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论坛: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项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作者: 曾小珊 2021-05-14 13:24

作为创新医疗健康行业的忠实观察者和记录者,动脉网于2015年正式举办未来医疗100强论坛,历经6年,已经成长为我国医疗健康创新行业中产业与资本融合的知名盛会。

 

大会将在3天内举办19场论坛,汇集279位大咖嘉宾,聚焦未来趋势、产业前景、国际视野、创投关系。论坛包含:未来医疗趋势峰会、未来医疗战略峰会、国际医疗健康创新峰会、未来医疗健康基金合伙人(LP-GP)峰会、个性化诊疗论坛、医保科技及商业健康险论坛、基层医疗创新实践论坛、数字疗法创新论坛、药企数字化营销论坛、高值耗材发展论坛、互联网医院创新发展论坛、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论坛、辅助生殖产业发展论坛、数据智能与支付创新论坛、智慧医院创新发展论坛、健康管理创新论坛、数字化医药研发(ITBT)论坛、肿瘤早筛论坛、医美行业创新论坛。

 

4月17日,由动脉网主办,钟南山基金会、创瑞投资、中国临床研究共同体、英国超越实验室联合主办,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中关村智友科学家基金、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创新工场联合支持举办的第五届未来医疗100强大会 · 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论坛拉开帷幕。嘉宾们就技术转化为成熟的商业产品、产业化落地、培养创新人才、如何消除学术与商业转化的鸿沟等话题发表了演讲,动脉网对嘉宾的精彩观点进行了整理。

 

开场致辞

image.png

李大韬|动脉网创始人


动脉网创始人李大韬在大会致辞上分享了三个个“一”。


第一,一组数据和一句话。科研部每年都会发一个科研成果转化报告,将里面的关键数据进行提取、归纳、总结。我们从2014年开始创业我就特别喜欢医疗领域里边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这句话其实非常经典,可能大家经常说就觉得没有什么,但是我每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里面蕴含了无穷多的生意,比如说技术是怎么演化,它是否可以被商业化,是否有市场,这个其实都有很多可以探讨的。


第二,一个故事。讲述了科研成果转化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尤其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碰撞。


第三,一个期待。期待就是希望能够借助以媒体的形式把更多的专注于做科研的人,做临床研究的人,把大家聚在一起,能够把大家的想法变成产品,能够造福更多的人。

 

开场致词

 

image.png

韩文欣|中国临床研究共同体联合召集人兼秘书长


我们希望可以在政府、专家、临床机构,企业和投资之间搭起的一个互通桥梁。希望能够形成一个生态圈,把政府、临床机构、专家、企业和产业之间,大家协同在一个统一的切入点,统一的语境,统一的标准,大家能够形成更多的统一的意见,共同来致力于中国成果转化和产业的发展。好的技术如果不能落出于实践,它依旧是一个巨大的缺憾,严格来说它不是个好产品。只有能够更广泛的为社会能够使用,它才能够最终实现我们今天主题,就是最好的一个效果。

 

科学家与天使,科技成果转化到上市的实践

 image.png

王田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从一个科学家到天使,要有两个转变:


第一,要从科学的第一性原理转向工程的第一性原理。科学第一性原理就像医疗机器人的灵敏度、自由度以及精准度等问题,属于科学领域的问题。工程的第一性就是要理解场景的痛点和难点以及价格合理、便于推广。


第二,器件特别是机器人的医疗器件,它是一个以工科学生和医生的博士生共同创立的,和知名的大夫成立长期的专业小组、形成合理的合伙人机制、CFDA是这个价值的第一个入场卷。


科技成果到上市,天时地利人和是要注意几个关键要素:


天时实际上就是让你去了解大道,了解趋势,了解生态的环境。当我们站在不同渠道的时候,如果这个赛道很窄很短,自然而然你在成果转化的价值就会弱,所以从赛道上我们都从人性,从科技的发展对科学的第一性原理和工程的第一性原理解决的那个时点来判断赛道。


地利是指科技成果创业落地的那个场景和赛道,从宏观上我们理解为影象、机器人、基因、3D打印,互联网医院等。而真正落到成果转化的时候就需要细分不同的科室,细分不同的技术,寻找交差点,而那个交差点基本上比较喜欢两类。第一,痛点高品。第二,要有技术门槛。


而人和,不同的阶段,痛点,产品、运营和推广,正好是不同人的阶段和身份所决定的。只有企业找对了方向,找对了人,才能够深耕,成为大树。

 

21世纪孵化近百家公司的CCI系统创新引擎

image.png

Tom Sudow|克利夫兰诊所创新公司业务发展总监


技术实现商业化,要把想法和创新转化成真正给到患者,实现产业化落地化。实现创新,提升患者的护理,给患者更好地交付,我们遵循4p原则:发现问题,找到合适的人,注重流程,创造好的产品。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解决护理的问题或者健康的问题,对成功医疗的商业化,怎么帮助客户,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来提升给到患者的护理。其次,就是关于我们的人,我们要不断地对人去做更多的投资,来给到创业者更的的支持,给到他们一些建议,最终帮他们实现解决方案的定制。


