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仪器首证!浚惠生物单细胞图像分析自动分离仪成功取得二类证

作者:郝翰 2020-08-05 08:00

{{detail.short_name}} {{detail.main_page}}

{{detail.description}} {{detail.round_name}} {{detail.state_name}}

{{detail.province}}-{{detail.city}}
{{detail.setup_time}}
融资金额:{{detail.latest_event_amount}}{{detail.latest_amount_unit}}
投资方: · {{item.latest_event_tzf_name}}
企业数据由提供支持
查看

2020年5月21日,NMPA官网上显示,浚惠生物的单细胞图像分析自动分离仪,经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正式取得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image.png 

单细胞图像分析自动分离仪

 

这是目前为止国内批准的第一款临床级应用的单细胞图像分选设备。此前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都没有同类产品获得过药监局的批准进入临床应用,这也意味着单细胞测序打开了临床市场的大门。

 

本该是一件震动液体活检行业的大事,作为当事人的浚惠生物却对此显得意外的低调。或许在他们眼中,产品最终成功拿证可能更像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是他们四年来努力研发的必然成果。另一方面或许也因为,今年的浚惠生物还有几件马上要发生的大事。

 

液体活检CTC领域的两大痛点

 

CTC和ctDNA是肿瘤液体活检的两大主要方向。近两年,从研究的热度上,ctDNA的风头逐渐有些盖过了CTC。但从理论上讲,CTC涵盖了肿瘤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全部信息,理应比ctDNA的内容更丰富。会被ctDNA盖过风头,侧面说明CTC的价值,还没能被完全挖掘出来。

 

学术界近年来认为,单细胞测序可能会成为打破CTC研究瓶颈的关键技术,并因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被称为CTC之父的德国汉堡大学的Klaus Pantel教授,2019年8月在《Nature Reviews Cancer》上发表的名为《通过循环肿瘤细胞的单细胞分析揭示肿瘤异质性(译)》的综述文章,也认为单细胞技术可以实现CTC的全面检测,并终将揭示肿瘤治疗中的转移和抵抗机制。

 

image.png

与CTC相关的研究成果示意图

 

然而单细胞测序在CTC领域的应用,却存在“卡脖子”的技术瓶颈,难以进入临床。

 

“CTC领域一直以来面临着两个比较大的技术瓶颈,一是缺乏有效的标志物,二是由于数量太少,需要采取单细胞测序的方法获得基因信息,但却一直无法在临床水平上实现。”浚惠生物创始人阎灼辉告诉动脉网。

 

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些CTC相关的检测平台。其中最知名的,无疑是CellSearch。

 

2011年,CellSearch获得CFDA(现NMPA)批准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正式进入国内临床市场。其相应的检测试剂盒和质控品,也都申报通过了三类证。然而到2015年注册到期时,强生却没有选择重新注册,而且在几年后将CellSearch出售给了意大利药企Menarini,战略性放弃了这一产品。

 

被战略性放弃,问题的根源还是要到系统自身上去找。CellSearch System使用的上皮细胞标志物,在乳腺癌上表现比较好,但在更多的其他癌种中,表现有些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也仅限于CTC计数,并不包括分离和测序,并且其中有大量的阳性细胞并不是肿瘤细胞。换言之,本段最开始我们提到的两大CTC领域的瓶颈,CellSearch都没能很好的解决。

 

瓶颈是痛点,也同时意味着机会。而这个机会,浚惠生物抓住了。

 

突破瓶颈的单细胞seq-PET

 

2017年,浚惠生物的首席科学顾问,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施奇惠研究员,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文,提出和PET-CT相同检测原理的葡萄糖代谢标志物可以很好的鉴别出CTC,突破了原本CTC检测缺乏标志物的瓶颈。

 

这项研究和相关的多项专利直接奠定了浚惠生物的技术基础。由于葡萄糖代谢标志物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PET-CT检测,并且结合单细胞测序的能力,浚惠生物将自己的产品平台称为“单细胞seq-PET”。

 

在此基础上,浚惠生物在对该成果进行临床转化的过程中,在2015年底总结出了CTC单细胞测序进入临床的三大产品瓶颈

 

第一是效率问题,每个细胞样本需要一个人看两天,手工挑选出其中的CTC单细胞,再进行单细胞建库测序,整个检测流程非常长;第二是成本问题,过长的时间流程消耗的人力成本,加上当时本来成本就比较高的单细胞基因组测序,让仍处于发展早期的浚惠生物有些吃不消;第三,就是生物标志物问题,当时的葡萄糖类似物检测需要经过细胞培养过程,这样一来对细胞的活性要求很高,而样本在经过采集和运输之后,细胞活性不免要下降。

 

于是在接下来的四年多时间中,浚惠生物开始着力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同时准备推进自己产品的报证工作。

