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群访谈之曾强: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更大的健康收益!

作者:动脉网 2016-02-14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曾强图片


曾 强    解放军总医院


曾强主任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是老年心血管内科专业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老年医学、健康管理专家。曾强主任从2005年开始从事健康管理,率先提出了“三个战略转变”。他是我国涉入健康管理“最早的那一批”,也是健康管理行业中国模式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以下是曾强主任做客vb群访谈的文字精华整理,供君一阅!


尽管健康管理这一概念在东西方还是没有达到一个非常一致的共识,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是通过我们对管理对象健康信息的采集、评估而后制订方案进行干预,通过体检发现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通过生活方式跟踪管理,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健康收益,它是一种维护健康的手段。


其中,我想特别强调,健康管理第一是维护健康、促进健康,第二是以最小的代价。我们之所以提出健康管理,是为了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更大的健康收益。


中国健康管理现状


在我国,健康管理发展历程已超过十年。目前来说,健康体检是健康管理的主要业务,但实际上健康体检等于不了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包括三个环节,信息的采集、评估和干预这三个过程,循环往复,促进健康。


体检不等于健康管理


体检仅仅是我们信息采集的一部分,但是在我国,什么时候健康体检开始火起来了?


据我考证中国最早的专业体检机构实际上是在2003年,一家民营体检机构。实际上,当时的背景国人经历非典之后,感到生命如此之脆弱,开始关注健康,我们开始寻找有没有能够早期预防像SARS这种恶性疾病的方法呢?体检就从这时开始受到大家关注和重视。


到2005年,大量的公立医院体检中心的开办使我国的体检行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期。2014年,我国以健康体检中心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机构,已近万家,年服务量已经达到3亿多人次,从业人员几十万人。


所以,从规模和服务数量来说,我国已经都是走到世界第一位了,但是在质量和人均覆盖率上来说,我们还是有差距的。可以说,从2003年开始办体检中心到2007年各种健康管理学会、协会的成立,包括政府和民众开始关注体检,使得我国的健康管理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开始关注学科建设等等。


发展目标与重点


临危受命 流泪又流汗


我是2005年开始从事健康管理的。当时医院要成立体检中心,医院多数人都不明白体检中心是怎么回事。当时,院长问我愿不愿意尝试这个事情。


我是老年心血管专业,而且在美国期间,我发现美国对疾病预防的投入比我们要大,而且很关注日常生活方式的管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有前景的事业。当时院里很多领导包括我的导师都劝我不要去干那个事,后来看我决心已定,就说那你去吧,觉得不行就回来。


我当时想,还回得来吗?要做就要做好。


其实当年我当办体检中心的很多场景,至今经常在我脑海里浮现。


我刚办体检中心的时候,在庐山参加一个体检中心的会,原来大会并没有邀请我做发言,但是看我是来自301医院的就让我讲几句,于是我做一个30分钟的即兴发言,谈了谈当时的感受。


我说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不让我们的体检中心主任既流泪又流汗。什么意思?体检工作很辛苦,工作日体检,周末也在体检,有时候节假日也在体检,经常加班加点,给医院也创造了比较丰厚的价值,这是流汗;但当时对体检来说,没有一个明确的学科,不是一个学科就很难开展科学研究,没有课题也没有文章,到提职称、晋级的时候只能流泪。


三个转变 重视全程和个性化


所以我在做这个工作一年多以后,就提出在我们健康体检行业应该实现三个转变,即单纯经营型向学科性的转变,单纯健康体检向全面健康评估转变,由单纯体检向健康管理转变。


走到今天,我们很多人都是一块摸索,一块往前走。对于今天来说,我们已经到了有条件也应该做,全程健康管理服务,就是检前、检中、检后的,这也是发展的重点。


检前做什么?现在的健康教育唤起健康意识,让大家积极主动的体检,这都是检前;检中就是体检的全过程;检后服务就是慢病管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有病防,没病防危险因素,所以一定要做健康评估。


同时,还有一个重点,就是个性化的问题。


对我们国家的体检,有很多国内、国外的都说我们像一个工厂,进来以后走流程,一下检查很多项目。我觉得健康管理就是要强调个性化,个性化的体检也是我们今后要发展的方向。


在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和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的支持下,我们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试点工作。我们在西南医院,在解放军总医院,还有浙二院、武警总医院等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尽管现在做得不是很成熟,但这是一个方向。我希望大家能够花最少的钱,查到你更该查到的东西。所以综合起来说就是,我们检后服务和个性化的问题是我们目前的发展重点。


只治不防 越治越忙


传统的医疗健康都是以治病为核心,如何把健康为目的的理念引到中国?