再次,流程。可以看一下在临床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不同的流程推进,我们要跟随这个流程,整个流程也要保证创新的实施。和医生、护士进行沟通,把它进一步细化,去做一个临床的分析研究,验证临床的角度应该是怎么样的,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


要有考虑周全的方式,本身的目的不是要爱上你自己产品,而是要爱上如何去解决发现这些问题,就是你要爱上整个发现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爱上产品本身。我们需要知道它的脱节在哪儿,需求在哪位儿,还有我们能提供在哪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是去挑刺,要爱挑刺才能可成功。

切合你的需求,找到这个市场上真正的需求。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发明如何去改善患者的结局。尤其是远程医疗,在这样的信息如何去改善患者的结局,要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并从中找到答案。

 

聚焦临床价值的关节机器人创新之路

 

image.png

林进|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如何定义临床价值,可以从6个维度出发,患者的获益、患者满意度、临床痛点、医生的自我实现、临床成本、支付问题,科研创新逻辑应该说就是以这六大维度为标准的。


有了临床需求,才有原动力。有了技术需求,才能设计出一个好的产品。把临床需求进行概念化提取,然后进行构思产品的功能、形态等等,最后共同地用技术组合再组合,就会出现一个新的产品。怎么去提取我们这个概念化的东西?四条需要注意:临床的要求、按照临床要达到某种标准、我们传统的方式能不能达得到、那么我们临床的方式达不到,我们都有什么毛病,我们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不可以解决。就像我们的关节机器人,手术工具也好等等,大家所看到的这些东西,最后就是把它形成一种工程方面概念化的东西。


衡量产品的临床价值还是这四个字,患者角度,成本低,风险小,满意度高。我们要懂得取舍,不是说我们所有的需求都得得到满足。我们要实现的是普遍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节省代价,我们要体现到底要花多少成本,我们要什么阶段,这一阶段干这个,那一阶段干那个,要有一个明显的取舍,才能够真正形成一个有用的产品。所以医疗创新的要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这个大家要记住,所以东西得质量第一,核心第一。

 

先锋对话:中美两地顶级院校科研成果转化

image.png

从左至右依次为:创瑞投资董事长唐浩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授、上理工科技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大伟、克利夫兰诊所创新公司业务发展总监Tom Sudow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部转移中心副主任雷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授:

经调查发现,医院大科主任为代表的成果转化的需求的迫切性较高。首先要通过医生、科学家甚至护士之间的沟通交流,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其次,理解它的场景的痛点,和目前同类公司有没有差距,进一步交流一下他是兼 职还是多元化。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专业的TTL机构,专业的转化机构有天使投资功能的,需要有直接走到临床去跟医生交流的这样一个机制。在转化过程当中至少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转让型的做法,一种是让他的同事,或者他的学生来作为团队,因为他往往是一个兼 职身份。


上理工科技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大伟:

就上海理工大学在医疗器械、医工交叉方面的成果转化进行分享。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大医学院联合创办了上海理工交大医学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它的一个主要的功能是收集,收集下属的三甲级医院的医生们的临床的点子或者是需求。目前已经支持了第三期的医工交叉项目,每一期医生们都会提很多的点子和很多的想法或者需求。写下来之后交大医学院会先淘汰一批,进行取舍,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医生讲的都能够转变成一个好的项目的,也可能是他自己的一个需求,而不是一个广大的需求。淘汰完之后理工大学再看是否有学校老师能够对接这个项目,能够承接供方面的需求,如果能够匹配上,校内实施。

 

克利夫兰诊所创新公司业务发展总监Tom Sudow

我们需要知道需求和问题,针对问题去给出解决方案,知道我们整个市场所需要的价值,能够让这个价值在市场获得深耕。很多时候医生其实想法很有趣,但是在市场上没法成功,我们最后花更多的时间才去检验他们的想法。

市场的驱动力是最终的检测力,那么它的价值只有到了市场之后才能够实现,所以市场才是开发这款产品的原动力,市场也是最终的价值表征的平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部转移中心副主任雷娟:

科研的目的是要为产业服务。创新生态,企业永远是创新的主体,但是临床是创新的起点,产学研合作深度的融合,才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解决服务性的工作和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把产学研和医院进行深度的绑定。

 

构建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道路探索:

image.png

从左至右依次为: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耿佳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王竟菁主任、中南大学知识产权中心湘雅医学部方丽主任、武汉光谷亚太医药研究院黄阳滨院长、新生巢总经理马丽

 

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王竟菁主任:

