性管理的模式。当患者病情变化,基层医生不能处理或需要指导时,可以通过微诊所向其他医生请求指导,必要时还可进行实时互联及高清视频获得清晰、快速的医生远程指导。如果患者病情需要医疗服务,基层医生还可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合作医院检查、快速转诊、电子处方等医疗信息服务。

 

医讯通的收入模式


建立慢病防治体系都是政府应该做的,医讯通作为一个商业公司参与其中,商业模式在哪?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哪儿?如果打破医院治疗为中心,通过这个体系如何盈利呢?

 

首先,医讯通对患者是有选择的。目前选择了肝炎、肿瘤术后康复、慢阻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高血压及其并发症这五大类慢病作为目标。我们知道,仅河南省高血压的患病人数就有2500万人。在这个人群中,医讯通又把基层慢病患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经济条件比较好,受教育程度较好的人,他了解疾病后,可以按照医生的引导尽快进行检查治疗,愿意自费,这类人群一般有1/3,是主要针对的人群。第二类是贫困人口,是配合政府做的,医讯通负责提供服务,河南省扶贫基金会和政府共同负担贫困人口能够得到有效治疗所产生的费用。第三类非常依赖于医保、新农合,自费意愿低,这部分人群医讯通暂时放在后一步解决,目前仅解决两端的人。

 

至于商业模式,医讯通目前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服务网络,把应该得到服务的而没有得到的服务,也就是增量服务提供给医疗主体,从医疗主体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效益中分成。

 

蔡俊放认为要想做好慢病管理,各方共赢,一定要基于建立一个新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一个开放于社会和产业的体系,医讯通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往往一些线上问诊的企业,谈到营收时都三缄其口。但是基于医讯通清晰的商业模式,在回答动脉网这个问题时,蔡俊放敢说:“医讯通在微诊所上线几个月后,一共实现了5000多万的交易,都是医生提供医疗服务而产生的,同时医生也受益匪浅。数据显示,村、乡一级的医生,通过微诊所提供医疗服务,实现了30%~50%的收入提升。”

 

2017年方向,区域慢病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


目前,医讯通正在借助区域慢病管理中心这个实体模式与当地政府签约,并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省及县域卫生、民政、人社、财政等各职能部门,及动员社会资源参与,建立区域的慢性病防治和管理体系。

 

区域慢病管理中心是从法律上、组织上固化区域项目的常设机构。在区域慢病管理中心框架下,将利用“医讯通”运作管理优势,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效能,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各司其责和监管有序的组织形式。

 

目前,医讯通正在寻求新一轮融资,主要用于2017年18个县域的拓展,以及在医讯通积累的大量医疗数据的基础上,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突破,完成智能诊断、智能培训的产品设计,辅助基层医生提高水平。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