实际上这个事我们一直都在做,我们一直在倡导要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但我们国家为什么还是以治病为中心多呢?严格说还是我们整体的医疗水平低。


说一个笑话,因为多年来我也是在做亚健康的研究工作,亚健康在学术界还有一些争议,但是我在国家“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期间都承担了国家级亚健康的课题,当时就老有人说,你看我们国家的亚健康人群比国外要少。为此还沾沾自喜。他们问为什么?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说我们医疗水平高,而是说我们国家患病病人群比例高,亚健康毕竟不是一个疾病状况,就是说我们有很多医疗基本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大家对维护健康治未病的健康就没有显得那么迫切。


而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前些年以代谢疾病包括肥胖、高血压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为此,他们就实行了全民健康计划,去年美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出现拐点。


通过健康体检、健康维护,生活方式的管理使民众健康已经得到了好处,这促进人们开始接受这个概念。


有那么一句话,“只治不防,越治越忙”。我们都知道,现在讲防病的医生越来越多,胡大一老师他在我们国家是放支架、放导管做得最棒的,但是他已经从不止十年前就开始强调健康教育、健康防预。为什么?他说我就是放支架怎么放也救不过来这么多冠心病患者,还不如说我多让大家不得冠心病。所以说这这就是为什么医学大家都在谈,应该从源头上开始堵,而不是到后面再开始治。


我们国家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不够,两个原因,我看一个是整个医疗水平低,大家基本人口多,第二个还是理念。


理念很重要 流程须规范


很多老百姓听到健康管理就意味是骗钱的,如何改变这种困局,老百姓又如何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


在我们中国多数人对健康管理到底内涵是什么不是很清楚,于是有一些不良商家打着健康管理的旗号就去骗老百姓的钱,比如说原来最早的在大街上搞一个仪器给人测个血压,然后就说你血液黏,旁边就卖保健品了。现在把就是披着健康管理的外衣,把健康管理当成垃圾筐,什么都往里装,这种情况的确该管了。其实不管是保健品还是功能食品的服用,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个治未病的概念。


但是关键是如何正规的去做这个事。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医院的专业体检机构里,我们检后服务目前无法收费。就是说,查体没问题,但是针对管理没法收费,所以说,很多管理都放到民营、私人机构去做这些事情。


我不是说民营体检机构做得不好,我是觉得民营体检机构最大的优势在于检后管理,他们不用受公立医院的红本、社会标准的限制,它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求定价,因为它是给国家纳税的。


但是毋庸置疑,我们国家最好的医疗资源还是在公立医院里,按说这些医生应该去做检后服务和健康管理工作,但是由于无法收费,这项服务就无法进行。


走出困境还需要依靠正规军


前些年的时候,正规的医学专家不耻做科普讲座,写科普文章。俗话说:正规军不来,土匪就横行了。比如说张悟本例子。你正规的专家不出来讲,那些非正规的人就出来讲,害了不少人。可喜的是现在很多医学大家出来讲科普。但是也有人说科普无用,如果你写一本科普著作,在学科评估里面可能连文章都顶不了,对以后自己晋级也没什么帮助。然而,一本好的科普书,对老百姓的健康维护贡献更大。


如何走出困境?我想还是要依靠正规军,就像现在很多大专家出来做健康教育一样,医院能够在发改委尽快把检后管理服务的收费标准解决,医院开展正规的检后服务,搞健康管理,老百姓得到正规的指导,那么就能够维护健康管理,那么现阶段老百姓需要如何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


第一要到正规的体检机构去查,把自己的问题搞清楚;


第二查出结果以后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第三就是不要随便轻信街上传的谣言;


第四要用合适你的技术和方法去维护健康。


健康管理&保险


健康管理主要目的还是省钱


我们国家健康管理发展得不是很好,很大问题就是跟保险结合得不好,我自己深有体会。当年我在美国留学期间,每年保险公司都花钱给我们做一次体检。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你要早查出问题,保险公司就可以省钱了。


我先带大家回顾一下健康管理是如何产生,现代健康管理最早的是上个世纪初,一战之后美国工业革命大发展,很多大企业招了很多工人,为了节省医疗费用就把整个医疗费用交给保险公司去做。那么保险公司如何才能够挣到钱?他就想,如果这些人不得病我是不是就挣钱了?他们就通过对工人生活方式的管理,比如说实施多运动、少抽烟等奖励措施。


