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回国创立“问上医”,要打造精准健康管理的意见领袖

作者:刘露诗 2017-02-24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中医鼻祖扁鹊曾这么回答魏文王关于“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明”的问题:“大哥医术最高,能在人未出现症状时预测和预防疾病;二哥次之,能在出现症状时及时救治;而我最差,在人病入膏肓的时候才发现和治疗病情”。但人们却尊扁鹊为“神医”,而忽略了以健康为本的“上医”:所谓“上医”,不是在病情严重时大治特治,而是提前解决医疗救治之前的问题,让人不生病,少生病,避免过度治疗。这项工作最不引人瞩目,但却最为重要。

 

“问上医”平台的名字就是来源于此。创始人兼董事长宋熊熊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我们公司的使命是整合前沿知识、追求卓越科技、为亿万家庭提供世界一流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我们不做医生在做的事情,我们要解决的是‘不该看病’的问题,做看病前和看病后的服务。”

 

问上医平台从去年9月起上线测试,至今其APP、PC端网站、公众号等平台的总访问量达到了922万人次。这个健康信息、健康管理平台究竟有何潜力和过人之处?动脉网(微信:vcbeat)对其进行了采访报道。

 

“千人计划”回国,助力健康中国梦


上世纪90年代,早在中国的双创概念还未兴起之时,问上医董事长宋熊熊博士就已经开始从事创新创业研究,目前是全球领先的创新创业领域学者和教育家。在美国期间,他开始在医疗领域创业,为美国家庭医生建立知识智库——家庭医生是全科医生,时常有查询疾病资料的需求,在那个互联网刚起步的年代,医学智库用全面、专业的医疗知识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医生。

 

2013年,52岁的宋博士以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的身份回国。在国外已有22年创新创业工作经验的他,作为医疗创新方面的专家,还参与到了陕西省“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的前期研究中,发现老百姓“看病难”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可随时查询的专业、中立、可信赖的医疗健康知识来源渠道,所有的问题都得积攒到大医院看过医生才放心。

 

而回国后一次看病的经验,也让他亲身体验到了中美在看病治病上的巨大差异:在美国时,几乎所有问题都是由家庭医生先初步判断,再决定需不需要找专家,而中国的朋友则是一开始就推荐他上大医院找专家;医院人满为患,可以排一天的队都见不到医生,真正见到医生的时间非常短,还有许多患者一同在医生办公室里接受诊断。

 

中国看病难的严重程度让宋博士十分感慨,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源头上疏导。时逢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于是他决定着手把美国顶尖的家庭医生知识服务引入中国,提高大众的医疗健康知识水平。这个创业想法也展现了它的魅力——两位西安交通大学博士休学、一位美国博士放弃学位、一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前职工与宋博士一同形成了初创团队,后来他的一位有8年医疗经验、在新加坡做了12年互联网创业的学生也加入了这份事业。现在团队全员职工19人,几乎清一色高学历,其中也不乏跨领域人才和有成功创业经验者。


合影JPG.jpg


解决“不该看病”的健康问题


“在为陕西‘十三五’做医疗研究时,我和几位同事花了大概9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国的农村、社区和各个城市,实地了解到中国最广大民众医疗现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宋博士说道。

 

有一个非常显著的问题是过度治疗。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去医院看医生的人当中其实有68%都不该用药。在家庭医生体系较完善的美国,第一步就是由个人的家庭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而中国的现状是大量不该看病、治病的人偏要上医院开药,很多诊所就能解决的问题被堆到大医院。再者医疗机构看病、开药很少考虑到患者的用药史,有产生药物冲突的危险。

 

“原因可以总结成两点:一是人们的健康素养水平亟待提升,二是缺乏一个权威的大众化的一站式健康智库。”

 

如果群众更了解日常健康护理的重要性,并能随时从科学的医疗知识平台不断获取可信赖的信息,那么很多问题在去医院之前就可以解决。问上医团队的目标正是国内目前欠缺的这一块——解决不该看病和看病后的健康问题。

 

正在公测的问上医APP端和PC端平台上,有疾病、母婴、两性、中老年、美容等话题的健康内容,还有健康自测、个人健康模型等,人们可以查看病症的专业解决方案、健康护理知识,从而主动掌握健康并预防生病。平台有100多万数据量是来自美国权威家庭医生智库系统,还通过外包团队编译医疗英文文献,并有70多位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医生帮助评价内容是否通俗易懂、贴合患者需求。平台坚持走一站式、权威、中立、前沿的路线。


`ZMVUJ9(9@@F8A3)P_N$}`T.png


自检系统截图.png

问上医的APP及PC端各功能和栏目


除了线上平台,问上医还在线下有不少活动及合作。比如开展了两个“健康社区”活动试点、“健康校园”活动等,为居民和学生普及医疗保健知识,并对身体、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另外,问上医还将在数家公立医院开辟“慢性病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必要时导流患者至合适的医生处。

 

家庭医生、精准健康的广阔未来


问上医平台创建之时,家庭医生仅在国内部分地区试点,而去年6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直接指出在2020年前要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赶上这个大趋势,问上医平台将有机会真正把美国顶尖的家庭医生智库用以为中国家庭医生服务

 

试想,使用智库之后的看病流程是这样:首先,医生助理询问患者基本情况、症状、用药史等,输入问上医并形成患者的长期病历档案,同时问上医初步给出疾病判断;然后家庭医生见患者,结合资料、系统给出的辅助诊断以及医生观察,下诊断结论、给出后续医治意见,问上医还会提供智能的开药选择,这个过程也就被缩短到几分钟;最后,数据库记录患者的病情,并与所有电子病历系统形成数据互通,也为下次就诊提供数据支持。这样一种先进的医疗方式中,问上医智库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问上医重视的另一个方向就是定制化的精准健康管理。团队表示,平台正式上线后将有希望在3年内推出真正基于人因工程和数据技术的个人健康管理、精准信息推送功能。具体方向可以是将个人基因信息结合智库来分析健康问题;也可以是按照用户年龄和性别等指标来提示应当注意的特定检查,如40岁以上人群的定期直肠镜检查等;还可以是与体检服务相结合,纵向比较个人数年来的体检结果以寻找潜在健康问题等。

 

优势及展望


宋博士表示,问上医与寻医问诊平台的巨大区别,在于很多寻医问诊产品是要代替医生的部分诊断、医疗指导功能来方便看病;但问上医不做医生做的事,而是做知识普及、导诊、医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此种差异定位是问上医平台的一大优势,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是美国家庭医生智库的权威内容积累。技术则是另一大优势,平台现在有20多个方向的技术有申请专利的潜力,如基于RDM风险管理模型的疾病智能预诊系统等。

 

目前问上医平台的健康知识普及都是公益性质,正处于积累用户的阶段,但他们已经对商业模式有了较清晰的规划。明年考虑开辟付费性质的精准健康管理板块,第一步将尝试幼儿健康、智力提升和三高管理这两方面付费精准服务。

 

平台在去年10月完成了Pre-A轮融资,至今总共融资了2000多万。或许是由于问上医的团队、技术、资源等被看好,平台受到了不少投资人的青睐和支持。团队计划在今年发布问上医平台的正式版本,并预计在2018年年初之前完成A轮融资。他们还有个小目标:在2020年前有8000万中国家庭使用问上医。

 

至于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感悟,宋博士说:“我们的团队真切地感受到,问上医帮助了不少人,很多用户也非常感谢这个平台的存在。现阶段是最忙的时候,但我们非常高兴能为民众的健康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让更多人拥有健康,让健康更简单。”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