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医圈周刊(微信群) NO.1 院长品互联网医疗

作者: 赵占石 2015-11-16 08:00

讨论地点: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会长指导群

参与讨论:伟红-医疗信息,尹世全、大风、张大叔、周微、马兆毅、马伟、jeff

一、医院院长眼中互联网医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1、  视角不同,利益出发点不同,在医疗资源和需求不对称的中国,现阶段互联网医疗企业走的路还是以资本为导向的非常态为主。

2、  现在的互联网医疗创业者,很多都在以参加平等对话访谈形式拉高自己的身价,这样做有往自己脸上贴金之嫌,但真正的公立医院院长心里想,不就是个带了新帽子的乙方吗?再怎么牛,你的用户都得来我的医院看病啊最终还是我的客户,这个心态有点像佛祖看孙悟空的味道。

3、  现阶段,医院做医疗+,互联网做互联网+,也许等有一天医院也做互联网+了,那个时候才是移动医疗的真正春天。如果从市场角度来看,其实医疗还是个卖方市场,医疗像是不自觉或者自觉的饥饿营销。医改是系统工程,核心是其中的人和利益,这岂是做外围商业的能做的?不要以为马云成功了自己就能成功,行业不同,环境不同,不好类比的。段涛院长说医生以医为本,王杉老师说质量控制第一,都是回归本源。

 二、医生经纪人到底怎么做?名医能否离开医院?

1、  医生经纪人对医生的把控力不足。因为经纪人没有参与医生的成长和进步,如果某公司把医生一步步培养出来,成名医,那样的经纪人把控力才足够。

2、  医生的核心的价值是让患者认可医生,而不是仅仅认可他背后的医院,同时被患者认可也是医生名和利的来源,只有摸清楚这点,医生经纪人才可以做。同时不同职级不同医院的医生需求往往不同,有的差别还很大,所以医生经纪人需要更加细致个性化的做工作。

3、  以名医个人为核心的模式可能在中医领域可行,但在现代医学领域,诊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协同效应模式,大型公立医院的优势就是在多学科协同作战上。所以,以名医个人为核心的模式不易实现,同时你让名医到条件比较差的医院去工作,功力也会因为没有优质的形同而打折一半。所以名医都清楚,他是站在公立医院的大平台上,才有机会发挥他的经验和专长,离开了这个平台,他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移动医疗目前就是做些拾遗补缺的工作,对不那么完善的医疗体系做些补充。这种补充更多体现在服务方式上,而不是质量上。

4、  医生目前还是要忠实于医院的。有利于科室建立稳定的患者群,无论大医生还是小医生,都不必畏首畏尾的。现在有些科室有自己的微信病人群、订阅号,很多医生都很踊跃,但这些病人出院后就自由了。所以我觉得移动医疗最好注重帮助医院做好随访,将病人拴住。如果定位于跟医院竞争,那目前是相当困难的,没有医生愿意担“吃里爬外”的名声。

三、互联网医疗是和医院合作还是挖医院墙角?

相信王杉和段涛院长的话,服务好医生和医院将是移动医疗的最佳出路,别到时候投入精力和资本,结果最后医生不愿意了就惨了。因为资本的盲目投入,使所谓的‘移动医疗’行业产生了幻觉,没多少人把生存作为首要目标,即便微医如此的大手笔,它构建的医疗体系仍然是脆弱的。先找医院院长合作是对的,去挖医院墙角是没有前途的。我很尊重那些挖墙脚老板的勇气,也相信他必然会撬动医疗体系的弊端,带动鲶鱼效应,但第一个抓螃蟹的往往熬不到吃螃蟹的时候。


讨论地点:沈法荣院长分享群

参与讨论:沈法荣、车夫、张卫群

要点:解决医生流动问题才是医改的关键所在。

1、中国医生正常收入偏低,很多“药代”的收入远高于医生。但在美国,医生买保险的平均费用是15000美元,占收入的8%,也就是说,医生收入平均在20万美元,其中外科、妇科要更高,不过美国医生早期的自我培养成本挺高的。