而且在美国一旦得病花钱就多了,比如做一个普通的剖腹产手术,在中国有一两万块钱人民币就没问题了,但是在美国大概要三四万美金。所以健康管理的原动力还是为了省钱,当时保险公司也不是想为了促进健康,他是为了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健康收益。所以保险在健康管理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健康管理与保险结合


那么健康管理如何与保险结合?现在我们国家其实很多商业保险公司已经涉及了,比如说到我们医院来体检的很多都是商业险给他投的险。还有一些慢病险,我觉得保险公司也可以涉及。


在美国就有保险公司给用APP管理糖尿病的病人买保险支付,为什么?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本身控制不好就会引发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更大,医疗费用更高,如果我们把糖尿病控制好,我们就可以不让他得并发症,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不是就省钱了?所以在美国真正用保险公司做慢病管理的,目前我了解到的就是糖尿病管理。所以我建议在我们中国保险公司应该做两种险,一种是支付普通健康体检的险,另一种就是慢病险,原来有的恶病险,那种发病率都在万分之一或十万分之一,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慢病险,并发病的险,这个投的话还是应该有市场的。


包括对健康体检机构来说,也很愿意跟保险公司相结合,共同管理。因为保险公司毕竟不是医院,体检完全可以在体检中心完成,而检后管理在医生指导下,由保险公司完成,整个费用问题也解决了,人的问题也解决了,这是在国家替医院收费之前,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健康管理&医生


医生在健康管理方面能做更多


在美国,做健康管理的人跟我们概念不同,他们只做医生不做的事。而在中国很多医生不光仅仅是医生,同时也参加健康管理师的学习,所以相对于美国来讲,医生在健康管理方面就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像在我们研究院,我们就很注意对医生的培训,我们就想让我们的医生都成为健康管理医师,既有健康管理知识,又有医生的知识。其实我们早两年提倡的全科医生的培养,也是在往这方面靠,但是全科医生还不能等于健康管理医师,因为课程不一样,不过全科医生做健康管理医师有先天的优势。我们也希望国家在教育这一块对医生进行更多健康管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在防病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健康管理师需要具备医学背景


在这里我也想说一下健康管理师的问题,健康管理师在我们国家培训了多年,包括卫生部还一些别的部门也在培养。我觉得健康管理师,不一定是医生,但是最好有一个医学背景,不仅仅是一个医学爱好者。当然没有学医背景的可以做相关的辅助工作,但是如果是医院里去管病人,就会遇到很多困难。


健康管理&互联网


互联网医疗创业是一个方向


针对这个问题,我专门到百度公司去给他们做了分享。刚才我已经说了,健康管理的支撑,一个是信息化,一个是保险,保险的事已经过了,互联网为什么会有机会?我们知道,在医院里没有一个科室的检查项目能够比体检中心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多的。特别是当你做一个比较高端的体检,那么你可能产生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条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信息化的支撑,我们不可能把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总结。


为什么说互联网有机会呢?我们检后管理靠人管人是有限的,中国人又多,所以不靠工具管就没有办法进行。而我们的互联网,包括APP、短信服务、微信等等,可以使我们的管理对象之间增加联系,信息变得更加通畅。


互联网企业无非是做两块,最早的人是做体检软件,软件之后往前走了一步可以网上查询,最后网上查询还不够,可不可以网上咨询?再往后可穿戴硬件设备进来之后,我们能不能把设备、信息实时传输到我们后台进行管理?这些想法都是很好的,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实实在在的挣到钱了,所以很多公司都在烧钱投资,为什么会有人愿意投资?它表明的是一种方向。


互联网的机会是检后服务和院后服务


要从我们十几年从事健康管理理念来说,我觉得互联网机会应该在是检后服务和院后服务。


举个例子,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去做关节手术,手术做完了之后,手术是否成功手术本身其实只占了一部分,还有很大一块在于术后康复,但是医院床位都很紧张,不可能等你完全康复了,才让你走。


所以怎么才能让病人又能得到医生的指导,又不能占床呢?如果我们能利用APP,让医生和病人用视频在线互动,即使不在医院也能得到医生的指导,我想这个一定会有市场,


包括很多慢病管理,比如换了高血压、糖尿病的人,他在医院就诊后想进行咨询,如果我们通过手机APP,包括互联网、物联网手段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有些网站就是做的这个事,我给你医生咨询,我收一点点费用,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服务范围还是很有限的。