 

应对效率问题,浚惠生物组建了自己的软件团队,开发了自动识别细胞的软件。目前已经可以实现5分钟完成一个样本的识别工作,与此前的2天时间相比,大大提高了识别效率。而单细胞的自动分离,更是把手工分选的时间从1天分离20几个细胞,到几秒钟分离1个细胞,效率提高几百倍。

 

应对成本问题,浚惠生物实现了高效率的单细胞基因片段靶向扩增,优化了WGA单细胞扩增试剂,这样在进行靶向突变基因和CNV的检测时,只要几个细胞就可以完成相关的检测,大幅降低了成本。

 

image.png

浚惠生物的单细胞“seq-PET”检测

 

应对标志物问题,浚惠生物找到了参与葡萄糖代谢相关的新的特异性标志物。这样一来,分选之前不再需要培养过程。新方法使用经固定的样品就可以完成后续检测过程。这一新的分子标志物又经过了大量的临床验证过程,仅在泌尿肿瘤上的研究,就纳入了800多例健康人和700多例膀胱癌患者,检测结果和临床的一致性接近90%。尤其在疑难杂症的确诊上,已经体现出了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于是2017年,做好了一切准备的浚惠生物,开始向报证发起冲击。

 

“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现行的标准依据,所以报证环节不免会遇到些困难。”阎灼辉说。

 

在报证阶段,因为是第一个单细胞图像分析和自动分离的产品,浚惠生物2018年首先经过省局、国家局的分类界定,确定了产品类别和名称;2019年进行了240多人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该项试验的主要结果,经染色的单细胞阳性细胞判读结果,与显微镜下人工观察的结果,一致率可达98.1%;目标单细胞的分离和回收的效果非常喜人,分离成功率达98.2%。

 

进入2020年,在疫情状态下,为了支持医疗器械创新,湖南省药监局、评审中心组织专家,疫情期间召开网络专家会议,在严格按照法规审核、不降低标准、并落实注册人制度的前提下,用时五个月完成了对浚惠生物“单细胞图像分析自动分离仪”的审批。最终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期间,浚惠生物获得首个临床用途的单细胞自动分离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单细胞检测临床应用,四大场景、逐一落地

 

《Nature》2017年7月曾出版过一期单细胞专刊,其中的综述文章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十年内,血液样品或其他活检样品的单细胞检测将成为常态。

 

image.png

《Nature》单细胞专刊


目前,单细胞测序还只被广泛认为是科研级技术,离临床还很远。但是,浚惠生物的团队却认为,临床应用近在咫尺:“液体活检+单细胞测序进入临床,是必然可以近期突破的临床应用。”

 

看好单细胞测序进入临床的巨大潜力,以及对浚惠生物的发展成长的看好。浚惠生物的早期投资方,专注医疗健康领域创业、孵化的贝壳社的联合创始人范志强,2019年底全职加入浚惠生物,负责产品的市场营销和临床推广。


范志强提到,全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肿瘤单细胞测序的临床应用上开始发力:“比如Epic Science的CTC前列腺癌ARV-7伴随诊断,可以对接单细胞挑取,进行临床样本的单细胞测序; 另一家企业,RareCyte则开发了用于CTC单细胞测序的稀有单细胞自动分离系统,并参与了礼来新药开发的伴随诊断。浚惠生物与全球走在最前沿的肿瘤单细胞测序企业在同一起跑线,我们希望浚惠加快发展,可以在全球领跑。”

 

浚惠生物本次报证的单细胞分离平台,是浚惠生物开展单细胞临床应用的重要基础。仅在辅助诊断方面,根据尿液、多种体液、血液和宫颈粘液四类不同的样品,就已经形成了这一平台的四大应用场景


尿液检测膀胱癌的uro-PET产品已经优化的比较完善,先对肿瘤细胞进行鉴定分离,随后再进一步对分离的肿瘤单细胞进行测序。首个膀胱肿瘤细胞检测使用的配套试剂,也已经获得了相关注册证,为后续多种体液样本、多种肿瘤单细胞检测的应用,奠定了进入临床的基础。

 

目前膀胱癌的诊断方法主要通过膀胱镜,有创而且痛苦,依从性差。浚惠生物的产品和临床上使用膀胱镜的诊断方法一致性接近90%,未来有机会为更多健康人提供膀胱癌筛查,开启“滴尿验癌”新时代。

 

浚惠生物2020年4月在福建的一个疑难病例的检测上,范志强从医院拿到尿液样本,交给实验室进行检测,很短的时间里,帮助为一位9个月不能确诊的患者实现了确诊,临床医生对于uro-PET单细胞的应用充满肯定和惊喜;在江苏省一家医院的检测中,一个月内发现了三例常规临床手段未确诊,但uro-PET单细胞检测阳性的病例,其中一例较常规检测提前2个月确认了癌症,其他两例也在持续随访中。“2020年将把浚惠seq-PET系统推广到更多的医院,让中国原创的新技术更多的被医生和患者接受”,范志强充满信心。

