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ature》子刊:研究了498家公司后发现,Biotech被收购回报率远高于IPO

作者: 马宇洁 2022-12-21 10:00

“产学研融合”、“科研转化”是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高频关键词,越来越多的Biotech公司的技术起源于高校学术研究,或是正在积极寻求高校科研成果授权。


动脉新医药近期报道的创业公司中,东南大学孵化的器官芯片公司艾玮得、清华大学医学院杜亚楠教授领衔创建的华龛生物,以及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杨辉教授创立的辉大基因等,都是这一类型公司的优秀实践。

 

在当今强调源头创新的产业环境下,这类Biotech往往很快就能感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情,“投资人们都在投科学家创立的Biotech,但能不能成,谁都不知道。”一位投资人告诉告诉动脉新医药。

  

对这些Biotech而言,影响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对已经入局的大多数投资机构来说,投资回报率如何?这些都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目前非常关心的问题。


实际上,因为中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时差和驱动力不同,美国大多Biotech都是基于高校的专利转让授权,因此,概览这些Biotech的发展情况,透视美国Biotech的命运,希望对国内产业发展有所启发。

 

《Nature》子刊收录的一篇行业研究对1969年至2008年间产生专利最多的50所美国大学,在1980年到2013年之间授权的创业公司(university-licensed startup,简称ULS)进行普查,针对上述问题给出极具参考意义的答案——498家创业公司中,最终走向IPO的企业有10.2%,被收购的企业占13.3%,其他仍有业务活动迹象Biotech的不到30%。

 

 image.png

图1 样本ULS公司存活情况

 

对于投资者来说,41家 IPO 公司中只有12家实现了盈利,平均盈利年限为2.3年。对投资人而言,Biotech被收购带来的回报率远高于IPO。


研究还分析了影响Biotech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并提示需要警惕“非实质创业”的增长。

 

选址于产业集群,成功率翻倍


由于技术、人才往往依托于高校,ULS公司在选址时会面临选择:究竟是选择技术和人才所在的高校所在地?还是选择产业生态聚集的地方?

 

比如清华大学医学院杜亚楠教授领衔创建的华龛生物,依托清华医学院创办,是选址北京,还是大多细胞和基因治疗公司聚集的长三角一带?华龛生物最终定址于北京。

 

在创业潮初期,或是资本市场活跃期,选址似乎并非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但现在,创业者们的观念开始变化。他们希望选址能让初创企业在资本冷静期提升生存几率,因此在选址上更加谨慎。一些创业者认为,孤立的公司很难抵御风险,而处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帮助。

 

这一观点基本上已是业内共识。上述报告研究了ULS的迁移、定址与成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位于集群中的企业,获得成功的概率是位于其他地方的企业的两倍,失败的是位于其他地方的企业的一半。

 

image.png

表1  ULS的迁移、定址与成功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无论创业公司在哪里创立,决定最终成功与否的,都是对后续资源的获取。集群企业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位于经济集群中的优势在于,企业和生态系统中其他企业之间的物理位置上接近,这种接近有助于深入而丰富的交际与互动,有助于解决技术问题和加强商业活动。

 

出乎意料的是,成立于集群且迁移至非集群的公司成功率为41%,这一数据仅靠“集群优势”难以解释:这些公司为什么要迁址?为什么要放弃集群提供的资源聚集?

 

该研究进一步总结得出“选择性匹配”这一概念,也就是说,成功往往伴随着向最佳匹配地域的迁址。

 

什么是匹配?其实就是当一个迁入公司刚好能填补一个地区的资源空白时,就被称为匹配度高,这家公司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提高。从成立于集群且迁移至非集群的公司样本中分析,这类公司在积极寻找符合其特殊需求的资源时,提高了最佳匹配的几率。同时,积极搬迁的 ULS 公司的成功率高于在创始地发展的公司。

 

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选址不仅需要“产业密集”,更需要“资源匹配”。动脉新医药最近采访了一家细分领域的CXO公司,他们选择搬迁到上海张江,虽然这里寸土寸金,但能近距离借助科学院优势,同时拥有巨大的成熟企业客户群;另一家类器官上游企业则选择入驻苏州BioBAY的一家加速器,因为这里相比张江而言,有更多类器官领域的新兴Biotech出现。