刚才我说了,在我们国家每年有超过三亿人在体检,真正享受这个的人可能不到一千万,所以前景非常大,互联网企业包括APP。但是在医院里有很多科室,不光是体检中心,那么它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比较浅层次的涉及医院服务就是改善流程、改善服务,但真正深层的医疗服务,医院不会轻易让你碰的。


有人就说移动医疗前景很难,因为不光是整个医院自己科室之间,医院医院之间这种壁垒都是非常强的。我们讲提互联互通提了这么多年,现在唯一实现的就是在北京三甲之间的化验不用再看化验单的,有的片子拍得不够清楚都要重查,还有一些特殊检查都也要重复检查。


如果我们能做一个整体的云平台信息卡,不管你到哪个医院,医生利用这张卡,就能知道你的信息,不再拿片子看,这个工作有没有人去做,包括我们的体检工作能不能互传互用,都是问题,当然很多事情不是企业能做的事情,应该是在国家层面。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你想在以后互联网服务里受益,更好的切入点是在检后和院后。


硬件物联网很有价值


APP的问题我也想讲一下,我觉得软件包括硬件物联网在我们中国的资源管理是很有价值的话。我说一句真实的话,可能不是很好听。为什么?这些可穿戴设备在我们中国显得比在欧美更重要,我们中国人普遍缺乏信仰,信仰的力量在我们中国很薄弱,它需要有物质去管才可以。比如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国家,人们有自己宗教信仰,为信仰他们会自觉自愿地做一些事情,比如自觉自愿的到点祈祷,依从性也比较好。但在中国,还是希望有个东西来管着。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用手机短信提醒体重管理。给测试者发个短信,告诉他每天吃的量多少,提醒他们做运动,就这么一个活动,发短信和不发的效果就有显著性差异。


这会给大家说一个笑话。这回在我成立了一个国家十二五亚健康课题里就有一个测量运动的工作,把“先进”的计步器给医护人员戴着,病人也戴着实际测量时,我们发现问题了,就是我们抽血的护士坐了一上午,一步都没走,那个计步器就记了三千多步。怎么回事呢?那个胳膊不断伸缩,就计步了,所以这个计步工具的科学性值得深究。


这就是我想说的,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健康物联网这些传感设备,离我们医用级到底还有多远?个人认为,这些智能设备都应该跟我们医疗仪器论证之后,才可以作为我们健康管理真正的数据入口。而不能为了减轻负担,想一个点子就去做,像我刚才提到的那个计步器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护士坐在那抽血一步没走,三千多步出去了。


健康管理需要群体的力量


还有一点就是想告诉大家,健康管理需要群体的力量,我们做APP,包括物联网设备的人要动用什么脑子?增加群体感,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很强。比如大家现在所熟悉的微信运动圈,有的人为什么多走路?老想当那个第一名,像我这个圈里就有,第一名每天都两万到三万步,我始终都不理解,但是我觉得,不管怎么样,太少了也不好意思,别人都能看得见你。


每个人都希望让人觉得自己爱健康,这也是我们涉及管理的思路,其实我们包括银行还有公司里都有这种圈,所以我认为咱们APP或者其他产品设计里里面,一个群体性,一个精准性,是关键的两方面。


学术控:技术解决问题


在这个领域里,我个人比较重视学术研究,可能每个人的侧重点不一样,有很多给人去讲课,讲宏观的,讲得非常棒的,也有一些做具体干预的,他们做得也非常好,而我为什么讲学术呢,可能跟我整体的教育背景有关系。


我始终认为一个学科的发展,两方面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是整体学科体系完善,然而就健康管理来说,目前还没有写进我们国家医学一级目录里里。第二方面是核心技术的支撑,这也是我们从事健康管理的医生不太被人重视的主要原因,缺乏核心技术。


说实话,管住嘴迈开腿谁都会,我们很多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我们内科的发展,比如说我们心血管我们给人放支架、做导管,这原来都是介入技术的,某种程度上是外科的事,包括我们现在消化科给人家做胃肠镜等等这一切实都是依赖于技术,而不是仅仅是说让你用用听诊器,给你吃一点点药。


基于这两点,我最近的工作,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上,倡导那些比较靠谱的,包括像基因检测、功能医学,这些用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检测和干预技术方法。还有包括国家批准的,用免疫细胞提高免疫力癌症辅助治疗和抗衰老等服务。


