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医疗AI第一股鹰瞳科技上市,这个程序员实现了IPO

作者: 赵泓维 2021-11-05 09:55
鹰瞳Airdoc
https://www.airdoc.com
企业数据由 动脉橙 提供支持
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领域产品研发商 | IPO | 运营中
中国-北京
2021-11-05
融资金额:hk$15.664亿
查看

2021年11月5日,医疗影像AI上市第一股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作为这场角逐的优胜者,鹰瞳科技(Airdoc)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为75.1港元,以67.6港元开盘。截至发稿,鹰瞳科技(02251.HK)实时市值为71.88亿港元。

 

7b129f9367a82f91d3c54d45deb1b2c.png


回到6年前,因家人被误诊而闯入医疗AI的程序员张大磊并未思考过资本的事。他曾在采访中谈到,不均匀的医疗资源分配下,自己“想为那些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接触到顶级医生的患者提供一个更好的治疗机会”。不过,虽有医科学校的经验,但张大磊并未走上从医之路,而是想要再造一个“医生”。

 

这样一个想法造就了如今价值58亿人民币的上市公司。2020年,也就是鹰瞳Airdoc取得医疗器械三类证的这一年,这家以眼科AI为研发方向的企业,交出了一份近5000万元收入的答卷,同比增幅达到了56.74%。2021年上半年,收入增幅更是明显,已超去年全年营收。

 

单看产品丰富度,各医疗AI产品差异度不算大。从数百家影像医疗AI企业之中脱颖而出,鹰瞳科技做对了什么?

 

赢在起跑线上


鹰瞳科技选择的糖网病变赛道属于当年的热门赛道。糖网患者数量多、眼底影像获取难度低、模型构建相对容易的特征,使得医疗AI企业能够轻易构建起基础模型,制造一个“看得过去”的人工智能辅助软件。

 

但过低的门槛加剧了医疗人工智能初期的竞争。眼底也好,肺结节也好,有企业构建了专业的算法团队攻克深度学习算法难题,也有企业将开源的计算机视觉算法修修改改,制成“贴牌”的人工智能。

 

一位看过多个AI项目的投资人用”乱象横生”四个字对当年的热潮进行描述:“各项目PPT差异不大,但是不是用了真技术,很难第一时间鉴别。这个时候,很多非医疗出身的创业者把目标定得很高,还要All in这样一个超前的概念,多半到了后面执行不下去。”

 

张大磊掌舵的鹰瞳科技走得要稳一些。他从中学时开始写程序,大学毕业后又去了微软,负责远程桌面连接和Excel的产品组,最终做到了两个项目的产品负责人。

 

之后,张大磊又先后在PPTV与新浪担任管理层职位。也正是在PPTV工作的期间,他开始创新式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审核视频内容,通过计算机视觉识别用户上传的暴力、色情等敏感视频。

 

多种身份的叠加,使得张大磊在创业之初便对计算机视觉的发展拥有清晰的认知。九合创投是鹰瞳科技最早两轮融资的投资人,聊起当年的鹰瞳科技时,王啸首先想到的就是张大磊这个人。

 

领袖对于AI企业发展的把控能力非常重要,王啸告诉动脉网:“通过眼底照片能够检测多种疾病,但从病种人群数量、可参考的标注数据集等因素考虑,鹰瞳在发展初期做了战略上的减法,选择先从聚焦糖网开始,再逐步扩展到多病种,这与我们给出的建议不谋而合。”

 

因此,获得天使轮融资轮后,张大磊带领团队做了三件事,一是将其糖网AI完善,让其成为一个诊断级的产品,二是将鹰瞳科技的产线由医疗器械向大健康方向转变,三是建立自己独有的数据库,构建AI领域最为核心的数据壁垒。

 

2020年8月,鹰瞳科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批准,并由此展开了在医疗机构的广泛应用;数据库方面,鹰瞳科技通过研究合作已建立世界最大的视网膜影像数据库之一,包含约370万张由数百名医学专家交叉标注的真实用户视网膜影像和对应的多模态数据,由数百名医学专家采用交叉标注;大健康产业开拓方面,鹰瞳科技的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可检查55种疾病和病灶,包括视网膜异常、心血管异常、贫血症等,使其能够触及心血管的海量市场。

 

三大壁垒建立完毕后,鹰瞳科技迎来了收获时刻。下一阶段,商业化是其核心。

 

从医疗健康跃迁至大健康


在多个公开场合,张大磊都曾务实地提到正确判断市场需求,也就是医生与患者的真实需求及场景的重要性。正如鹰瞳科技在招股书写到的:

 

第一,已经被列入各国医学指南和专家共识,但由于学习门槛太高导致掌握的医生数量少,同时用户群体广阔、医患比悬殊,导致供需矛盾强烈的领域。

第二,可以通过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来验证、在算法上可以做到不亚于人类优秀医生、可重复可检验可量化的领域。

第三,能在真实世界的实际使用场景下给每个用户创造价值提供服务的领域。

 

言下之意,AI要做起来,一是要有硬需求,二是要能做出来,三是要能提供增量价值。至于医疗AI是不是应该留在医院,张大磊并没有提及。

 

回顾鹰瞳科技的融资之旅,在历时6年的7轮融资中,这家AI企业逐渐拥有上海复星、平安集团和搜狗信息等多个知名股东。因资方资源的加持,鹰瞳科技的产品方向率先将大健康纳入体系,走出一条与其他人工智能企业完全不同的路。

 

