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CMC、药物递送、国产替代……你关注的CGT行业问题都讲了

作者: 周秋寒 2023-12-13 11:44

过去几年,细胞与基因治疗(Cellular and Gene Therapy, CGT)产业势如破竹。数款基因治疗产品在国内获批上市,为患者带来福音。与此同时,多家本土相关企业接连获批临床,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进入临床阶段。发展按下加速键的CGT产业,市场竞争极速加剧,多方力量跃跃欲试,亟待进入相关赛道。

 

与此同时,CGT产业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CGT产品的质量和批次一致性问题、高成本和高定价的限制,也促使CGT产品的优化和迭代十分迫切。同时,CMC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设计出好的产品、降本增效、做出有疗效的好药是每个CGT企业的愿景。因此,产业链服务企业、高质量的供应商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力。

 

近日,由HIEA、行诚生物、翌圣生物、赛赋医药、博瑞策、香港奥星集团、君联资本联合举办,动脉新医药承办,星北·自贸壹号、壹号企业家俱乐部支持的【不用卷,行更远】 CGT产业升级系列·园区行活动第二站,在上海星北·自贸壹号举行。

 

在最后的全场开放麦讨论环节,鼎新基因总经理刘新星、环码生物COO汤辰翔、跃赛生物COO陈丽娟、安杰世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顾龙,以及主持人行诚生物的商务和市场副总裁,中国药企管理协会MAH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刘肖博士,就《通过CMC协同助力创新企业实现稳健,快速,节省地从IIT/IND到BLA》这一话题,展开了分享。

 

插图.jpg

谈论环节(从右至左依次为):
刘肖、刘新星、汤辰翔、陈丽娟、顾龙


以下为各位演讲嘉宾的精彩观点总结:

 

初创企业选择哪种发展特质最重要?

“活下来”才最重要


对于药企等甲方企业来说,建立CMC无疑是个系统性过程。对此,刘新星表示,“CMC问题自然是越早考虑越好。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在建立CMC的过程中,‘坑’是无处不在的。面对新兴的CGT领域的CDMO,行业里面肯定会有一些小坑埋在某些位置等着从业者去踩。但是过去几年CDMO在发展过程中踩过的坑,都是加分项,有助于解决CMC的问题。”

 

而CGT等新兴产业衍生的CDMO行业,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需要漫长的等待,陪伴行业的成长。汤辰翔表示:“因为这种新兴的CDMO意味着市场较新、较小。这种情况下,做该领域的CDMO,投入多少,回报多少,都是未知的。环码生物所专注的环状RNA领域,其CDMO产业也很新,能够提供服务的公司比较少,许多东西需要我们自建。”

 

刘肖则提出疑惑,“其实对于类似的新兴领域,或者是一些全新的靶点、FIC药物等缺乏标的物的领域,有部分投资人对此是持观望态度的。环码生物所聚焦的环状RNA产业也比较新,有些服务是CDMO或CRO无法提供的,我们如何能够确保自建的CMC是正确的呢?”

 

汤辰翔解释:“环码生物本身的科研团队核心技术之一RNA环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内在的驱动力把CMC建好。且公司的独家技术让我们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我们可以基于此前的积累去持续地优化。此外,环码生物也可以基于这个平台技术,联合产业链伙伴,同时推动多条管线。”

 

在建立CMC的过程中,企业会选择稳健,快速,节省哪一种频率,将管线从IIT/IND推进到BLA,也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对此,陈丽娟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目前这个大环境下,哪个选项能够让初创企业先活下来,那就是最重要的。有些企业通过节省成本活下来了,另一些企业通过快速做出成果拿到融资活下来了,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我的答案是通过节省成本让企业存活,那么有哪些途径可以节省成本?近几年最常见的途径是国产替代。但是国产替代的时机很重要,需要做稠密的工艺计划,以获得可比性研究数据支持申报。总体来说替代得越晚,花费的成本越高。”

 

刘新星针对这三个特质,则表示,“我们常说一句话,叫欲速则不达。我们应该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去判断某一个时间点应该倾向于哪一种发展的特质,没有必要非要在这三个特质里面选取一种。”

 

在生物医药的发展周期中,许多管线在未上市之前,其企业是无法实现盈利的,对此,刘肖谈及:“企业在盈利之前如何存活?普遍有这三种方式,卖管线、卖技术、融资。”

 

顾龙从合作交易方面,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解释:“初创企业在早期为了生存,首先我们想到的进行BD交易,将产品管线license out。此外,企业还可以选择委托研发或者合作研发的模式,与产业链伙伴抱团取暖,大家共同投入成本、分担风险。除此之外,在运营的过程中开源节流,与互补的合作伙伴共同研发、共享利润或专利,也能够减少一部分发展的压力。”

 

药物递送的合作是必需的


在CGT领域,除了CMC的建立,其递送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话题。

 