这些方面的开展使我们健康管理有些技术支撑,有了这些,做健康管理的医生才有含金量,这个学科才能站得住脚。


六年前,我接了一个学会和基金会的课题,主题是在全国范围内做一个多中心减肥工作,在大家的支持下,参与人数已经达到14万了,可能有人会疑惑,你原来是做心血管,为什么去做减肥工作了?大家都知道,肥胖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的因素。体重下来了,血糖、血压、血脂全部下来了,甚至不能怀孕的都怀上了,我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例子。

减肥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全国开了两届体重管理的大会会来研究和探讨减肥的方法。例如我们请了外科专家用做手术的方法减肥,还有用药物的方法减。但是在我们健康管理领域里,还是提倡非药物减肥,通过对生活方式管理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进行管理,效果也很不错,并且光管管用还不行,我们还做了很多机制研究。


例如,我最近要开展的基因导向下的体重管理,由于每个人基因不一样,吃某种东西长胖的程度不同的。有的人吃肉会长胖,有的人可能是吃碳水化合物增长体重会多一些,所以个性化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我认为今后的工作中,肠道菌群,宏基因组的工作及对临床诊断、干预的价值比原来的基因组可能会更大。所以我们也希望,如果有兴趣做肥胖的基因或方法研究以及和这方面有关同行们可以跟我联系,我们愿意跟大家一块做。

在国内,我们课题组可能是对体质成分和疾病发生之间关系及风险因素研究最多的课题组之一了。其实体重管理不光要管重量,还要管成分,比如脂肪率、肌肉比例甚至包括骨含量等等。我们还在测量标准方面有一定研究,我们课题组做出了腰高比的概念,这一概念登载在了英国营养学杂志上,同时我们还首次提出了中国人男女的腰高比的cut off 值,我们觉得作为腰高比来说,比腰围和腰臀比和BMI都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效果要好,这都是我们做的工作。


在做健康管理时候,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做科学研究,做健康管理十几年我拿了几个个国家级课题,一个国家“863”,一个是“十二五支撑计划”,最近又拿了一个国自然的国际合作项目,我本人一直还在做研究,不像大家说的做点体检体就完了。我们还是要做研究的,因为越是新的学科越需要足够学术来引导,也只有做学术引导,有证可寻,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精彩问答

1
健康管理研究院是什么?


健康管理研究院的前身是健康医学中心和国际医学中心两个中心合并,建筑面积大概是四万多平米,我们有六个临床科室和两个体检中心,还有一个特需门诊,工作人员将近600人。健康管理研究院目前是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军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主任委员单位,是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授予的首批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旗舰单位,在中国健康网“你最信任的高端体检中心”调查中名列第一。目前日均接待来自全院各地的体检和就诊患者近千名,年均服务总量达到二十万人次,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名医会诊、住院治疗、保健养生一体化服务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和实践。


对于我们大家比较很关心的检后管理服务问题,我是采取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在开展。比如说健康管理怎么做,收费问题如何解决,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在四川省,刘玉萍主任这边已经给发改委打过报告了,四川省已经给他们发了一个文,说可以自行定价、自行检后收费。因为马上开“两会”了,我们得到这个好消息之后就立即跟全国政协进行了沟通,他们让我在写两个议案,一个是把健康管理写进医学学科的一级目录,还有就是对检后管理的服务收费,如果服务收费问题解决,检后服务问题就能开展很好。


办法总比困难多,现阶段来说,我们确确实实由于没有正规的收费。但即便这样也并没有影响工作的开展,包括我们现在正在做慢病管理周。我们都针对慢病患者进行检查,查完以后,我们再给检查者从运动到营养到心理全方位的服务干预,当然这个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是住院的病人,如果是院外的话,就是需要营养和运动处方,在院外执行。


2
健康管理概念在中国这么多年一直以来都是说得多做得少,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


在中国绝大多数早年做健康管理的,我们称之为都是先烈而不是先驱。为什么这么多年说得多做得少?其实有一点回避不开的是盈利模式,因为多年来健康管理都是停留在理念,没有能落地的抓他的核心技术和收费点,那个企业怎么能做成?而且从政府层面来讲,没有把健康管理作为一种正常正规的医学服务完成,刚才我说了没有收费标准,目录里也没有,就很难做。