目前,鹰瞳科技的AI版图被划分眼科AI、眼科检查设备、健康风险评估为三大板块。三大板块的产品均通过了注册准入,进入到商业化落地阶段。这个时候,鹰瞳科技的用户不仅有大型医院、体检中心等医疗机构(医疗健康场景,还将保险公司、视光中心、药房等大健康场景纳入体系之内。大健康场景尤为重要,这意味着,鹰瞳科技率先进入一个超过院内市场规模的新市场。

 

image.png 

 

三大板块之中,鹰瞳科技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推进最快。2020年,大健康场景中的“保险公司”为鹰瞳科技提供的收入逼近30%,仅次于医疗健康场景中的“体检中心”。鹰瞳科技在招股书中写道:

 

我们与平安保险、中国太平洋保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保险和新华保险等领先的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协助他们全面准确及高效地评估保险申请人和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随着慢性病发病率的升高,保险公司对识别慢性病风险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客户健康状况、提供健康管理意见、个性化保险产品及充分保障的需求不断高涨。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调研数据显示,大健康场景2021年起的市场年均增幅(90.7%)将大于医疗器械的市场增幅(76.7%)。在“眼底一张照,疾病早知道”这句口号越来越深入人心之时,鹰瞳科技或将健康领域作为另一新的核心发力点。

 

不过,AI产线架构仅决定了AI企业可涉足市场的天花板,但要在天花板下掘金,AI企业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

 

“服务”是比“项目”更好的商业模式吗?


鹰瞳科技与星创视界达成合作是在2018年的7月。作为宝岛眼镜的母公司,星创视界需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线下门店寻找新的增量项目。

 

那个时候,董事长王智民在极客公园的会上表示:“眼镜行业的本质,就是眼视光医疗服务行业,为消费者提供视光医疗服务。”

 

视光解决的是眼部的初步检查、眼病初步诊治、复杂眼屈光和双眼视功能问题处理以及斜弱视康复训练,绝大部分眼科医生主要是解决眼部疾病的详细诊断和治疗,从这一个层面来说,视光与眼科处于强关联,视光行业可以被视为眼科的起点与终点。

 

换言之,星创视界想要扩大其门店的专业能力,将其打造健康管理的入口——鹰瞳科技可以为这一入口提供产品技术支持。

 

合作之后,宝岛眼镜借助鹰瞳科技的AI展开了一项新的服务,为用户提供了全面的健康风险评估以及配镜建议,帮助用户排除健康风险因素导致视力受损情况。

 

鹰瞳科技成功将眼底AI以按例付费的服务模式执行了下来,在大健康场景中打开了ToC的商业新模式,至今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传统医疗IT的招投标模式对AI企业来说,很难将产品销售到医疗机构,但鹰瞳科技采用的按人次收费模式(服务模式)可以释放AI的真正商业价值。特别是今年9月,国家八部委发布《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后,医疗人工智能领域普遍将其视为重大利好。尤其是对于FFR这类正尝试进入定价,进而将器械销售模式改为医疗服务收费模式的AI。

 

据鹰瞳科技招股书,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已应用于28个省份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并覆盖超950家视光中心和超100万人次。

 

2019年时,鹰瞳科技的前五大客户分别为体检中心、视光中心、制药企业、保险公司与保险代理人,而在2020年,前五大客户分别为体检中心、保险公司、视光中心、保险公司、保险公司。

 

2020年,鹰瞳科技大健康场景的B、C、D、E4个客户已经为其提供了42%的营业收入,距排名第一的客户A体检中心43.5%占比仅一步之遥。

 

image.png 

 

鹰瞳科技的尝试可被视为医疗影像人工智能企业的启示。接下来,能否将人工智能产品由项目销售转为服务销售?如何从医疗场景走向大健康中?或将成为所有医疗影像人工智能企业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

 

鹰瞳科技的新着力点


小结一下,能取得当前的成绩,鹰瞳科技首先是选对了正确的赛道,不像Watson一样在复杂的肿瘤赛道走得过于超前,也不像肺结节赛道一样拥挤而难以脱颖而出。其次是进入的医疗健康、大健康两个赛道,找准了体检中心、保险公司、视光机构的需求。最后是将AI领域普遍寄予厚望的“保险公司付费”与“按例付费”变为现实。

 

下一步,鹰瞳科技可选的落足点依然很多,譬如,鹰瞳科技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等全国顶尖医院均有深度联系。在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证批准后,鹰瞳科技开始扩大产品在医疗机构的商业化应用,加速三级医院等场景的商业转化。可以预见,医院端的积累将在获得三类证之后逐渐进入收获季。

 

如今进入二级市场,鹰瞳科技在资金上更为充裕,必将在市场推进方面走得更快,拿下更多的客户。医疗行业向来不顺应资本的速度进行发展,无论人工智能无论行至哪一阶段,都需要企业留住为患者服务的初心。


相关赛道 医疗信息化
文章标签 人工智能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赵泓维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牵手礼来和诺华,谷歌旗下AI公司原子级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

獴哥健康获评36氪WISE数字健康年度十佳企业

百图生科“ImmuBot”正式亮相,首批药物预计明年进入临床

辉瑞中国前副总裁邓小红成为医鸣技术合伙人,助力医疗数智化转型

赵泓维

共发表文章443篇

最近内容
  • 磁共振销量十年首降!设备厂商们被推着转型

    3 小时后

  • 易联众发布民生信息服务大模型平台,助推民生事业提质增效

    2024-03-15

  • 一年豪掷百亿,英伟达狂投这个赛道!

    2024-02-22

上一篇

定位“影像研发”平台,产品横跨内窥镜、3D口扫设备,锐影医疗是如何思考的?

2021-11-05
下一篇

《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2021-2025)》主报告正式发布丨助力中国医药创新强国建设

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