 

体液检测的试剂盒也已经完成了体外诊断试剂备案,覆盖多癌种,主要针对胸水、腹水、脑脊液等样本,覆盖包括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淋巴癌等多癌种的检测,可以明显提升细胞病理医生鉴别胸水、腹水、脑脊液等体液中肿瘤细胞的灵敏度。浚惠生物的PET-CT类似标记物和单细胞图像分析仪器,不依赖于形态学鉴别肿瘤细胞,并且实现检测流程中的全自动,解决了目前细胞学检查中灵敏度有限、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是解决临床痛点的重要技术革新。

 

血液CTC检测主要用于肿瘤转移的早期监测,结合肿瘤细胞的分子和生物学特征进行针对性治疗和控制,大大减少因肿瘤转移导致的死亡。从阎灼辉的角度看来,多癌种血液CTC单细胞检测产品的研发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已经获得注册证的平台,完全可以尽快应用到血液上。我们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再通过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完成CTC检测试剂开发,报证。然后就可以推到临床阶段,为患者服务了。”

 

image.png 

即将开展的血液CTC单细胞相关研究,或将成为全球单一最大临床研究

 

在血液中的相关研究也将很快启动。浚惠生物预计将在今年内将开启一项入组人数约100人的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血液检测产品。100人的试验规模可能在大多数领域都不算大。但是肿瘤CTC单细胞测序领域,已经几乎是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临床试验规模了。

 

浚惠生物的单细胞诊断平台,还可以从女性宫颈粘液中捕获到胎儿单细胞,进行无创产前筛查(NIPT)。目前基于血液的NIPT产品,仅限于几种染色体遗传病的检测。而胎儿单细胞携带所有遗传信息,可以开展数千种遗传病的筛查。因此把现有的NIPT提升到单细胞Cell-based NIPT,具有巨大的临床意义。

 

除了辅助诊断之外,平台的价值还将继续向新药研发与伴随诊断的方向拓展。


2019年,施奇惠课题组又和另外两个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文,继续延伸这一研究成果。新的研究中发展了一种基于液体活检的肿瘤单细胞代谢分型的方法,能够预测对靶向治疗或化疗无效或只能短期获益的患者。

 

目前,浚惠生物已经开始针对肺癌的PD-L1/PD-1药物,做基于CTC单细胞测序的伴随诊断和疗效监测的研究。

 

对于诊断之后的创新药疗效监测、与药企合作的新型伴随诊断标志物开发、在美国FDA的注册申报工作等,浚惠生物将会逐渐提上日程。期望发挥液体活检、和单细胞测序的价值,帮助解决更多临床的难题。

 

2020世界液体活检大会落地上海


浚惠生物也在产品研发之外,做了更多国际一流专家的学术交流。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2020年的国际液体活检大会被引入中国,落地上海,并很荣幸的成为首个钻石赞助商。虽然由于疫情的缘故,原定线下的会议被调整为了线上召开。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一会议的含金量。CTC之父Klaus Pantel教授、MSKCC的Howard Scher 教授, NIPT之父卢煜明教授、陆舜教授、吴一龙教授、汤富酬教授等都已经确认出席今年的会议。每一位专家都是全球液体活检领域的巨星。“浚惠生物能够支持这样的全球KOL与中国临床、科研、产业界的交流,我们倍感荣耀。”范志强说。

 

image.png 

2020国际液体活检大会

 

“创业之前,我曾经做过一个项目,准备把一家英国企业的技术转移到中国来,然而进展非常不顺利,推进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那个项目中我就体会到,虽然全球技术整合是大趋势,但是根本上的问题在于国内企业的创新和技术能力的不足,会导致没办法把好的理念落实到应用当中。没有自主的创新,就不可能整合领先的技术,也得不到国际伙伴的尊重”阎灼辉说。

 

这也成为了浚惠生物对创新技术研究、临床转化的执着。在过去的几年中,浚惠生物一直在专注于自己的产品技术研发,与临床和学术界进行持续的沟通,不断的打磨自己的产品,并最终将成果成功的投入了市场。

 

在接下来一系列大动作的面前,刚刚完成报证的浚惠生物根本来不及庆祝。CTC单细胞测序领域,正赶上最好的发展时机,浚惠生物,也正处于把肿瘤单细胞测序平台seq-PET推入临床的、最好的发展状态。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如果您有资源对接,联系报道项目,可以点击链接填写基本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企业
对接
商务
合作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