 

对企业来说,选址不一定要在创始大学或者主要的生命科学集群附近,当选址更靠近它们所需的资源时,就会更容易取得成功。对各地政府园区来说,引进企业同样需要以资源匹配为目标,甚至可以围绕某特定的领域开发资源、引进关联企业,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对投资者而言,收购回报率远高于IPO


高校孵化的企业背后往往都有科学家创业者,他们对于被收购,态度更保守,但其实,被收购远比IPO更能为投资者带来利润。

 

据统计,2022年全球生物医药企业的转让/收购事件数量成倍增长。国内Biotech创始人观念也在转变:在欧美等成熟医药市场,大部分Biotech企业结局是被大药企收购。这种退出路径事实上是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的冰山一角,也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因此这也是大部分Biotech公司诞生即确定的发展路径。

 

但被收购与IPO这两种退出路径,对投资人来说,究竟在回报率上有哪些不同,还难以估计。该报告还指出,虽然投资回报率总体而言不是很高,但收购回报率远高于IPO。

 

寻求IPO的公司消耗了大量风投资金,平均而言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未为投资者带来正回报。IPO 募集的资金总额比风险投资少25.7亿美元,每家公司的资金缺口为4200万美元。随着对这些公司进行更仔细的研究,研究者发现,IPO 往往只是另一轮融资,将可交易股权放在资产负债表上,为债务融资开辟了一条道路。事实上,41家 IPO 公司样本显示,只有12家公司实现了盈利,而这些公司的平均盈利年限仅为2.3年。相比之下,收购为投资者带来了利润,因为已知价格(占总价的60%)的收购为投资者带来了平均7660万美元的回报。

 

image.png 表2  风险资本投资者从 ULS 公司收购中获得的回报(单位:百万美元)

 

image.png 表3  风险资本投资者从ULS公司IPO中获得的回报(单位:百万美元)

 

转化需可持续,警惕“非实质创业”增长


美国创新创业文化的繁荣与四个因素有关:研究者的自由、产业制度支持、学界商界相互流动、政府在关键领域的支持。

 

繁荣激发了产学研各界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热情和期待,然而仅完成公司的注册,并不能作为创新转化的价值终点。

 

上述研究将只有两名或更少的雇员的公司定义为“False starters”,将没有任何业务活动(例如雇员或交易信息)的企业定义为“Non-starters”,从这些企业数量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非实质创业者”的比重也在阶段性的提升。

 

image.png

图2  “非实质创业者”增长

 

2008年,犹他大学的技术转让办公室(TTO)组建了20家新的初创公司,数量与麻省理工学院(MIT)相当。之后,据当地报纸The Salt Lake Tribune披露,这20家创业公司中,大多数将大学的 TTO 办公室列为公司总部,TTO 的董事作为注册代理人或公司管理人员。另一些科研人员统计,这些公司中超过一半都被归类为“非实质创业者”。

 

高校科研转化的热情需要释放、困境需要纾解、机制需要不断摸索,同时需要更多产业人才和资源的配备,学界商界的有效交流和互动,才能让科研成果真正走出大学,不止步于“成立公司”这一转化首步,才能增强创业的可持续性,促进更多有实质创新创业价值的生长。


 

 

 

参考文章

1.Godfrey, P.C., Allen, G.N. & Benson, D. The biotech living and the walking dead. Nat Biotechnol 38, 132–141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19-0399-1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马宇洁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马宇洁

共发表文章37篇

最近内容
  • 专访雅创医药:NASH药物转折已来,“后浪”如何突围?

    2023-03-28

  • 融资小年→BD转折年:BD出海浪潮才刚刚开始,Biotech如何抓住机会?

    2023-03-21

  • 每逢AI火,AI新药必被追问:哪些已成现实,哪些仍是幻觉?

    2023-03-16

上一篇

【首发】瑞龙诺赋完成数千万美元Pre-B轮融资,国内首家模块化、灵巧型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推进机器人微创手术全专科普及

2022-12-21
下一篇

海内外多家知名风投机构关注——离岸OFFSHORE·海外医疗早期项目线上路演落幕

2022-12-21