2、无论体制内外,医生集团或者杏香园这类平台,最终目的还是服务医生和患者,提高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发展到以后,必然是多元化共存的市场,盈利模式和利益分配是建立在平台和互动基础上的。其实盈利模式并不难,例如保险的支持,因为多元化后,医保肯定不会管那些想要享受高质量医疗的患者,医保的未来是服务于基础医疗的,所以引入新的商业保险是个思路,医保管基础,商保管其他。

3、医生跳出体制是必然的,医改是最后一批改革了,这是一个机会,医生流动的大潮即将到来。医生无论在体质内外,多点执业是大趋势,其中口腔科早就开始了,这个和具体业务内容有关,所以医生集团也就出现了。全世界的医生都是可以流动的,在中国,也只有当医生可以流动了,医改才能更好的进行,医生流动是医改的关键。另外增加医生的收入,医生再也不是医院的附属品,他有自己的选择,这样才更合理。


地点:全国基层医疗管理运营交流群

参与讨论:张海江、一医一世界、北京一张侃、赵辉

要点:基层医疗严重不足,分级诊疗路还很长。

1、大医院医疗扩张,省级医院吸纳地级市医院的医疗骨干,地级市医院吸纳县级医院骨干,县级医院吸纳乡镇卫生院的骨干,基层机构的能力逐渐弱化。

2、媒体对医疗纠纷的大力宣传,报导的同时鼓励到大医院就诊,引导了越来越多患者到大医院就诊。

3、随着经济发展,百姓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只要能治好病,报销不报销,基本无所谓。自己全付款也要去大医院看病。

4、因医疗纠纷医疗风险频繁出现,造成医院对医学院校的实习生根本不重视,严控操作,医生的能力培训跟不上。

5、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弱化,医疗收入锐减,政府给基层机构经费供给严重不足,造成人才匮乏。大专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

6、个体诊所(乡村医生注册)开办,管理部门批复几乎不可能,造成百姓找不到可信赖的身边医生。

7、随着网络发展,百姓获得健康知识、疾病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有的不一定准确),由于百姓的理解程度与医生针对疾病的分析与其理解不同,从而产生分歧,加重患者的不信任感。患者经常找多位医生,或者不同医院咨询或就诊,加重医疗资源浪费,过度使用。

8、基层医疗机构在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过程中,临床药品品规严重受限,出现了即使医生有医疗技术去诊治患者也无药可用的局面。并且由于医疗人才匮乏导致特色小专科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大部分基层医院只是停留在普通的全科门诊水平上,根本没有任何特色小专科,有的基层医生甚至成为了药品销售员,每天干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同时基层医生的工资总额封顶,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以及缺少自主经营的权限等一系列客观因素,使得基层医疗机构无法完全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9、医保报销政策采取的依然是患者自由选择就医,群众就医依旧流向资源优质的上级医院,与“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以及“分级诊疗”的改革目标相悖。基层医疗机构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而受到影响,导致基层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加速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下降。

10、用社会学基本观点看,现在政府权力有些失控,同时医生的知识权力不易控制,医院夹在二者之间,进退两难。既然要搞分级诊疗,就要把基础疾病诊断的种类以及医生资源下沉,不要让大三甲占用过多的基础病份额,所以要走的路显然还有很长。



本刊内容均出自医疗圈微信群联盟,想要加入联盟的群主请联系占石


想要就具体问题继续探讨的朋友请联系占石


想要长期订阅的朋友还请联系占石


占石微信号如下


占石二维码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赵占石

医疗健康领域观察者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获评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联仁健康如何采摘“高处的果子”?

央视新闻联播“点赞”,这家长三角地区二甲医院医共体建设有何特色?

CHINC专访阿里云副总裁谢维——用中台“解锁”智慧医院

对话京东健康智慧医疗总经理王东媛,如何构建智慧医疗新生态?

赵占石

共发表文章26篇

最近内容
  • 医圈周刊 NO.15 医疗市场化并非医疗行为市场化

    2016-03-28

  • 医圈周刊 NO.14  对于医改,专业的事儿需要专业的人来做  

    2016-03-16

  • 医圈周刊 NO.13 紧跟政策,专注“信任”,才是互联网医疗成功的关键

    2016-03-07

上一篇

探访世界顶尖医疗机构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

2015-11-16
下一篇

瞄准血透蓝海市场,英福美搭建肾病全程管理平台

20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