汤辰翔表示:“不仅仅是CGT领域,在所有药物研发领域,药物递送都是一个难题。只不过CGT领域是将强带电的大分子药物递送到细胞里,其难度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业界很难通过一个方法、一个体系把这个瓶颈解决掉。所以我个人觉得,在CGT领域,关于药物递送的合作是必需的。环码生物也愿意和各家递送平台开展合作,一起攻克这些瓶颈。”

 

陈丽娟也表示,“细胞药物的工艺开发是非常复杂的工程性系统,其专利壁垒较难逾越。我们应该利用自家企业的技术,互相合作,确保生态圈内互助共赢,而不是浪费资源去开发不是自己专长的领域。”

 

刘新星则表达了不一样的观点:“产业之间的合作,应该是围绕着‘1+1大于2’,即,合作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激发新的潜能而开展的。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应该基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去查补自己需要什么。在医药研发过程中,药物递送仅仅类似于某一个手段或工具,不会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合适的递送系统开发出可及的药物。所以我们应该围绕药物的特质去寻找合适的递送系统团队。”

 

刘肖也表达出相似的观点:“我们的目的是成药。在这个过程中,递送技术相关的问题要解决,其他的系统性问题也要解决,才能开发出安全、有效、可及的药物。”

 

以药物递送相关的合作,衍生到整个医药领域企业之间的合作,顾龙基于过往的案例总结了相关经验:“我觉得这些成功的案例都有相似的特性。首先,合作双方一定要有较强的技术或资源互补优势。就我个人理解而言,需要药物的开发往往需要使用多项相对独立的技术,不同的企业就可以提供不同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从交易结构上看,license out与合作研发其实不太一样。企业license out一款产品,普遍来讲只是会保留部分IP的权利。大部分的合作研发则是双方长期地共同去承担风险和分享收益。”

对于国产替代,

应该理性看待


对于国产供应链问题,刘肖描述了供应商的艰难现状:“我们其实不愿去谈所谓的‘平替’,平替意味着一千块的东西可以花一百块买到。但实际上,许多东西都是‘一分钱一分货’。如果我们花一百块的价格,就可以达到一千块的商品的及格性能,其实很多企业都是愿意去尝试的。但是在供应商降低成本,迭代工艺的过程中,我也经常听到供应商企业讲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的艰难。”

 

实现国产替代,对甲方和乙方来讲都很困难。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国产替代?对此,陈丽娟表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供应商,我们首先看的是供应材料的质量。其次,如果产品后续需要进行全球范围内申报,还要考虑供应商供货的稳定性。比如将来我们在海外建厂,如何在海外买到国内供应商的材料,这也是一个问题。”

 

汤辰翔表示:“是否考虑国产替代,成本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它只是众多考虑因素之一。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供应商产品是否能用、好用,以及好用到什么程度。在好用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考虑供应链的安全问题。尤其是耗材相关的供应商,大家会担心一些小的新兴的CGT耗材企业会不会过几年就没了。反过来讲,这也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在CGT领域,全球的企业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国内的企业有机会去参与CGT领域标准的制定。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工艺,国内CGT企业可以和国产供应商合作,进行特殊工艺的开发和优化,制定出行业标准。”

 

刘肖也表示,“中国的CGT行业,尤其是这几年,我们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引领全球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对于新兴产业的供应商选择,建议要以终为始去选。因为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是保证药物的安全和可行,不能在生产一半后,出现产品无法继续供应的情况,特别是在申报期间,这对国产替代企业是个很大的考验。”

 

从供应方和需求方这两个角度,顾龙提供了一些观点:“从供应方角度来看,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是否有足够的IP保护。今年我至少有三个项目就是法律尽调、财务尽调都没问题,但是IP出现了一些问题。从需求方角度来看,他们可能会担心和国内供应商合作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保护等问题。这些问题应该从协议角度去做约束,同时适当考虑不竞争方面的条款。”

 

最后,刘肖总结,“不只是CGT行业,整个医药产业目前都存在一些眼前的困难。但是我们应当奉行长期主义,往更远的方向去看。产业链上下游也应该协同起来,一起促进行业的发展。”

相关赛道 生物制药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周秋寒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产业链上下游等多方大咖共话,CGT领域降本增效的干货来啦!【CGT产业升级系列】

直击World ADC!ADC领域最权威的国际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

专访呈诺医学:首个iPSC临床背后的三个IND要点

买了恒瑞一条管线,半年转卖了14亿美元

周秋寒

共发表文章199篇

最近内容
  • 再生医学独角兽Orca:手握近3亿美元,核心细胞疗法进入临床Ⅲ期

    2024-04-13

  • 84亿,诺华刚刚购买两款PROTAC

    2024-04-12

  • 354亿!自免领域今年最大收购案刚刚诞生

    2024-04-11

上一篇

苏州欧赛微科生物1类新药阴道卷曲乳杆菌活菌胶囊III期临床获得积极结果,显著降低妇科感染复发

2023-12-13
下一篇

专访行诚生物联合创始人&CEO王立军:工艺即产品,CMC先行

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