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互联网医疗仍未触及医院服务核心

作者: 村夫日记 2014-12-02 10:56

互联网医疗正在为医院的服务模式带来巨大变革,首当其冲的有两方面,挂号和支付。目前针对这两块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大都集中在技术改变服务上,以聚集用户和创造服务接口为目标。技术给医院带来的变革正逐渐体现出来,但力量还不够强,行业性的资源聚集还没有出现。不过,包括银行、医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都开始布局这些领域,影响力会逐步提升。


挂号


目前互联网挂号的核心是挂号途径的改变,从线下变成了线上,预约有助于医院更好管理流程。但这种变革只是技术手段上的,还没有触及核心:医疗资源的分流和个性化定位。


首先,目前的挂号平台只是简单的把号源搬到网上,实际上号源还是归属在单个医院,缺乏统一平台的规划。目前的就医模式是病人先锁定了一家医院的某个科室,已经带有方向性去挂号。这里没有任何资源分流的功能,用户无法根据自己的所在地,病症,查看距离其近的医院的相关号源,并比较拥挤程度和医生经验后决定去哪里就诊。


所以说,目前的挂号只是一个技术服务,还不能真正称为一个平台。真正的平台要发挥的作用是提供资源,给用户选择和比较的机会。目前互联网挂号还处在争取号源的阶段,平台服务的功能还未体现出来。


另一个不足则是缺乏对医疗资源的个性化定位服务。中国缺乏全科医生看门人这个角色,病人被过早的分流到专科,这造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病人自己缺乏医学知识,不知道该看什么科,浪费时间和精力。一个则是病人的问题可能是全方位的,而专科医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挂号服务如果要往深里做,可以在专科分流这个领域带来一些变革。挂号网已经有症状自测和快速匹配功能,但后续的横向比较能力仍偏弱,用户无法比较类似科室或专家的拥挤程度和治疗有效性。很多比较和号源查询需要在锁定某一家医院或某个专家之后才能进行。更好的个性化定位服务需要对医生更深入的信息采集才能完成,尤其对于慢性病和重症,找对医生是关键,医生间的横向比较和用户反馈在这里就会发挥作用。


支付


支付变革是未来医院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动作比较快的一个是支付宝,一个则是医药公司和银行合作的模式。支付宝和银行的优势在于手握大量客户资源可以转换成医疗电子支付的用户。且一旦提供账户绑定,用户的忠诚度相对可以保证。


支付宝采取的模式是和医院合作,自费用户可以绑定支付宝帐户和医院帐户,免去排队快速支付。支付宝还希望把医保接入,目前采取的手段是先用支付宝帐户绑定支付,然后在自助终端机上拆分医保费用,退回到支付宝帐户。


在国外,保险公司通过和医院系统对接,收费时直接分割自费部分和保险支付部分,用户只需要在窗口缴自付部分的费用就可以了。其余部分会由保险公司和医院定期直接结算。这种方式大大方便了个人,也方便了医院。


目前的医保支付上面者中分拆模式的中国版,用户负担自付部分,剩余的直接在医保卡扣除或者统筹。但支付宝带来的变革是引入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如果只是和医院自己的系统对接,作为纯粹的支付平台,那么操作上会比较容易。但一旦涉及到医保支付,要在出账的时候直接分割个人自付部分进入第三方平台,而剩下的直接在医保账号下扣除,就必须要做到两点。


一个是在技术配置上准备好当地的医保赔付规则,这种配置工作量可能是巨大的,因为各地的医保规则不同,对不同群体的人(职工,退休工人,外来人员等)的赔付规则也不一样,对系统的复杂性要求会非常大,短期内很难落实。第二点则是账户和医保卡账户互通,这样就可以分拆开支付的不同部分。这一点也很难,既要涉及到医保管理方,也要涉及到医院自己的系统。操作难度非常大。


支付宝想要走的折中的办法是通过返还医保费用到支付宝账户来进行,这样虽然可以用类似自费的模式来操作含有医保的账户,但这里同样存在医保规则配置的问题,以及如何和各地医保管理机构合作在系统上支持分拆的能力。同时,退回资金到支付宝账户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差,用户可能在小笔支付的时候更愿意接受这种模式。


除了支付宝,银行加医药公司加技术公司的三角模式未来也可能成为支付改革的一个趋势。国药控股健康发展有限公司已经与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复高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发布医疗移动支付产品“健康金”,患者在交通银行手机端用户可以完成挂号、交费、报销以及查看报告,无需费时排队。


未来银行进入这个板块可能加速,银行可能会把这些医疗服务作为用户增值服务嵌入其已有的移动端服务平台上,同时银行的优质客源,比如VIP用户,经济状况良好的中青年用户(同时而是移动端的使用者)会对推广此类服务非常有效。而且一旦绑定银行卡,迁移的可能性相对低。


但无论是挂号还是支付,在整个产业布局中都有一个巨大挑战。中国缺乏第三方代表医院的行业组织,这意味着任何改革的进行,要想让医院参与进来,就必须一家一家医院去谈,所需的精力大时间长。目前还处于资源累计的阶段,从外围技术层面对服务进行改进,还没有真正触及医院服务质量的核心。


金融企业和和医疗公司进入未来医院建设是必然的趋势。由于市场庞大,地域广,医院系统各自为政,这个市场会很分散。但一旦未来医院的服务模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和医院认可,参与到平台上的医院增加,用户使用频率增加,市场后期爆发会很快。这些服务可能变成市场的标准,医院不得不变革,到时候触及核心的服务效率和质量的转变才有可能进行。


(本文由村夫日记授权动脉网转载。原文链接:http://www.cunfuriji.com/?p=3224)

文章标签 医院深度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村夫日记

医疗健康领域观察者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沉睡中的百亿市场,医疗数据要素市场化将如何撬动医疗数据?

互联网医疗“挤”在专科赛道,大厂收购、整合或成新常态?

特医食品企业仍将重心放在线下?我们分析了32家企业的78款产品,总结出了这些新趋势

让大数据为疫情预警——大数据在疾控应用中的方方面面 | 科技战疫

村夫日记

共发表文章10篇

最近内容
  • 农村远程医疗机会大 布点需硬件和人才

    2014-12-17

  • 医生组织:移动医疗的发展基础

    2014-12-17

  • 老龄化和移动互联网推动眼科需求

    2014-12-15

上一篇

Health Wildcatters 加速器2014年推出的11家初创公司

2014-12-02
下一篇

针对五十岁以上人群的数字医疗市场空间有多大?

201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