做健康管理如果我们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和盈利点,那么就是开展不了,所以大家就是说得多做得少,所谓健康管理不就是体检吗?而且之前还有一些人提出了体检无用论的理论,当时我也能理解,产生这种体检无用论的原因有两个。


什么样的人体检收获最大?是自己花钱来查高套餐的人收获最大,因为他们有经济能力、关注自己健康,而且他们自己花钱,就会很关注自己的结果。


哪种人收获最小?单位组织体检的。单位组织体检的,为什么会是收益最小的呢?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想查,但是你不来查,我还得上班,我就跟着来查,查完了往那一扔就不管。只查不管等于没查,还有一个你查得对不对,有些人查完三个月就得病了?因为他根本没查对。所以有时候个性化的体检是非常重要的。


3
健康管理干预环节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健康管理干预可以说是营养、运动加心理。就运动来说我们会给你制定运动处方,根据你的体检情况和你的体适能的情况,告诉你什么样的运动对你有效。例如大家都认为减肥是应该做有氧运动,其实真正有效的是应该先做20分钟的无氧运动,再做有氧运动,减肥效果会更好。就算在有氧运动之中,快走和慢跑也是不一样的,哪一种更好?同样是快走和慢跑,变速运动就比匀速运动消耗得更快,就是说我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就比一个速度消耗得更好。


饮食的问题刚才我也说了,如果有人有志于做慢病管理市场,现在医院里能做的就是给人出个处方,但是处方出了到哪去买呢?所以如果能跟专业机构合作起来定制一些能够送门上户的,比如糖尿病饮食、高血压饮食等等,都是很大的市场。而且这些东西都能用互联网电商的思维解决好,所以对检后服务,尽管医院现在不让跟一般的企业搞合作,但是我觉得这是密不可分的,早晚要走出这一步的。


4
个性化的体检套餐应该什么样的人出具?


我觉得这是应该由专业、权威机构出具,而不是随便找人问的。我刚才已经提到了,我们在基金会的支持下,在做个性化的方案,就是想通过对患者早期的、原来病史和生活方式的了解,对你大方向会有一个指导意义,当然最后的制定还要咨询医生。


对于如何选项目的问题,我觉得不光民众要知道,体检医生包括咨询专家也要知道,不同检查的特点是不一样,一定要推荐有用的而不是花钱最多的才有效。


5
如果和社区结合,将健康管理下沉到社区医生指导居民的日常管理,平台通过专家指导社区医生完成,这种模式是否可行?


是完全可行的。这个需要在社区培养健康管理师,最好能够有上级的支持进行管理。国家提出战略前移,重心下移的策略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为什么没有搞起来?其实是买单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所以沉到社区是没有问题的。


6
民营医疗机构,在国家政策下能做什么事?


我觉得你们目前能做的事,就是现在公立医院不好做的事,还是在检后服务这一块,包括导诊服务这些事情都是一可以做的。


因为民营机构可以自己定价,只要有人对检后服务有需求,就可以做,因为你给国家纳税了。而在医院里我们知道很多事情很有益,但是不能收钱,我们不能做,所以这是你们的一个优势,但是还是要选靠谱的技术进行实施。


7
慢病风险的评估标准统一工作进展怎么样?怎么看专家共识?


那风险评估的问题,我在将近六七年前就讲了这个问题,我们不用特别在乎这个软件是不是准,因为那些评估都是概率事件,概率事件就可能存在有或没有。我觉得风险评估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在于唤起被评估人的健康意识,让他更在乎自己的健康,至于是78%还是87%,并不是那么重要。


而且因为全世界用了评估模型都差不多,所以不要过多纠结准和不准的事。早期我们开始做风险评估的时候,用的全部都是洋人的数据,那么人种不一样,最后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要模型基本可靠,是用的国人的数据库,而且又是个学习模型,能够自我校正就可以了。


8
健康管理的标准化具体如何开展?您觉得这个标准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是否和经济条件,健康状况,年龄分布,地域分布相关密切?


从体检来说,我很早就提出了一个理念叫做:基本项目不可少,年龄、地域、性别做参考。什么意思?就是一个个性化的问题。


我是这么看经济问题的呢?如果这个项目对身体没有什么危害,你又有足够的钱,那就一下做到极致,在我们这里面就叫用钱买时间。还有从最基本查起,有问题一点点往前走,一步一步往前查。但是在我们中国来说,我们不提倡在广大民众里就一步到位的问题。还是根据各种指南,做最适合他的、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比最好的检查,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