我们做的是转移转化,等于说是真正从0到1的过程。觉得光有临床其实是有欠缺的,因为医生更多的是一种实践,他要提出想法,但是谁来实施,这个就是需要一个挑战。但是作为高校来说,作为技术的源头创新来说,虽然懂怎么去做的,但是做成什么样子是医生喜欢的,是真正能够用到临床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困难。壁垒的打破,这种相互之间的交流、交叉其实是非常艰难的一个过程,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中南大学知识产权中心湘雅医学部方丽主任:

目前医院在成果转化产业链的一个最大的困境就是如何做大做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资本对我们早期的项目投入得太少,二是推动医生团队进行进一步的成果转化,让他做大做强。


武汉光谷亚太医药研究院黄阳滨院长:

项目来源最好个一个转化点,我认为就是来自医生跟科学家的合作,产生出来的成果。医生有全系统的格局的认知,有科学家,有理论的,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的,这个非常深厚的一个功底的。系统的,更深入的,能结合在一起的群体。


新生巢总经理马丽:

“人”,无论是医疗器械也好,还是新药研发也好,我觉得非常关注的就是对于人,这个人是包括来自患者临床的需求、为了解决人类未满足的这些临床需求而做早期创业的科学家们的需求。

“忍”,任得住寂和耐得住性子一个过程。孵化器载体也好,产业运营也好,科学家也是人,整个的研发的过程,很多其实是需要大家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韧,”就是坚韧不拔,也需要一些韧劲。可能会有坑,可能会有弯路,过这些坑,过这些槛都是一个过程。

”仁“,回归一个仁爱之心,因为我们做的所有的事情,无论是新药研发也好,还是医疗器械也好,其实都是真的在解决问题,回到最快乐的事就是我们的初心就是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都是带着仁爱之心来做这个事的。我们所做的事我们也希望最后有一个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价值的回顾。

 

Zhi Zhang博士:k药背后的转化故事和思考

转化阶段包括保护创新,推进开发,还有新药研发和诊断研发当中涉及新的分子和涉及新的诊断方式。

转化工作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我们以医学研究和慈善机构,企业和学术界的科学家进行广泛的合作,创造知识产权和保护知识产权,进行专业培训,这个是在转化指导和咨询的范畴以内。第二,创建新的干预和诊断手段。这个就是包括在转化科学的内容里边,包括我们创造一些新药侯选的分子等等,包括抗体药物。第三,转化基金的工作,主要资助原创公司,新颖的创新公司,推动他们的创新向前发展。

 

先锋对话:科学家创新模式路在何方?

image.png

从左至右依次为:创新工场执行董事任博冰先生;苏州智慧医疗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原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苏州研究院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罗章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临床试验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北京市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和监管处处长孙京昇;医促汇-国际医疗健康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总监尹雪骄

 

苏州智慧医疗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原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苏州研究院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 罗章维:

用需求来去找到我们的创新点。另外就是说我们下几年或者下十年或者二十年,这个世界的发展走向哪里,我们如何改变世界,这个是它的问题,让我们去思考,从而我们在这里就做了很多的创新。关于成果转化包括孵化,有时候也需要依靠年轻人,因为有时候年轻人的思维比较开放,可以一定程度放任学生去做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但是老师需要有一定的引导。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临床试验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北京市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和监管处处长孙京昇:

真正导致的创新投资大家越来越谨慎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创新越来越多,这其中的伪创新非常多。要遵循五步研发,第一步功能研发、第二步合规性研发、第三步可靠性研发、第四步医用性研究、第五个批量性研究,基于五步研发做产品最终才能真正变成产品,最终进行研发的输出。


医促汇-国际医疗健康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总监尹雪骄:

以前科学家跟企业更多是以合作研发的方式来进行成果转化,科学家在这个合作研发当中投入的程度能有多少,企业在这个通合作模式中他能够去投入的资源有多少,是一个问题。现在在探讨一个新的合作模式和合作策略,科学家和企业会以一种更精准,分阶段性的,按阶段性成果产出的横向课题的方式来进行合作。或以合作合资公司的形式来做这样一个双方或三方的合资公司。科学家更多的是以坐价入股的形式参与到整个项目全周期的过程,这样能确保最前沿的科技从高校转到市场,而且是在整个市场一系列的运营过程当中,他们能够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这个项目的研发和继续的运营商。

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步已经迈出了,把高校里的科研成果从学校带到了市场,接下来应该把重点延展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上。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曾小珊

医疗健康领域观察者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曾小珊

共发表文章35篇

最近内容
  • 医疗科技生态展展会邀请——真实感受数字医疗新生态

    2021-06-22

  • 第六届百强大会商务合作邀约

    2021-06-02

  • 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论坛: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项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2021-05-14

上一篇

高瓴青睐,业界首台静态CT发布,它是打破CT技术困局的利器吗?【CMEF创新医疗器械专题】

2021-05-14
下一篇

AI制药领域将迎来行业大爆发?看传统大药企与AI专家怎么说

20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